互联网+环境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研究
2018-07-12赵凌
赵凌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着产品单一、征信不足、供需失衡等问题。本文从互联网+环境下技术应用催生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农村普惠金融的影响分析,提出了农村普惠金融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以城市为主,对于广大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来说,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可获得性较差。因此,在实现国家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与推进精准扶贫的关键时期,必须推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全面发展。据统计,2016年我国农村涉农贷款的户均额度为46万元,比上一年减少7万元,2016年第四季度全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达到2.49%。这表明普惠金融在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存在覆盖率低、金融风险较高等问题。因此,《2015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必须让金融主体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金融服务的普及并借助互联网特性实现金融服务成本降低和金融风险防控。基于互联网建立起来的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将成为农村金融服务普惠化的重要载体。
一、农村普惠金融内涵及其存在的问题
普惠金融也叫“包容性金融”,它是指金融服务的民主与平等,其目标是实现社会阶层的各个群体都能够获得平等的金融服务。在农村金融体系内,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经济力量较弱,不具备良好的征信基础,而农村中小型生产主体也不具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这些弱势群体往往具备较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因此,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是为农村广大的微观主体提供消费或生产性金融服务。尽管国家政策不断地鼓励金融机构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但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与金融服务的商业性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当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覆盖不足,需求主体较为分散
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向来都不是商业银行布局的重点,因此除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少数的村镇银行外,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较少,且金融机构的覆盖范围十分有限。一直以来扎根于农村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近些年由于农村市场的疲软也出现撤点合并与“脱农”现象。而中国农业银行虽然成立三农事业部,但是由于农村金融网点建立的成本较高,涉农的贷款业务风险较大且利润较低,近些年也逐渐撤销大量网点。与之对应的是,农村地区地理面积巨大,人口分散,金融服务需求呈现额度小、区域分散的问题,而不断减少的金融机构数量、规模与辐射范围与不断增加的金融服务分散化需求成为一组突出的矛盾。
(二)缺乏健全的信用体系
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主体是广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少量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小微型企业。这些需求主体往往缺乏良好的持续经营能力,生产经营的风险较大,而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来说,又缺乏必要的质押和担保授信。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获得农户的个人信用档案,也不能够根据历史资信记录进行信用评级,农户自身也缺乏证明自身还款能力的有效证据。因此,面临农村金融服务的高风险,低收益问题,商业银行往往只能不断增加授信贷款条件,严格控制业务流程。而这一问题的根源便是在农村难以建立有效的信用机制,来对农村金融服务用户进行信用识别。
(三)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单一
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往往是对于城市金融市场产品的农村化,缺乏对农村居民贷款、存款以及理财等多元化需求的考虑。因此,常见的农村商业银行仅仅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存款型理财产品,并没有针对农村居民教育、医疗、养老等多方面考虑的理财产品。贷款方面,为了控制风险商业银行通常提高对农村居民的审核标准,使得农村居民实际的贷款可获性很低。此外,在农村产品来源来看,农村金融服务多是来自于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等,而金融债券、基金、保险、期货等多渠道的金融服务机构在农村几乎没有,限制了农村金融融资渠道。
二、互联网+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互联网金融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诸如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网贷、金融众筹、网上银行等都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金融行业变革。因此,对于农村普惠金融来说,互联网+的意义在于借助互联网技术推进农村金融的互联网化发展。从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可以衍生出未来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中互联网技术将产生的重要作用。
(一)实现金融服务供需信息整合
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平台、互联网移动终端等能够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跨时空发展。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需要依托村镇银行网点,基于网点的覆盖面去提供金融服务,而农户的时空分散给这种金融服务带来很大的阻碍。而借助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和移动终端设备能够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户需求的链接,从而实现金融服务及时触及农户、业务交易及时在线处理与资金交付还款在线流动。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能够对于农户的金融服务交易历史数据进行收集、存储与处理,借助算法建模进行精准评级。而农户也能够及时获知金融服务产品、了解具体的业务要求和风险情况,做出更加合理的投融资决策。
(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農村金融服务效率
传统的金融服务依靠线下网点进行,而基于互联网技术,很多金融机构建立网上金融服务平台,替代传统的线下金融服务网点。而实现这一可能的基础在于移动支付和大数据技术,根本地改变了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的运营方式。借助移动支付大大减少了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业务流程,节约业务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而且借助网上金融服务平台能够实现对分散的农村客户进行有效的集中,避免传统线下网点覆盖用户群体较少的问题,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规模效应。
(三)丰富金融服务产品,满足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传统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一个显著的痛点就是产品单一,融资渠道单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基于互联网金融衍生出多种形式的涉农金融产品,诸如农资信贷、农村养老系列理财产品等。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够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农村金融服务风险的防范,例如在农村的生产经营中,也可以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整个流程,实现对农业金融资金的全流程把控,并监控农业生产效率预测金融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村金融服务的门槛,一方面可以惠及更广泛的农村居民,另一方面更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平台开始面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
三、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路径分析
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金融能够对农村金融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要实现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需要从金融产品创新、融资渠道拓展、信用体系建设与风险管控等方面强化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一)多元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
基于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金融服务流程的优化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传统线性金融服务产品单一进行改变。因此,需要繼续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改进传统金融产品的业务流程,优化业务逻辑并与线下渠道相结合,扩大产品覆盖率。同时,需要根据农业农村生产实际开发更多的在线订单、线上担保授信、线上供应链融资等金融服务业务,扩宽农户融资选择。此外,针对农村单一的存贷金融模式,可以引进并开发基于农村需求的理财产品和农业保险业务。
(二)线上线下融合的多渠道布局
传统的金融机构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以线下网点为基础,效率低、覆盖面窄、成本高,需要全面改革传统线下网点布局模式,实现线上网点的轻资产布局,与线上网上银行融合,解放线下业务压力,将金融服务业务转移至线上。从而解决金融服务需求的时空差距,减少线下运营成本。此外,需要打通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渠道,由政府等行政部门引导建立基于三农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接入商业银行、证券、期权、保险、众筹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平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产品。
(三)重构农村征信机制
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中对于农村居民的资信凭据要求具备一定的资产质押或者第三方担保。基于互联网信息平台、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等可以实现对农户基础资产数据的存档、计算和分析,作为金融征信依据。此外,互联网+环境下对于农村居民的线上消费行为、资金往来数据、社交数据等实现采集并实现共享,大数据技术对这些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够作为建立信用机制的基础。
(四)强化金融监管与风险管控
政府应该在鼓励金融机构服务下沉、建设农村互联网系统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针对互联网金融加大立法,明确金融机构的权利和义务,推动对产品购买时费用和收益信息的披露,同时提出对不法行为的具体惩治措施和索赔机制,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追溯监督,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参考文献:
[1]焦瑾璞.移动支付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应用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4(7).
[2]朱迎,刘海二,高见.互联网金融有助于实现农村金融普惠[J].新金融,2015(2).
[3]马云飞.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以P2P为例[J].时代经贸,20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