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2018-07-12罗勇铭
罗勇铭
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行为规范、准则、规则,是企业职员在企业工作中,应当遵守的管理规定与行为准则。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范围内,制定适合本企业的管理制度,并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修正。制度的执行,关键在于执行人的落实与强有力的执行力,执行过程中拒绝人为的干预,避免制度名存实亡。
一、制度制定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缺乏合理性。企业内部制度的起草、拟定人,通常是该部门的负责人或由临时设的小组负责拟稿制定。当企业某个部门的负责人换帅后,企业领导、管理者就会要求新负责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制定新的管理制度、规定、管理办法等,如:财务部门负责制定财务管理、财务预算、资产管理、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等制度。当新负责人还没有完全了解与掌握、或完全不了解与掌握企业真正的运作、管理、业务及业务流程、企业文化、人员结构、企业组织架构,匆忙之下,没有掌握企业目前所存在的切实问题的症结所在,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而是按照过往所谓的经验,闭门造车,片面性照本宣科地制定不切合企业实际的新制度。这种情况下,制度必然缺乏合理性、可操作性,所制定的制度就难以执行落实,不能达到制度真正的规范管理的目的。
(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很多企业里,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并不是很完善,存在诸多缺陷,职责不明确,考核机制缺失,缺乏责任问题的认定与界定,难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往往出现避重就轻,只奖不罚。有些企业会觉得,企业的制度越多越好,越能证明企业的规范。而这些制度与制度之间,存在重复交叉的问题,以致没有统一的规范,制度与制度之间相互矛盾,导致人员无法适从,执行起来不知道应当按照那个制度来执行。制度的不完善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职责也不清,推诿扯皮的事时有发生。如企业的实物资产管理的归属部门、职责不清晰,实物资产的完整、安全、维护的管理责任就难以界定。
(三)制度未与企业的发展同步更新。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企业战略不断的调整,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能、职责也不断发生调整变化,部门的功能划分也越来越细化。但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并没有随之跟着企业的战略、业务类型、部门职能、职责进行相应的调整更新,以致制度滞后,旧制度、流程不再适用新形势下的业务、职能、职责的规范管理,以致内部职责不清,沟通落实受阻,业务开展无据可依,工作难以开展,相互推诿。也造就了监管的真空期,真空期势必增加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真空期间易为违规的形成提供温床,给企业留下经营管理隐患。同时,也为企业日后推动规范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建章立规带来难度与阻力。
二、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者的风格。企业领导者的风格决定着企业的一切,高层管理者作为企业的决策者与最高领导者,中层管理者作为部门的领导者。领导者他们往往自己不能以身作则作表率,越过企业的制度人为地进行干预。特别是高层领导者经常会逾越违背制度的规定,直接进行人为的干预。如在费用报账时,经办人不按流程直接找领导审批,明知不符合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要求,领导者直接审批了。中层管理者日常管理中,往往处于不敢管,怕得罪人,为讨好上级领导,搞两面性做表面工作,特别是对企业里有关系、与领导关系密切的人员享有特权。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都存在这种状况,权力、私利大于一切,使得制度的权威大打折扣。逐步地企业其他员工也开始对制度开始抵触,不执行,制度一步一步失去应有的作用。从制度的管理转向个人意志形态转变,凡事全凭领导决定作为依据。企业在制定制度时,领导者的期望值很高,企业文件下发的不少,真正执行落实到位的却是少之又少,石沉大海。
(二)中层管理队伍的能力与水平。企业所有的制度都是依靠人来执行的,中层管理人员是制度执行监督管理的主要人员,中层管理人员的能力与水平是制度的执行与落实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往往是不到位的,没有很好的落实制度规定,做老好人,特别对那些在企业里有关系、与领导关系密切的人员,具有选择性的执行,导致制度让位于人,错了位偏离了制度制定的初衷,制度的执行与落实只是喊喊口号。个别中层管理人员自身也未做好以身作则的表率,自己也没有做到对企业制度真正的重视与理解,自己都抵触制度,不受制度的约束。执行人的方向都错位了,执行起来无法有力执行落实到位,下属也不服,有了抵触的心理与行为,不遵守制度的规则,那就顺理成章了。
(三)员工素质。制度的执行不能单靠中层管理人员来执行就行的,是要靠企业全体职员层层落实执行,中层以下人员毕竟是占企业人数的绝大部分的,各项具体的工作,是要靠基层人员来落实的。人员对公司所制定的制度执行、落实,通过其个人的行为、素质、能力等因素呈现出来。在国有企业、家族企业里,部分员工存在一些不好的思想,从其行为中体现出一些不符合企业规范的个人行为问题。这部分人往往会是一些关系户、企业的元老,他们的思想总是存在着依靠关系、自己是企业的元老对企业有过贡献,凡事优于他人、高人一等,很多事可以不受制度的约束,甚至是不受约束,凡事可以靠关系、功劳作筹码,享受特权,业务能力水平方面不思进取,也不自我提高。这部分人员个人本位主义思想行为、不良素质的存在,影响着其他员工的执行力,给企业的制度执行造成阻碍与影响。
三、完善制度与提高执行力
(一)稳步推进制度建设。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非一日之工,制度建设也是如此,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企业制度的建设应当稳步推进,不能急于一时,拔苗助长。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制定者应当深入对企业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企业的全部运作、业务流程、生产制作工序、人员结构、组织架构等。如在制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制度时,负责制定的人员,应当先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生产制作的工序等所有经济业务环节,结合企业的实际,制定出适合本企业具有可操作性、合理性的制度。在定稿下发前应当进行征集各部门的意见,下发后应当组织内部培训学习,讲解操作流程等,让企业全体员工理解与接受,这样制度执行起来才不会受到员工的抵触、抗拒。同时,根据企业的业务类型,有效合理地做好各种风险的规避,如税务风险,合同风险等。
(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企业应当通过不断地完善与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完善与强化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奖罚严明,明确岗位职责、部门的管理责任,建立相互监督检查、考核的机制,杜绝推诿扯皮。制度既要不能出现相互之间存在重叠,又不能出现空白,才能够有效杜绝监管的漏洞。制度必须结合企业战略、业务类型、部门职能、职责不断地进行完善、规范,防止所制定的制度与企业的业务不相容、不匹配。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确保制度与企业的业务密切联系,才能确保制度更好地为企业的业务提供服务。
(三)结合企业战略同步更新制度。随着企业的战略、业务的调整不断地发生变化,企业的管理制度应当要随着调整、变化及时地进行更新,及时地将业务与制度相融合。根据业务的类型制定有针对性的、清晰可操作的流程,避免因制度的滞后,致使企业的业务执行起来不顺畅。及时更新修订的可操作性的制度,能够使得新业务执行起来更加有章可循,达到规范管理的目的。为持续改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企业应当建立动态优化的更新机制,结合企业战略同步更新规范的管理制度,为推动企业健康稳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领导者转变思维、提高意识。企业高、中层管理者是企业管理中的领导者角色,领导者的性格、风格决定着企业的一切,领导者的执行力是所有员工的参照体,正如俗语所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者的坚决意志决定了企业所要执行落实的一切,只要不偏护,严格按照企业所制定的制度去执行,只要认真去做,没有做不到的。在经费开支、资金调动、执行财务预算等方面,更是要严格按照企业的制度规定、流程去执行,不要去人为的干预,不要用个人的意志去改变真实业务、个人的行为结果,不要去触犯财经纪律的高压红线。领导者要做到“令行禁止”,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没有特权,必须严格遵守制度的各项规定。领导者要提高管理意识,杜绝人管制度的乱象,应当做到制度管权、管人、管事,让制度在企业里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不能让制度成为一张废纸。
(五)提高中层管理队伍的执行力。中层管理者能否贯彻执行落实公司各项规定,完全取决于中层管理者个人的业务能力水平、素质,自身的言行表率。为此,中层管理者应当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管控能力,自己要立好榜样,做好带头作用,不能为讨好上司,去违背企业的制度规定、流程,那样的话,再好的、再完善的制度都不能真正执行落实到位。对于那些有关系、与高层领导关系密切的人员,中层管理者对他们不能有所顾忌,应当对这些人员在管理工作上一视同仁,不能有偏护,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做选择性的执行,只有大家都共同遵守,才能有效的提高执行力,才能发挥制度管控的作用。
(六)提高员工素质,提升团队意识。人员的素质高低影响着企业的执行力,个人本位主义思想重,没有团队意识的企业定然不会有好的执行力。良好的人员素质、团队协同作战能力,必然能够贯彻落实执行企业的各项任务。单兵作战只能取得个人成果,只有团队齐心协力,上下一条心才能做到更好。为此,员工要破除个人本位主义的思想,要将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能为了一己私利无视制度的存在。员工个人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素质,摒弃个人的不良行为与个人本位主义思想,不断提高个人的执行力,提升团队的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严格贯彻落实执行公司规章制度,众力齐聚,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结语
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每个制度,企业全体人员应当从上至下共同遵守执行。无论是企业的高、中层领导,还是普通职员,都不能有特权,都不能逾越制度的规定。高、中层领导者,更要有高度的自律管理意识与管控能力,不能凭靠个人爱好、意识左右企业的制度。否则不如不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