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沉默性脑梗死』

2018-07-12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董佑忠

长寿 2018年5期
关键词:内囊丘脑血管性

文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董佑忠

在脑梗死的分类中,有一类脑梗死没有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被称为“无症状性脑梗死”,澳大利亚学者幽默地将其称为 “沉默性脑梗死”。沉默性脑梗死主要指脑腔隙性梗死,而脑腔梗是专指脑动脉深穿支闭塞引起的病灶为0.2~15毫米大小的微梗死。从脑血管解剖学来看,脑深部血管为100~400微米,其中豆纹动脉100~200微米,其外侧支200~400微米,丘脑深穿支100~400微米,基底动脉旁中线支400~500微米;责任血管(指病变血管)多以100~200微米直径的深穿支最多见,梗死病灶多位于脑深部核团(壳核占37%、丘脑14%、尾状核10%)脑桥16%,内囊后肢10%,内囊前肢和小脑较少见。上述诸支血管多为终末动脉,侧支循环差,当血管腔狭窄或闭塞时,容易导致缺血坏死,这是脑腔梗发生率高的原因。由于病灶小,大多数内囊区梗死灶在2~3毫米,再加上上述部位是脑的相对“静区”,这又是不产生症状的一个原因。由于以上这些因素,长期以来在医疗实践中,单凭医生的知识和经验,确诊脑腔梗是很困难的,多达3/4的病例被尸检才证实。自结构性脑影像技术(CT、MRI)问世后,临床医生对脑腔梗的确认及其诊疗对策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该病的发病率高,约占脑梗死的20%~48%;澳大利亚学者研究发现,社区老年人,近一半即50%有脑腔梗存在。其主要病因是高血压(75%)、糖尿病(25%~35%)和栓塞。

笔者之所以将此问题提出讨论,是由于该病症状体征轻微,容易被人们忽视。一些医者对其抱无所谓态度,甚至个别医生暗示患者:“脑腔梗无关紧要,不必介意,无须用药,继续观察。”安慰患者是好心,但不等于放弃治疗,难道要观察到出现明显症状才治疗?由于对脑腔梗的严重后果血管性痴呆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低下,有可能放松防治策略,这就为出现更严重的问题埋下了隐患。

脑腔梗的检查结果往往喜忧参半,喜的是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照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忧的是复发率高,容易引发血管性痴呆和假性延髓性麻痹,生活不能自理,和废人没啥区别。笔者在文中叙述的有关神经解剖知识与脑腔梗发病密切相关,广大读者对有关医学术语、医学名词不必花过多的心思去深究,应把重点放在如何知晓脑腔梗的症状表现(与小中风相似)、中风的危险因素以及严重后果上。笔者建议,凡有“三高”乃至“五高”等中风危险因素的高危个体,不管是老人或中年人,也无论有无中风先兆,都要行脑MRI筛查 (可查0.5厘米以内和脑干、小脑病灶,而CT不易检出),及时排除隐患,争取早诊断、早治疗,才是明智的选择。

对待脑腔梗,还是那句老话:强调治未病,重在预防。切记不要临渴掘井、斗而铸锥,以免贻误病情。

猜你喜欢

内囊丘脑血管性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3对前丘脑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轴突的排斥作用
进展性纹状体内囊梗死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疗效及其预测因素分析
基于uAI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延安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丘脑体积与年龄的相关性
内囊前肢破坏术治疗强迫症的效果分析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丘脑前核与记忆障碍的研究进展
石杉碱甲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观察
内囊后肢梗死的分水岭机制探讨
背侧丘脑解剖结构及其生理机能
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