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东营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018-07-12李艳荣
李艳荣
(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山东 东营 257091)
1 东营市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在复杂严峻的金融环境下,东营市各级金融机构继续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指标为抓手,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吸引辖外金融机构入驻,强化金融服务,完善金融要素市场,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不断加强,贷款规模逐年提升,全面完成了“三个不低于”目标。截至2016年2月末,东营市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1629.92亿元,较年初增加60.04亿元,较年初增速3.82%。截至2016年11月,实现股权融资66.39亿元,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满足。
1.1 金融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东营市不断探索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首先,2015年3月,开展“助保贷”业务试点工作,由政府和银行共同筛选企业组成“中小微企业池”,政府提供风险补偿资金、企业缴纳助保金共同组成“助保金池”作为担保,银行按照10-15倍向 “中小微企业池”内的企业发放贷款,循环使用,满足企业融资需求。2015年累计为36家中小企业发放贷款4.5亿元。其次,创新抵押模式。2015年通过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新型抵质押贷款为小微企业融资2.1亿元。另外,推广无担保、无抵押的POS流水贷业务。采用无担保、无抵押的POS流水贷,累计为企业放贷近2亿元。推广办理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为企业融资58.4亿元,业务量居山东省首位。
1.2 金融平台建设显著夯实
首先,积极引进培训金融机构。截至2015年末,全市共有银行机构28家、1家证券分公司、15家证券营业部、保险机构37家。鼓励发展银行机构发展小企业特色支行,全市小企业特色支行达到14家。其次,鼓励民营企业参股设立村镇银行,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金融组织。全市共有地方金融组织186家,其中小额贷款公司30家、融资性担保公司21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27家、借贷服务中心5家、融资租赁公司8家、典当行25家、产权产易中心1家、要素市场3家、投资咨询类公司63家、基金公司3家。2016年3月末,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63.9亿元,融资性担保机构在保余额32.3亿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投资余额12.6亿元,融资租赁资产51.1亿元,典当企业典当余额3.2亿元,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对接资金196万元,权益类交易场所成效额 2620万元。
1.3 金融服务环境不断优化
首先,督导银行机构通过降率、减费、缩短流程、规范收费等措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十二五”期间降低收费标准20余项,清退不规范服务收费1407万元。2015年,全市一般性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比年初下降1.5个百分点。其次,建立金融工作定期调度制度,深化政银企合作。推介省企业重点技术改造导向计划项目18个,省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建设项目8个,省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重点企业30个,2016年市工业建设项目75个,分别需求银行贷款134.7亿元、8.4亿元、103.2亿元和 423亿元。同时,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着力增强金融核心竞争力。
1.4 金融风险防范明显加强
东营市政府制定了《东营市企业资金链风险防范与处置工作意见》,建立了协调统一的风险处置机制。从2015年开始,东营市启动企业“破圈解链”行动,绘制了担保圈图谱,基本摸清了底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破解,取得初步成效。坚持“疏、防、打”三管齐下的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方针,扎实开展非法集资风险专项排查工作,对潜在的金融风险做到早预防、早排查、早发现、早控制。
2 东营市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融资渠道狭窄
截至2016年11月,东营市有“新三板”挂牌企业15家,仅占全省挂牌企业总数(1208家)的 4.97%。从银行贷款种类看,采取的贷款方式为信用贷款、保证贷款、抵(质)押贷款,在这三种方式中,保证贷款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贷款方式较为单一。截至2016年10月末,全市公司贷款中保证贷款占比67.1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48个百分点。从贷款时限上看,商业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基本不会提供长期贷款或固定资产投资,通常是一年内的流动资金。目前,东营市的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2.2 融资成本高
目前,东营市中小企业贷款利率较高。2016年2月末,东营市大型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4234%,中型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7254%,小型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6.7812%,中小型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与大型企业相比仍然较高。另外,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的是一年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由于长期贷款或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的缺乏,企业只好将流动资金贷款作为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来使用,而这又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为了填补流动资金贷款缺口,不惜借高利贷或滚动贷款。在企业融资市场上,部分项目的融资成本甚至高达40%到50%的年利率。
2.3 担保圈、担保链引发的风险较为突出
截至2016年10月末,全市公司贷款中保证贷款占比为62.1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48个百分点。担保圈内不良客户数共86户,比年初增加59户,共涉及担保圈贷款余额2281.63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30.58亿元,比年初增加26.16亿元,不良贷款率1.25%,比年初增加1.05个百分点。目前,区域内的担保圈已跳出集团、行业、地域等束缚,形成了一批较为复杂的担保圈。担保链过于复杂、绵长,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担保作用,反而将贷款风险通过担保链条在担保圈内循环、传递、放大,增大风险处置难度。
3 完善东营市中小企业融资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快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体系,夯实融资平台
针对中小企业向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融资难的实际,建议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成立社区银行,推进村镇银行设立步伐,对这两类银行颁发限定区域、限定业务范围的银行牌照,专门用于中小企业融资。改革现有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机构,根据业务范围、服务对象、经营地域等颁发区域性银行牌照,控制经营区域,扩大中小企业融资份额。对市域范围内的城投公司、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作为子公司,设立地方政府控股的金融控股公司。充实现有担保公司的资本金,通过财政拨款、会员缴纳、社会捐助和自身保值增值等多种形式,建立正常的资金补偿机制,增强自身担保实力,确保履行代位清偿能力。
3.2 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拓宽融资渠道
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通讯等新技术、新工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进一步丰富流动资金贷款期限结构品种,推广年审制贷款、循环贷款和续贷贷款。创新还款方式,推行等额本金、等额本息等灵活的还款方式。探索多种形式的综合授信制贷款,允许客户在授信额度内“随用随借,随借随还”,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倒贷问题,缓解资金压力,降低融资成本。借鉴潍坊经验,创新基金发展模式。扩展VC/PE模式,根据专业领域,与存量资源的机构合作,扩大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的范围种类,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引导基金、节能环保创业投资基金。创建并购基金+上市公司模式。结合市域内上市公司资源,由上市公司出资作劣后基金,金融控股集团配资,共同设立并购基金的母基金,通过母基金可以沿产业链上下游并购需求,按不同配资设子基金。设立中小企业风险补偿基金和专业性担保基金,用于中小企业信用增级,提高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容忍度,增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
3.3 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对接资本市场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各级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开展对接资本市场工作。积极组织有上市挂牌意向的中小企业参加各类培训,使企业董事长及决策层人员通过培训学习,尽早熟悉上市程序和技巧。紧紧抓住“新三板”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对储备企业重点跟进、跟踪业务、加快运作,尽快实现“新三板”挂牌融资。鼓励支持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融资。分阶段奖励方式对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拟上市和再融资企业给予奖励。
3.4 强化政府领导,提升担保圈风险处置能力
一是提高风险处置效率。认真落实市政府企业资金链风险防范与处置工作相关意见和应急预案,在传统的由担保体系内成员承接的基础上,更多借助市场化手段,盘活存量资产,维护金融债券安全。做好对已发风险及早处置,实行重点关注、专人监控,尽力降低代偿率和损失率,力求达到风险处置效益最优。二是加强信用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域内信用信息数据库,及时向社会共享,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增大其违约成本,巩固、发展好“信用东营”这一良好品牌。引导银行履行好授信承诺,保持信用业务稳定性,防止出现片面抽贷、不续贷等失信行为。三是发挥专项救助基金的作用。认真落实《东营市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东营市市级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申请指引》,在财政承受范围内不断扩大应急转贷专项资金规模,保证专项资金的规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