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媒介环境下的齐鲁乡愁的影像美学表达与建构

2018-07-12

大众文艺 2018年3期
关键词:齐鲁乡愁摄影

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说到他对乡愁的理解:“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总书记看到村民家的房子雕梁画栋,院落干净整洁,植物生机勃勃,一家七口“四代同堂”,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可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村落正一步步消失殆尽。传统乡村建筑村落作为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信息、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而具有史考价值、史鉴价值、史貌价值。如果传统建筑群落消失,失去的不仅是可见的形态,更失去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密码和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但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当前的农村的建筑群落正在慢慢消失,那么城镇建设与古朴建筑的留存,两者要怎么平衡?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守护乡村记忆,留住乡愁”的民众意愿要如何被满足?乡村记忆要如何才能做到最大程度地保留和延续?微观齐鲁农村,保护乡愁,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一、齐鲁乡村记忆工程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乡村记忆工程”在全国各地开展。乡村记忆工程是“记住乡愁,留住乡情”的载体工程,是“记忆工程”在乡村地区延伸的新形式。山东通过因地制宜地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博物馆等,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的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做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文化传承工作。更好地做到“守护乡村记忆,留住乡愁”民众心声,传承乡村记忆,延续历史文化,不仅需要政府工程的实施,更需要全社会对中国几千年的乡村文化声画出来的一种东西来展开。

2016年6月30日上午,首届“乡村记忆工程·乡土齐鲁”纪实摄影大赛在山东建筑大学启动。启动仪式上,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朱立琴指出:“乡村记忆”工程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是山东省率先在全国组织实施的一项探索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的重要举措,对于彰显山东乡土文化魅力、提升城乡村落文化内涵、建设有文化记忆的新型城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届“乡村记忆工程·乡土齐鲁”纪实摄影大赛,旨在用镜头多视角记录山东乡村风貌,讲述乡土故事,寻找美丽乡愁,展现齐鲁乡土深韵。那么这个摄影大赛是否能带动全省参与到乡村记忆工程之中?如果要影响到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

自今年6月,“乡村记忆工程--乡土齐鲁”纪实摄影大赛启动,大赛组委收到来自全省摄影拍客投稿3000余幅。截止12月1日,在已经收到的参赛作品中,既能看到展现乡土风情的,也能看到展示齐鲁乡村生产活动场面的,有齐鲁乡村的古朴风貌,也有濒临失传的老手艺。拍客用镜头以“家园”、“生产”、“人物”、“博物”、“风俗”、“古村”和“技艺”等多种原创主题进行拍摄,用镜头讲述乡村故事,寻找美丽乡愁,创作出生动感人的摄影精品。

城镇化的快速进行,使得传统村落逐渐消失,人们对故乡的怀念,没有载体可以安放。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以影像的形式重现历史场景,让影像说话。影像作为科技时代信息的主要存在形式和内容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视觉冲击力大的特点,越趋成为当代人的信息接收形式,它客观地记载了不同地域的人和生活,描绘了人与自然的长期交流互动,较好地展现了客观镜像背后的文化,用摄影留住时光无疑是留存乡愁的最好选择。

二、城市建设带走的“乡愁”

山东纪实摄影家吕廷川,在2016年展出了《记录“母城”故事》系列照片。这组照片拍的是城市建筑工地的绿色防尘网,以它为衬托点,凸显画面中的其他主体:比如误飞入绿网中的小鸟,被遮盖的小路,流浪的小狗以及残桓断壁。用这种主次体映衬的方式建构一副视觉冲击强烈的城市化建设工程场景。摄影照片本身为去空间化的产品,它将原本存在于立体空间中的各种物象压缩到一个扁平层面之中。同时,也是去时间化的再塑造,将原本变动于一个时间序列之中的事定格在一瞬间,从而褪去了时间的色彩,代之以某种瞬间的意义。乡愁的消失就在绿网覆上的一瞬之间,但是从绿网下的细枝末节上又让我们看到了乡愁奄奄一息的痕迹。摄影突破了景观客观存在的平面性,尖锐地打动人心,吕廷川使用对比的方式拍摄:远处的高楼大厦与近处的遍地瓦砾作比,绿网的运用更凸显了这种对比性。

三、乡愁在乡村的一砖一瓦

相较于吕廷川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城市建设工地的“人工绿地”系列照片,同是山东籍摄影师的黄利平对自己位于山东东营农村故乡的眷恋之情则是通过平静而温暖的影像涓涓流淌。影像记录的多为乡间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碎的细节。自1990年,黄利平用了三年时间拍摄他的故乡,完成了纪实摄影《黄河滩区》。2012年9月,黄利平故乡黄河滩区十几个村庄要拆迁,统一盖楼房规划新型农民社区。他又拿起相机,寻访上世纪末90年代拍摄的故乡黄河入海口处滩区里的一个小镇——永安镇(原属下镇乡)。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一个跨世纪的故乡。拍摄了故乡的一个农民长期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样貌。用影像,留下乡情,留住乡愁。黄利平的“黄河故乡”系列照片,记录了自己农村故乡的平常农民人家,展现他们的闲暇度日场景,农忙时期的劳作画面,以及千姿百态的农家人的琐碎家庭生活细节。他没有服从空间和时间的限定,将它编织成了一个意向组合,将摄影对象所具有的完整意义空间和时间流动,截断、筛选、重组和编制,构建了一个重塑意义画面。当时的黄河滩区乡村已经不在,但是黄利平的照片带我们进入了另一个时空。从每张细节化的写照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乡愁原本的样子。

四、乡愁是老一辈的人

在诗人余光中笔下的乡愁是“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而山东淄博人焦波拍摄的《俺爹俺娘》,大概就是这首诗的意向的美学镜头化表达。焦波说到,父母会一天天变老直至离开这个世界,只有照相机和摄像机才能留住活生生的他们。在照相机面前,焦波可以拉着爹娘的手抚摩,还可以不时地用头拱一拱爹娘的前胸,他说照相机给了他亲近父母的借口。把亲情留影,把情感留住,这不仅仅是照片,而是生活的记录。焦波的《俺爹俺娘》记录片和系列照片都具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影像浇筑着摄影师的主观情感导向,继而建构了一副副动人的画面。照片以双重表象的方式,与主体互动,能动地制造了历史和幻象,让照片“活”了起来,它成了立体的、丰富的、建构的。“俺爹俺娘”用影像记录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媒介环境下的父亲母亲,让我们看到了乡愁的跨时间表达。

五、不同时间维度的乡愁

李百军以临沂城区作为影像采集的区域,拍摄了《老城记忆:八十年代临沂城》、《老家纪事》等一系列照片,记录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一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形态与社会变迁。这些影像向我们展示了这一地区在这个时间维度里发生的各种微妙的变化。它让我们看到上个世纪的记忆和不可抹去的乡村痕迹,也让我们直观地对比发现当今时代下的乡愁正在一点点消失殆尽。因此我们更能看到,影像表达在“留住乡愁”中的作用。它是可构建的,可塑造的,能客观记录客观世界,也能按照拍摄者的主观意志留住客观世界中的乡愁。

乡愁的具象表达不再只是一个传统建筑群落的问题,而是承载于其中的人文文化、历史文化、情感因素。因此乡愁的保护刻不容缓,完整地保存下来是至关重要的。在新媒介环境下,影像的美学表达与建构在乡愁保护与延续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新华网.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EB/OL].[2016-02-25 ].http://www.xinhuanet.com/

[2]齐鲁网.后璟玥:让传统村落这棵大树枝繁叶茂[EB/OL].[2016-04-29 ].http://pinglun.iqilu.com/jiaodian/20160429/2765124.shtml

[3]张娅.浙江山东两省乡村记忆工程的比较与思考.[J].档案,2016.(2):57.

[4]齐鲁网.“乡村记忆工程”纪实摄影大赛[EB/OL].[2016-10-13 ].http://www.iqilu.com/html/zt/shandong/xtqlsyds/

[5]黄健.影像的表达与建构.[J].艺术.生活,2011(6):25-26.

猜你喜欢

齐鲁乡愁摄影
齐鲁声音
乡愁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乡愁
九月的乡愁
齐鲁声音
回头一望是乡愁
齐鲁书社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