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陆游诗学与书学的关系
2018-07-12
陆游,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诗是他毕生之所寄,经世之志也好,哀婉之思也罢,皆由诗而发。书是他醉心的江湖,这里他以笔阵代兵阵,上马击贼好不快意。诗人或是书家都是陆游作为一名艺术家的不同侧面,是他艺术人生中对社会和自身的不同角度的观照。我们可以看到诗歌和书法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其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强调艺术家自主意识在作品中的反映。
一、取法乎上,师有所宗
陆氏是书香门第,传统而丰厚的家学给陆游的艺术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十余年的宦游生涯,依旧无法改变陆游作为一名艺术家的本性。诗书伴其一生,诗学与书学陆游皆崇尚取法乎上,师有所宗。
1.陆游的诗学渊源
幼承家学,家中藏书万卷,陆游在儿时便萌发了对诗文的兴趣和爱好。在诗兴的萌发期,陆游便心倾于唐诗,这显示了他的艺术敏感力。
初习唐诗,陆游始终没有摸索出自己的道路,直到十八岁那年拜师曾几。江西诗派中除了“一祖三宗”——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以外,曾几亦是其中主力之一。江西诗派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是宋代最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陆游不仅诗学受江西诗派影响颇深,书学上其草书也多受诗派之宗黄庭坚的影响。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六日,陆游的通判夔州军府事发表,远赴四川抱负似再难施展,殊不知正是这入川的经历,使得陆游的诗自成风貌。跳出了江西诗派的樊篱,陆诗在炼字炼句的雄奇中,更加自在澎湃,更加气宇轩昂。陆游的人生观在蜀地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丰富的阅历加上宦游数年的积累和沉淀,使他对家国社会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风也随之而变。陆游在继承杜甫诗风的基础上,上追“诗三百篇”的传统,把现实主义的作风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2.陆游的书学渊源
陆游书法早年宗颜,从《焦山题名》可知,中年时期的陆游书法已得鲁公精髓,用笔拙厚,端庄雄伟,布局紧密。在《秋清帖》、《野处帖》等书札中都能找到颜真卿行书的意味。此外,陆游对欧阳询、褚遂良、张旭、怀素等唐代书家皆有所学习和继承。陆游善草书,其的论书诗多次以各类奇崛的意象展现草书带给他的艺术享受。 除了唐代诸家,陆游对杨凝式和宋四家的书法亦多有取法。陆游传世书迹中的《玉京行》与杨凝式书《新步虚词》在用笔和风致上十分肖似,在《醉歌帖》、《自书诗卷》、《与智永禅师书札》、《桐江帖》等作品中皆可见杨凝式书法的神韵。晚年的时候,陆游对晋帖涉猎更多,上溯魏晋,这正是遵循了“取法乎上”的艺术原则,与其诗学的上追诗三百的艺术主张高度吻合。
从陆游的书学和诗学的渊源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艺术家的陆游在其治艺中的复古倾向,而这一切都与其正统的家学教养和家学传统不无关系。作为一名宦游四十余载的文人书家,一生力主抗金的志士陆游来说,家国社会对其思想的影响,促成了他复杂的性格和他多重身份的产生。而这些形成了综合的人生观照,在他的艺术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因而诗艺和书艺的综合分析,是了深层次了解陆游艺术思想的必经之路。
二、功在“技”外
陆游学诗和学书皆以勤奋著称,加之“取法乎上,师有所宗”的艺术原则,使得其艺术素养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提高。但是想要真正达到“诗以言志,书为心画”的艺术境界,单靠技艺的磨练是远远不够的。安·兰德在《浪漫主义宣言》中提出:“艺术家靠人生观来掌控并融合他的艺术,人生观主导着艺术家在大到艺术取材,小到风格上的细节等种种选择中做出决定。”人生不同阶段的阅历塑造着每个人的人生观,陆游的一生,仕途坎坷,在追逐理想的路上不断受挫,国土沦陷让他寝食难安,无论身处什么位置,作为主战派的陆游始终立场坚定,虽然多次因此而被罢免但是他始终没有背弃这一理想。在陆游四十余年的宦游当中,入川的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和艺术都有着非凡的影响和意义,他的艺术正是以这段经历为契机开始逐渐走向与人生相融的境界,以吾诗言吾志,以吾书画吾心,对艺术的驾驭能力日渐纯熟。
(一)破窠臼,诗风渐成
从戎南郑,对理想的短促实践,使得陆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那段时间是他离自己的理想最近的日子,与此同这段日子越是充实快乐,就越会在陆游心里留下深深的失落,勾起他后半生不断的回忆,亦成为了其日后不断书写的题材。对于国家、民族的忠诚,收复沦陷区近在眼前,一切的一切都涌出来,涌入他的诗歌,喷涌的灵感,催促着诗风的转变。南郑的岁月为陆游的诗再次注入了理想的光芒自此他不再“从人乞”,而将诗作中注入了他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其詩更加从容练达。
(二)书为心画,书成一格
陆游长于行草,醉心草书,南郑的生活激发了陆游的艺术创作中的浪漫气质。依据陆游的传世书迹可知,入川前长于楷书;入川后,祖国山河、先贤名迹,使其思想为之大变,气格日臻豪迈,此时书法转向行草。宋代文人强调个人情感的书法,“妙在笔画之外”,体现在书法中即是尚意书风的流行,这一点在陆游的书法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书法是他人生的投影,一幅他重塑世界和自我的蓝图。诗艺和书艺,陆游对于人生不同路径的关照,但二者又是相通融的。书法与诗歌重塑了现实社会中陆游无法实现的复国梦,在这里他可以将他的情绪和抱负一展无余。对于欣赏者而言,陆游一生的坎坷、一生的执着、一生的抗金梦在诗与书中交相辉映。他对理想实现的坚持在他的诗书中是令人温暖的力量,这就是“技”外的功夫!
作为一名文人书家,陆游在南宋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在同为南宋四家的范成大(以书为娱而非以书为艺)、朱熹(学者书法艺趣不足)、张即之(写经书法神韵欠佳)中,陆游是唯一一个艺术家,因而对他诗艺与书艺相互融通的艺术思想体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1]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陆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安·兰德.浪漫主义宣言 [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