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县城供水项目PPP模式的应用研究

2018-07-12魏峰

水能经济 2018年7期
关键词:PPP模式县城应用

魏峰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县城作为城市化建设目标实践过程中重要一环,其建设成效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中,供水项目作为惠及民生重要建设项目,其建设成效关乎县城建设综合水平,为此需注重供水工程建设,本文通过对我国县城供水项目PPP模式应用方略进行研究,以期为推动我国县城建设良性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县城;供水项目;PPP模式;应用

我国县城建设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在医疗、卫生、供水、安全、路政等工程建设过程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国民生活质量奠定基础。为使供水工程建设成效得以有效提升,人们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使用PPP模式,实现对工程建设系统运作,提升供水工程建设综合质量,推动我国供水工程建设良性发展,提高县城建设综合质量。然而,在PPP模式应用过程中,却存在无法发挥其积极功效,及其应用价值消极现象,基于此为使我国县城水利工程建设水平得以提升,研究PPP模式应用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分析PPP模式内涵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即是公私合营模式,主要为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良性发展,建设项目融资模式,在PPP模式下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紧密,为有效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管理基石及经济基石,使惠及民生的公共服务、产品等建设目标得以有效落实,相较于BOT模式,PPP模式内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政府参与力度更大,对相关工程建设的影响更为深远,可有效保障工程建设目标有效落实,企业依据PPP模式与政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关合作项目建设信息呈交互状态,共享性更强,使工程建设相对透明,为有效提升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提供依据。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PPP模式应用相对滞后,第一批以国家部委牵头实践的社会型PPP模式加持下的工程建设项目于2015年启动,并获取一定成效。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该模式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农村建设等若干领域,使PPP模式在我国的应用经验逐渐增多,为合理应用PPP模式奠定基础。

二、分析县城供水项目PPP模式应用价值

通过对PPP模式内涵进行分析可知,该模式可广泛用于基础公共设施及公共建设项目合作,为企业与政府建立长期稳定社会建设合作关系提供依据,基于该模式合作性较强,为此具有伙伴式合作关系应用价值,在以往县城供水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通常对供水工程建设控制相较强,用以约束合作方,这使合作方经济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容易出现建设矛盾,在PPP模式中,企业与政府出于信息对等状态,建设信息、资金信息、供水工程质量信息等多方资讯,均可向双方公开,凸显企业与政府合作伙伴关系,继而为县城供水工程建设营建和谐稳定合作氛围,为优化工程建设资源,有效落实建设目标奠定基础,确保政府及企业双方可朝着同一个建设目标不懈努力,可有效提升县城供水工程项目建设综合成效。在信息共享基础上,PPP模式内公司合营对象,可实现利益共享,不仅共享利润,在此基础上,还优化控制利润体系,确保利润获取公正合理,继而使双方在相互监督、利益共享态势下,优化经营建设氛围,基于公私合营主要为落实公益项目建设目标,为此县城供水工程作为公益建设项目之一,需在利益共享状态下,加强利益管控力度,确保PPP模式践行成果有益于社会发展,为企业、政府及相关机构在长久稳健发展氛围中获取投资回报奠定基础。同时,PPP模式内企业与政府及多方合作组织,在利益共享态势下风险共担,这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不必担心县城供水项目建设目标无法达成,建设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损害建设投资利益等消极现象,使企业投资风险得以有效控制,政府也可在风险共担应用价值加持下,降低县城供水项目建设资金压力,继而维护企业与政府双方利益,为保障合作关系稳固,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县城供水项目PPP模式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PPP模式法治体系不健全。法律体系建设具有“滞后性”特点,通常需要在新鲜事物践行一段时间,一定发展周期后,才能制定与之对应的法律体系,用以约束、引导新事物良性发展,基于我国PPP模式应用时长较短,相关法律制度体系呈缺失状态,无法有效保障PPP模式内各方权益,使公私合营关系仍较为紧张,影响县城供水项目等公益事业发展成效。

第二,风险共担机制不完善。为使公共建设项目目标得以有效落实,PPP模式内,处于合作关系过程中的企业、政府及相关机关,需风险共担,继而推动县城供水项目良性发展,然而在PPP模式践行过程中,却存在风险规划不合理,相关机制不完善消极现象,各方利益无法得到有力维护,容易在供水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多边矛盾,使各方出现经济损失。

第三,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在PPP模式内企业与政府应处于利益共享状态,通过互相监督,为利益共享营建和谐稳定发展氛围,避免出现异常抬价,获取不当经济效益,影响县城供水项目建设质量消极现象,然而在双方利益共享过程中,却存在分配机制不合理现象,使双方互相监管目标无法得以有效落实,在个别县城供水项目中获取不当收益,影响我国PPP模式的有效应用,使县城供水项目建设公益化建设目标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四、研究县城供水项目PPP模式应用方略

为使县城供水项目PPP模式应用更富成效,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使供水工程项目建设目标得以有效落实:一是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为保障PPP模式得以有效应用,国家立法机构需秉持与时俱进精神,不断优化完善法律体系,充实立法内容,针对PPP模式应用做好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确保该模式践行有据可依且有迹可循;二是建立健全PPP模式管理机制。处于PPP模式中县城供水项目建设各方,若想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目标,需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确保政府补贴款项可以落实到实处,有效约束供水項目建设方权力,为推动各方合作关系稳健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制定合作评定体系。管理机制落实目的,是为有效制衡各方合作关系,为保障公司合营关系稳定高效奠定基础,评定体系主要针对PPP模式践行后,县城供水项目建设完毕后,用以总结工程建设经验,升华PPP模式应用价值,完善该模式,为县城供水项目良性发展与有效建设奠定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PPP模式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可知,该模式可实现企业与政府构建和谐稳定合作关系目的,在县城供水项目建设过程中,确保企业与政府资源共享、资讯共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优化县城供水项目建设环境,有效落实该项目建设目标奠定基础。然而,基于我国PPP模式应用经验相对较少,相关理论研究较为滞后,为此在应用PPP模式过程中,需随之健全法律体系,健全管理机制,制定合作评定体系,继而为推动我国县城供水项目建设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申琳,徐征,刘万才, 等.基于灰色聚类理论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PPP模式私营伙伴选择研究 ——以H市城乡供水项目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2017(5):87-90.

[2] 王安兴,邹曙南,刘劲.浅谈海口市镇域供水项目PPP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0):289-290.

[3] 赵一丞.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中PPP模式运用的探析[J].水利经济,2016(1):41-45.

[4] 许与可.浅析城镇供水项目的PPP模式应用[J].中国经贸,2016(13):122-123.

[5] 彭雪溶.浅析供水业PPP项目运作的问题及其对策——以徐州市原水项目为例[J].时代金融(中旬),2017(9):79-80,82.

猜你喜欢

PPP模式县城应用
“回流县城”是这代年轻人的时代机遇
县城的“饭碗”
县城买房:未完成的城市化
延津县荣获省级卫生县城称号
浅谈兰州市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