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选择与实现路径

2018-07-12苏菡丽张秋梅

现代营销·理论 2018年4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产教融合

苏菡丽 张秋梅

摘 要:新时期,产教融合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制度,成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优质、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杠杆。本课题在深入研究新时代高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现实选择基础下,探索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一是构建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合作体系;二是建立“利益共赢”的合作机制;三是形成校企“五进共融“的育人模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 现实选择 实现路径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国办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文件形成“政策组合拳”,加快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落地见效。至此,产教融合被摆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制度安排,成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优质、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杠杆。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结合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践,深入探究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选择与实现路径,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践提供参考。

一、国外产教融合的经验启示

我国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逐步深入,与学习借鉴西方“双元制”、“现代学徒制”有着密切关系。产教融合最早源于西方,为发达国家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德国双元制建立了基于职业主义导向的企业式教学模式,为德国培养了技能高超的制造业人才。澳大利亚“新学徒制”开设学徒培训课程,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职业培训,并为成人开设在职培训课程,各州和地区政府都支持开设职业培训机构。英国“三明治”模式,把工程设计、研究、试验与教学融为一体,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书本以外的实践学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创新。加拿大合作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来回切换,学习或带薪顶岗工作每4个月切换一次,企业与学校之间无缝对接。发达国家产教融合的具有以下共性:具有坚强的法律与政策支持;教育紧贴产业,学制灵活;在校理论学习与在企业实践锻炼无缝对接,企业参与度高,产教深度融合,发达国家的产教融合模式为我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启示。

二、产教融合是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

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进入了新时期,其鲜明特征是全面改革、提高质量。高职教育也进入了“提速换挡”的转型期,由于长期以来定位不准、职责不清、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高职教育显现出与产业对接不紧密、社会贡献度不高、人才效益不明显等矛盾。借鉴国内外经验,产教融合将成为解决这些矛盾的核心所在,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引领和动力,推进理念更新、机制创新、模式革新,突破发展瓶颈,必将推动新时期高职教育优质、健康、快速发展。

1.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什么是现代职业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实质是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大大滞后于产业,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我国国民经济体系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要素驱动转向创新要素驱动,产业供给主要以知识和技术为核心供给,人才需求从传统追求数量规模转变为追求质量。产业的这些新需求都要求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达国家均已加大力度布局职业教育体系,如英国制定了《新挑战、新机会—继续教育和技能体系改革计划》,美国发布了《投资美国的未来:生涯和技术改革蓝图》,澳大利亚推出了《为了繁荣的技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路线图》,这些国家都把职业教育作为新一轮国家竞争的重要战略。我国高职教育也急需加快自身转型,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产教融合是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需要

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重要人才支撑 ,当前,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口还很大。最新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虽超过1.65亿人,但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不足就业人员的6%,预计到2020年高端技术人才的缺口将达到2200万。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到50%。由此,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匮乏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且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非常明显。一方面是极度稀缺的人才市场,另一方面是“毕业便失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因职业教育与产业严重脱节所致。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必须快速跟上产业发展,这就需要调动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的产教融合,培养大批高水平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正在积极推进的各项经济战略提供人才保证。

3.产教融合是推动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主导力量,但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要转化成“真金白银”,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数据显示,中国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科研论文产出国家,但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先进国家这一指标为60%至70%。高职院校科研更是存在大量“泡沫论文”和“专而不利”的成果。为此,教育专家表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需要国家、高校和研发机构以及企业三方深度产教融合,才能研发出更适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高科技成果,并转化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可见,推进产教融合,建立完善的科技奖励激励制度,增强教师现实性的科研创新力,将是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最佳举措。

三、新时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

当前,在国家出大招释放产教融合政策“红利”,各级政府加大力度扶持,积极推动政策落地的前提下,笔者站在高职院校的立场,来探索新时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

1.转变发展理念:把产教融合作为高职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时期,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首先要完成思想观念的大转变,重点明确以下几点:第一,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高职院校要从办学定位、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等顶层设计进行观念更新,思维转变,绘制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蓝图。第二,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今后发展的基本策略,高职院校要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强化内涵建设,强调质量第一、特色第二,以内部治理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优化、教育教学改革等重点工作为抓手,推进产教融合。第三,产教融合是系统化工程,要以系统化部署、项目化运作、精细化推进、品牌化展示、绩效化考核为五个方面推进政策落地,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彰显合作成效,激发高职教育发展新动能。

2.构建合作体系:构建“四方联姻”的合作体系

产教融合在宏观层次的核心,就是實现产业界与教育界的“融合”,如何“融合”呢?就要从政府主导的“向度”、高职教育的“高度”、协同育人的“深度”、社会服务的“宽度”等四个维度贯彻产教融合。就当前形势来说,可成立政府主导、学校主题、行业企业参与的学院理事会,吸引区域地标型企业、大型企业以及兄弟院校为理事单位,以利益共同体为理论依据,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过程共管,利益共享的合作育人体系。政府的主导职能体现在规则制定与效益评估上,在给政策、给资金的同时,责权利的清单也要明晰,过程监控和结果测评并重,对产和教的责任考核要具体。学校作为育人的主体,产教与产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要将专业方向的教育性、知识性、技能性作为核心要素。行业企业作为是协同育人的主力,要树立不唯“产”包容“教”的管理理念,建立以职业态度、能力水平、生产质量为核心指标的考核体系。政行企校“四方联姻”良性互动,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才可能形成。

3.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利益共赢”的合作机制

产教融合在中观层面的实现,要突破“利益共赢”的难题,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合作,无处不存在着资本投入和利益分配,责权利分配等问题,因此,创新合作体制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考查,产教融合也是利益驱动的行为,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根本,而学校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根本,两者相融就要建立“利益共赢”的合作机制。政府作为政策制定和经费支配的主体,在制定政策中要充分考虑企业在协同育人中的投入和能耗成本,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支持要切实到位。企业则要增加“教”的投入,如产教一体的实践平台建设,技术指导师傅的教育能力提升等,改善产教与产学的条件,确保协同育人的质量。学校要强化服务理念,以服务学生成才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根本办学目标,在专业核心能力定位与专业核心课程配置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需求,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计划,最终培养出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兑现政府的政策要求,兑现企业的利益诉求,形成产教融合的良好生态。

4.改革培养模式,形成“五进共融”育人模式

产教融合在微观层面的落实,最终要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上,新时期要形成“五进共融”的育人模式。一是企业师傅进校园,实现专兼职教师融合。学校教师负责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企业师傅负责带徒传技,形成“教师+师傅+学生”“导师+课题+学生”等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二是企业文化进专业,实现校企文化融合。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企业文化、场景、流程真正地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因此要形成“专业能力+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的专业培养思路,通过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让学生充分体验职场工作角色,自然融入到职场文化之中。三是职业情境进课堂,课程所用教材均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编写,注重实用性和前沿性,将职场任务情境化,将专业知识融入到工作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在真实职场境界中,探索、求真与创新。四是岗位任务进教材,课程岗位融合学院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工作岗位充分调研,了解各类岗位的核心竞争力和关键技能,并以此为基础确立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把岗位任务融进进教材,形成“岗位任务+实训基地+学生”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五是工作流程进课堂,建立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模拟职场工作情境中以企业标准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一体,融会贯通,提高职业综合素质素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2]陈家颐,万 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动因与路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

[3]刘建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4]郑卫东.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研究框架设计[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5]游明伦等.高职教育质量变革的时代特征与策略思考[J].职教论坛,2017

作者简介: 苏菡丽(1977—),女,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张秋梅(1979—),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助理馆员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产教融合
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