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信息行为研究态势分析
2018-07-11齐虹闫静璇
齐虹 闫静璇
〔摘要〕[目的/意义]对我国信息行为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旨在了解我國信息行为研究脉络、特点和发展趋势,为信息行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过程]采用Cite Space对CSSCI数据库收录的信息行为研究论文,从年代分布、作者及发文机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和前沿等分面进行数据分析,并予以可视化。[结果/结论]我国信息行为研究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向瓶颈突破的过渡阶段,研究主题逐渐呈现出由集中到分化的发展脉络,并出现以下发展趋势:研究主题内容不断拓展、研究范式向社会化倾斜、基础理论体系趋于完善以及合作与创新初露端倪。
〔关键词〕信息行为;知识图谱;共被引分析;研究热点;研究前沿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8.05.021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8)05-0131-09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is paper/significance on Chinas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 literature analysis,research aimed at understanding the context,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our countrys information behavior,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 data support.[Method/Process]With Cite space included in the CSSCI database for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analyzed the data from time distribution,the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knowledge base,research hotspot and frontier,and visualization.[Result/Conclusion]Study on Chinas information behavior was currently in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of transition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the research topic gradually emerged from the foc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iation,and then drew the following trends:the research subject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paradigm to social inclination,the basic theory and the system tends to improve the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horizon.
〔Key words〕information behavior;knowledge mapping;CO citation analysis;research hotspots;research frontiers
信息行为作为连接信息服务与信息系统的桥梁,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现阶段国内图书情报领域在信息行为研究方面的文献计量分析,所采取数据多基于WOS(Web of Science)中的国外文献[1-2]。在国内信息行为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的研究中,利用可视化工具并深层次挖掘的较少。邵慧丽等《基于共现网络的国内外信息行为研究述评》[3]中以共现网络为基础,利用Ucinet等软件的可视化功能,总结和比较国内外关于信息行为研究主题,并对未来关于信息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牛钰莹等《基于可视化图谱的国内信息行为研究热点分析》[4]一文,利用知识图谱工具对我国近十年信息行为的研究热点做了系统梳理。这些研究都为了解国内信息行为的现状和研究重点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由于可视化工具功能运用和数据选取的局限,难以清晰全面展示我国信息行为研究特点及趋势,因此,本文运用共被引分析功能在选取较宽泛数据基础上做一次深入总结和分析,厘清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特点及趋势。
1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11数据来源及处理
为保证来源数据权威可靠,有效开展文献的共被引分析,本文选择CSSC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在检索策略的选择上,考虑到中文同义词、近义词较多的特性,“信息行为”在我国的不同研究阶段中曾有不同概念表示,参考CNKI中有关信息行为主题词及关键词,构建检索式为:关键词=(信息行为 OR 信息查寻 OR 信息查询 OR 信息查找 OR 信息获取 OR 信息利用 OR 信息浏览 OR 信息使用 OR 信息搜索 OR 信息选择 OR 信息检索行为 OR 信息用户行为 OR 信息用户 OR 信息需求 OR 用户需求 OR 情报用户 OR 情报获取 OR 情报利用);文献类型=(论文 OR 综述 OR 评论);时间跨度=1998-2015;检索时间为2017年3月22日,共获得相关文献1 938篇。去重整理之后有效文献为1 732篇。
12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文主要采取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作为分析工具,利用CiteSpace的共现分析和共被引分析功能,分别对文献的时间分布、研究力量、知识基础、跨学科研究、研究热点与前沿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国内信息行为研究的发展脉络、研究特点及发展趋势。
2信息行为研究的发展脉络
21时间分布
论文数量上的时序变化反映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展示发展脉络的重要指标。由图1可知,我国第一篇专述信息行为研究论文始于1998年。之后1998-2001年间为早期阶段,该阶段文献数量较少且增长平缓;2001-2010年为后续发展阶段,由于网络用户数量持续增长,网络信息行为与传统信息行为的差异性研究,使得该阶段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文献在数量上有所增长,但是增幅稳定,基本保持在每年80~90篇;2010年之后,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剧增,新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的特征愈发突出,用户信息行为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表现在文献数量增长幅度较大,至2014年达到高峰发文量到146篇。2015-2016年近两年的文献数量与之前相比有所下降,除去因时间因素数据库收录滞后造成的数量减少之外,信息行为的研究或许正处在瓶颈阶段,研究将迎来新的突破。
22主题分布与变迁
221研究主题分布
高频关键词高度概括反映这一领域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故本文通过对关键词词频分析把握文献研究重点内容的分布与变迁脉络。本文利用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功能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处理,得出关键词共现图如图2所示,图中节点数量表示关键词的数量,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的频次,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
由图2得知:“信息需求”、“用户需求”、“信息服务”、“信息获取”、“信息用户”、“图书馆”这些关键词成为信息行为研究领域的高频词。图中几乎所有节点都聚集在图谱的中心位置且彼此之间叠加,说明在信息行为研究领域中,各研究内容之间关系较为紧密,学者研究关注点较为集中。另外,“信息需求”、“用户需求”的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都比较高,说明在心理取向作为信息行为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式时,注重用户的需求,以此作为信息行为产生的内在推动力,也是信息行为研究的主线和起点。而“信息服务”作为行为过程的落脚点,也是信息行为研究的目标,它与信息行为的主体“信息用户”一起承担着行为过程的起始两端,反映了我国信息行为研究内容逐渐系统化的趋向。与此同时,“信息获取”作為信息行为的一个分支成为研究热点,是信息行为研究深化的一种具体表现;而深化研究的另一方面是研究主题向应用领域的拓展,因此“图书馆”作为高频词的出现,印证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在信息行为研究领域中所处的主导地位。
222主题变迁
突现词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内频次变化率比较高的词,年度研究热点的变化情况可以通过突现词展示出来,从而反映出研究主题随年度而变迁的趋势。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使用Citation/FrequnencyBrust功能来显示,结果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研究主题几乎每年都有变化。根据内容变迁所呈现的规律,可将其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1998-2000年为兴起阶段,主题主要针对信息行为的宏观规律和一般特性研究居多;2000-2008年为延伸积累阶段,其特点是网站及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向网络化普及,网络检索及数字图书馆服务成为研究中的两个关注点;2009-2013年为丰富发展阶段,随着Web20兴起及社交媒体的爆发式增长,交互行为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促使不同领域对不同群体信息行为的研究。例如高校数字图书馆、政府网站、医药网站等领域分别对自己的特定用户大学生[5]、新生代农民工[6]、健康信息用户[7]等需求行为的研究,使得信息行为深入到不同特定群体用户的行为研究。同时,信息行为因为情境的变化所带来的新形式也是这个阶段研究的新内容,例如“合作信息查寻与检索”、“信息搜寻”、“信息搜索”这些突现词的出现。“合作信息查寻与检索”作为
一种新概念,正在转变传统意义上信息检索是单用户行为与过程以及信息检索是无记忆行为的假设,使得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或任务的群体合作开展并彼此共享信息检索结果的信息检索行为成为研究的重点,进而以认知、情感、文化多因素协同行为成为新的关注点[8]。“影响因素”作为突现词出现,表明在新的情境下开始重视基础理论的拓展研究,这是我国信息行为研究领域的一大进步。2013年至今,由于技术的发展,移动服务成为这个时期的新型服务方式,“移动图书馆”[9]突现词的出现就是代表了这种趋势。随后移动用户行为[10]、微信用户[11]等有关用户行为的实证研究逐渐凸显,既反映了该领域主题研究的拓展,也同时反映了该领域研究方法在逐步严谨与规范。
3研究特点
与国外发展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相比,我国信息行为研究起步晚,并带有自己的特点,集中表现在研究力量、知识基础以及研究领域的融合方面。
31研究力量分析
运用可视化技术对研究力量的分析主要包括研究机构、核心作者与期刊共被引分析。
311研究机构分析
对某一领域研究文献的重点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可以通过机构的自身情况和科研实力反映出该领域的发展程度。其中,机构之间连线多少象征合作程度,节点大小说明机构的研究实力,如图4所示:
从图4中节点的分布情况可发现,众多节点之间没有明显聚类,各机构之间合作很少,多数机构研究都是“各自为政”。从单节点大小来看,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几个机构形成的节点较为明显。其中武汉大学的节点最大,发文数量39篇,排列首位,说明在信息行为研究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这与武汉大学的图书、档案与情报管理属于国家重点学科有内在的一致性。由此,在信息行为研究方面,各机构合作程度较低,联系不够密切;且重要研究力量都集中在高校或科研机构,研究主体类型单一;由于机构合作开展研究是学术界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同时也反映出我国信息行为研究力量的单一性特征。
312核心作者分析
利用作者共被引分析能更进一步分析关键节点的核心作者以及该作者所发表文献的影响力。利用Cited Author功能来对作者共被引关系进行分析,生成作者共被引图,如图5所示。
由图5中可见,被引频次较高的作者主要有胡昌平、张晓林、邓小昭、马费成等人,表明这些作者所撰写的文献质量较高;除此之外,中介中心性可以用来判断核心作者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从形成节点大小顺序中可以看到胡昌平、张晓林、刘磊、沙勇忠等人中介中心性较高,其文献在研究领域影响力较大。可见被引频次与中介中心性有一定的交合。
同时,作者或作者群体之间的交流合作情况可以反映出学术成果的传播与交流情况,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对于促进学科发展与进步有重要作用。选择Author功能来对作者进行共现分析,生成的作者合作网络图,如图6所示。
图6中节点数量表示作者数量,节点大小表示该作者发文数量的多少,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情况。图中共有节点829个,连线269条,密度为00008。连线的数量明显少于节点数量,且密度低,各节点分布分散且形状较小,彼此之间连线短小且稀少。节点形状较为明显的有曹树金、邓小昭、韩毅、李桂华等人,其中,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曹树金和邓小昭,发文数量为10篇;有17位作者的发文数量在5篇及以上,却有623位作者的发文文献数量仅为1篇。这说明信息行为研究虽然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和关注,但目前该领域内并没有高产作者形成。作者合作网络图的密度低,节点连线数量稀少,说明众多作者之间的合作与联系较少,没有形成凝聚力高的合作群体,学术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共享情况有待提高。
313期刊共被引分析
核心期刊刊载的基本都是内容质量较高的文献,核心期刊的共被引情况反映了研究水平的整体性与期刊个体影响力。本文利用Cited Journal功能对刊载文献的期刊进行共被引分析。在CiteSpace按照被引频次排序的表1中可以看到,排在频次前三位的是《图书情报工作》、《中国图书馆学报》和《情报科学》,之后依次是《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杂志》、《情报学报》、《图书馆论坛》等,被引频次高低与节点大小相对应。这说明这些期刊都是刊载信息行为领域研究文献的核心期刊,被引用或参考的次數较多,并且期刊之间的共被引关系比较强,相关引用借鉴频繁密切,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有重要价值。
另外,由期刊中介中心性排序发现,在期刊共被引网
络图中起到关键节点作用的期刊是《情报学报》、《情报科学》、《情报资料工作》,说明这些期刊所载文献质量较高,在信息行为研究领域处于核心地位,个体的影响力较大。由此发现,被引频次与中介中心性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说明期刊的文献质量与它的社会影响力之间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32知识基础分析
对某一学科领域内的经典文献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该学科得以产生并发展的知识基础,并以此判定该领域研究的基础理论特点,是了解该学科的发展演变历史以及预测该学科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的支撑。本文利用Cited Reference功能来进行文献的共被引分析,剔除被引频次较低的文献,分析被引频次≥2的文献,如图7所示。
图7中的节点数量表示文献数量,节点的大小表示文献被引频次的高低,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文献之间的共被引关系。时区图能更好地反映文献共被引情况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按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排序的重要文献列表如表2所示。
结合上表数据发现,宋雪雁、胡昌平、张薇薇以及王艳等相应年度发表的文章是被引频次较高(10次及以上)的文献。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为宋雪雁(2010)发表的《用户信息行为研究述评》[8],该文从信息行为的概念、信息行为理论模型与信息行为研究范式3个角度梳理了国外信息行为的发展脉络,介绍了国外4种较为典型的信息行为理论模型及发展更替情况,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显示了这个时期我国信息行为研究对国外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视及借鉴的特点。
共引频次较高的还有胡昌平(1998)发表的《论网络化环境下的用户信息需求》[12],该文献发表时间较早。当时正值互联网兴起时期,网络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用户需求与行为与传统环境下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文从网络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和演变入手,研究网络化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的内容和结构,为网络信息服务的优化提出了建议与对策,为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张薇薇(2010)发表的《社群环境下用户协同信息行为研究述评》[13],是对协同信息行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文章从协同信息行为研究背景、一般性问题、主要类型和协同信息行为社群环境等方面,对目前关于协同信息行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于解决当时以认知为中心的社会化行为模式研究提供了参考指导。
王艳(2009)发表的《网络用户信息行为基本问题探讨》[14]则重点分析了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在开展关于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基础研究,或是开展以用户为主导的信息服务研究方面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是基于国内文献的一次总结探索。
由以上分析看出,1998-2010年前后是集中体现该领域知识基础的重要时期,研究主题由信息需求到网络信息行为研究的过渡,与同时期信息行为研究范式由系统为中心向用户为中心转变的趋势相吻合,这同时显示了国内用户研究逐渐深入并进入构建理论体系的阶段性特点。
33研究领域的融合
信息行为作为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受到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关注与研究。通过CiteSpace的学科共现分析功能,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不同的学科领域对信息行为研究的状况及相互关系。选择Category功能来进行学科共现分析,得到关于文献所在学科的共现图,如图8所示:
在学科共现图8中,节点数量表示学科数量,节点大小表示学科出现频次的高低,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学科之间的联系,该图中共有节点18个,连线0条。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所在的节点最为突出,其余的有经济学、管理学,其它剩余的节点因为频次过低在图中难以清晰显示。
按照被引频次排名之后名次靠前的学科是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经济学、管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法学、心理学,可以看出这些学科是研究信息行为的主要学科。事实上,国内最早开始关注并研究信息行为的学科也确实是图书情报领域,这与信息行为研究的起源有关。国内关于信息行为的研究,最早是胡昌平教授于1988年详细阐述了信息行为研究的重要性[15],1996年林忠平教授正式对信息行为进行了论述才开启了信息行为研究的大门。同时,图6也显示各学科之间的研究都是独立展开的,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信息行为的研究虽然在上述几个学科中都有开展,但是跨学科的交叉研究目前几乎为零,这说明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合作研究仍是我国信息行为研究的薄弱点。
4发展趋势
基于对信息行为研究脉络及发展特点的分析,归纳得出以下发展趋势:
41研究主题内容不断拓展
主题拓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行为主体的特定化以及行为研究变量的微观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信息用户构成呈现多元化趋势,信息行为主体从单一的图书馆用户扩展到了其他更为广泛的领域,例如消费者群体、农民工、医护人员、青少年、老年人等。由此,学界对信息行为研究也从宏观的一般意义上网络用户行为研究逐渐向各种有特定信息需求的群体转移,这些对推进信息行为研究的深入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未来围绕特定领域中特定行为主体开展的有针对性主题研究将成为主要研究趋势之一。同时,行为研究变量的逐渐微观细化亦是研究主题拓展的另一内容。行为主体的信息需求是一切信息行为的起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需求都能推动信息行为的产生[16]。个体的信息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Wang等人将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分为3类: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感觉运动因素[17]。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除了考虑个体的信息需求之外,应该对多方面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考虑。而且信息行为本身极具动态性和复杂性[18],增加研究变量,注重行为和需求背后的深层次研究,才能探索出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42研究范式向社会化倾斜
由一般的信息需求、信息利用和信息查询行为到基于网络用户特点的信息搜索和获取行为,再到Web20为基础的用户交互行为的研究,体现了研究视角逐渐向以认知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倾斜。同时,对移动服务和协同行为特点的重视,又促使研究者对移动终端用户行为特点及其规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实证研究,类似移动图书馆的用户需求研究、基于APP的用户信息接收行为研究、社交媒体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不同情境的协同信息行为研究等等主题,都体现了用户行为研究逐步从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向以认知为导向的社会化研究范式拓展,这种转变既有迎合相关技术环境变化带来的需要,也有促使信息行为理论研究朝着新的研究范式发展的倾向。例如:近期关于社会化策展用户行为的研究[19-20],为以往传统信息检索带来更多新的元素,它更加强调用户主动性的重要性,也更有利于与用户的认知相匹配,从而实现从UGC(用户生成内容)到UOC(用户整理内容)的转变,是信息行为研究向社会化倾斜发展趋势的突出体现。
43基础理论体系逐步完善
理论基础是研究得以开展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从数据分析中得知,近些年信息行为的研究在理论基础建设方面有一定的成果贡献。在共被引文献频次较高的前12篇知识基础文献中,有7篇是关于文献综述的文章,而同时期国外作为知识基础文献是关于行为模型研究的经典文献[1,8],且国外信息行为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在此背景下,我国学者一定数量以定性研究为主的文献综述和以可视化分析为工具的定量研究文献,共同构成了这个时期信息行为领域研究基石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了该领域这个时期对基础理论建设的重视,也是我国信息行为理论体系形成自己特色的重要积累。
与此同时,研究方法体系愈加趋于合理和规范,由侧重单一的定性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据统计在12篇知识基础文献中,有5篇文献运用了定量和实证研究方法对用户需求、行为模型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基于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占到重要知识基础文献的40%左右;同时,实验法与情景调查法的运用使得用户行为研究的结论更倾向于数据内容挖掘的定量处理,丰富和拓展了原有信息行为的模型理论,为该领域形成科学的方法论打下基础,成为完善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4合作与创新的研究趋势初露端倪
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国内外合作交融發展和跨学科研究的尝试两个方面。随着信息行为研究的深入,信息行为的复杂性不再是某一个学科和领域的关注重点,它正在甚至已经变成了一个交叉的领域和学科。因此,研究力量以及研究领域之间的合作与融合成为该领域研究进展的重要条件。由数据得知,近些年我国信息行为研究在这方面已做出有益的尝试。从上文机构共现图(图4)来看,我国各研究机构之间虽然形成的联系不够紧密,但机构之间已形成了一些小型合作团体,例如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通过连线形成了一个合作团体;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这两个节点之间有明显连线。说明这些机构虽然凝聚力不高,但已有了好的开端。但由于这些机构类型单一,导致研究成果应用与创新始终不尽人意。由上文研究得知,重要的信息行为研究机构中无外乎3类:高校图书情报专业、高校图书馆以及研究所。这三类机构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研究人员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机构整体科研实力强劲;但同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多数从学术理论的高度选题,与社会和市场的联系较少,其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遇到与实践脱节的尴尬。而与社会或市场联系紧密的政府部门与企业对信息行为的研究比较少,这就造成了研究成果难以创新和发挥高效益的困境。由此,要扭转现有局势,跨学科或跨领域研究的融合变得非常必要。通过跨学科研究数据显示,尽管我国信息行为研究已经开始摆脱传统研究视角的束缚,努力寻求新的交叉关注点,如新闻学与传播学、法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逐渐渗透到信息行为研究中,但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合作和融合力度,这是信息行为领域创新研究的重要前提。
5结论
基于上文研究,归纳起来有以下研究发现:时间分布上,论文的数量变化从研究初始期、高潮期以及趋缓期基本符合文献发展规律;从研究机构、核心作者及期刊分布可以看出,信息行为研究力量相对单一和薄弱,表现在研究机构类型单一、核心作者研究中缺乏高产作者和团队合作;从知识基础文献内容分析得知,我国信息行为研究基础理论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有待于完善,特别是在研究成果的创新和应用方面亟待加强;跨学科研究数据分析显示,学科之间的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强化合作网络关系,建立多元化多视角的研究体系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发展趋势:拓展研究主题内容、完善基础理论体系、研究范式向社会化倾斜、强化合作网络,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德华,种乐熹,邱均平.信息行为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5,(9):49-54.
[2]孙玉伟.信息行为领域知识基础、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2,(2):108-116.
[3]邵慧丽,张帆,张军亮,等.基于共现网络的国内外信息行为研究述评[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5):39-43.
[4]牛钰莹,崔新春,乔鸿.基于可视化图谱的国内信息行为研究热点分析[J].情报探索,2015,(10):27-31.
[5]周爽,我国校园SNS网站发展趋势探究:对人人网大学生用户使用行为的调查及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32-136.
[6]张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信息需求及图书馆服务路径初探:基于长沙市区的抽样调查[J].图书馆,2013,(6):56-58.
[7]王锰,美国网络健康信息用户获取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3,(3):47-48.
[8]宋雪雁,王萍.用户信息行为研究述评[J].情报科学,2010,(4):625-629,636.
[9]郭顺利,李秀霞.基于情境感知的移动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模型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8):64-73.
[10]黄文彬,徐山川,马龙,等.利用通信数据的移动用户行为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5,(5):80-86.
[11]张青青,刘佳音.微信用户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研究[J].情报探索,2015,(1):75-78.
[12]胡昌平.论网络化环境下的用户信息需求[J].情报科学,1998,(1):16-23.
[13]张薇薇.社群环境下用户协同信息行为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4):90-100.
[14]王艳,邓小昭.网络用户信息行为基本问题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9,(16):35-39.
[15]胡昌平.情报用户研究与情报社会学[J].情报学刊,1988,(1)38-41,50.
[16]Wilson T D.Information Behavior: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1997,33(4):551-572.
[17]Wang P,Hawk W B,Tenopir C.Users Interaction with World Wide Web Resources:An Exploratory Study Using Aholistic Approach[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00,36(2):229-251.
[18]Nicholas D,Huntington P,Williams P,etal.Re-Appraising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ur in a Digital Environment:Bouncers,Checkers,Returnees and the Like[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4,60(1):24-43.
[19]黃昭谋.分享的创造性破坏:从使用者自制内容到策展[J].现代传播,2014,(5):116-121.
[20]李枫林,魏雷如.内容策展及其对网络行为的影响[J].图书馆学研究,2016,(1):50-54,101.
(实习编辑:陈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