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素养提升呼唤教学改革
2018-07-11张振鹏
张振鹏
阻碍历史学科素养形成的课堂因素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不能只把传授历史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应是历史课程学习唯一和最终的判定标准,而应该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
高中历史课程包括诸多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独特人文素养和强烈民族精神的课程内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主阵地。具体来说,就是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史知识是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最直观的映射,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所使用的教材都是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的,且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科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背景、历史脉络、历史内涵以及所要表达的历史人文精神形成正确的认知,进而形成对历史文化素养的感知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历史文化中体现的人文精神具有更深刻的领悟。
在当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只注重历史知识传授,忽略对历史事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等诸多文化价值的学习,由此导致学生对历史文化仅存在知识层面的认知,对探索历史事件表达的社会环境等缺乏主动探究欲望,对历史事件中表达的实际内涵知之甚少,这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中学科素养培养的有效开展。
很多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与时俱进,每个教学内容甚至每一节课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多是千篇一律,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学生更不会正确地认识到历史课程中涉及的学科素养内容对自身的重要影响。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重视不够,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较少互动交流,致使有趣鲜活的历史知识变得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严重降低了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合作交流精神和学科素养。
应试被当作历史教学的“主线”。为了使学生取得优秀成绩,教学规划始终是围绕“备考”这一终极目标进行的,考试涉及什么历史事件内容,教学过程中就学习该内容,由此忽略了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缺少正确的学习态度,更多地认为高中历史学科学习就是为了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分数,这些都不利于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路径
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科素养的培养要建立在学生对历史文化热爱的基础上。因此,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能动思考,科学、高效地学习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学科素养。历史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对中外历史文化的研究,充分利用和挖掘历史教材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中外历史现象。
例如,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中“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列强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和屈辱,勿忘国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从中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部分内容时,历史教师可以借助历史资料,一方面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体验改革开放在我国历史上起到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西方国家进行比较,使学生从多角度探讨、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过程中锻炼和提高历史学科思维能力。
提升历史学科素养,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得出结论,即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料的分类包括: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
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比如,学习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这部分内容时,就要接触大量的考古材料和神话传说,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材料的多样性。对原始社会这部分历史的掌握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如遗迹遗址、文物等,而神话传说等口述史料则是其重要补充。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乃原始史料,属于第一手资料,最接近历史原貌,教材中多以图片形式呈现,历史教师要说明其来源,并与学生一起根据这些实物进行合理的历史推断,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至于神话传说等口述史料,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但由于其口口相传,真实性有待甄别,而考古发现恰恰能印证口述史料包含的历史真相。
提升历史学科素养,意味着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意识和国际视野。在历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可以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全球化”趋势,正确认识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进程和世界发展動态之间的关系,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学习活动。同时,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差异,以及生存环境的不同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各个国家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和睦相处。
譬如,历史教师可以在我国古今以来较为著名的对外交流事件中实现对学生国际意识的有效培养,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这部分内容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外传播的知识,了解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具有重要作用,正如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文中所指出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由此,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文明对于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认识到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学科素养的形成有赖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这两部分内容时,关于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评价,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时代背景,既要认识康有为和梁启超在19世纪末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领导戊戌变法的进步性,又要认识20世纪初康有为和梁启超作为保皇派落后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潮流,指导和帮助学生理性、辩证地学习和评价历史人物,进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开展史料实证教学时,也必须强调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历史教师在向学生陈述事实时,必须依据具有权威验证和一定说服力的史实,必须确保传播给学生的知识准确无误。史料决定着人们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功绩评说,更是判断某一历史事件是否真实的关键佐证。因此,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明确每一个历史知识点所对应的史实来源,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例如,在学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这人内容时,通过学生学习,历史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自己总结这一制度演变的规律,探究这州制度演变的原因,同时要适当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根据事实说话,强调分辨历史资料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基于对史实的鉴别和尊重了解历史知识、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教学要通过正确历史价值观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平等、公正、爱国、敬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这部分内容时,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分析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趋势,由学生自己得出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将历史知识与其内涵精神相融合,不断发掘宝贵的精神,结合当前时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高中阶段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学习阶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索兴趣,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和高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