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高职临床专业生理学教学改革
2018-07-11胡婉湘林忠文覃朗梁碧芬唐有利
胡婉湘 林忠文 覃朗 梁碧芬 唐有利
【摘 要】本文从当前高职教改的理念与背景出发,结合广西高职临床专业的生理学教学实践,探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展开的一系列教学尝试,通过反思与总结,明确教改的方向,不断调整与完善适应高职新形势的生理学教学内容。
【关键词】高职 生理学 临床 岗位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C-0158-02
21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的理念越来越清晰,强调医学生培养不应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更应注重和谐人格和为未来个人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全面素質教育,与之相呼应的医学教育改革应声而动。作为广西医药类高职教育队伍中的一员,应积极响应并参与到教学改革的大潮中,为广西基层医疗机构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努力进行教改尝试,探索最适合本土特色的教学模式。
一、广西高职生理教学现状及教改背景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西唯一一所医药类高职院校,其生理学教学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大多数教师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上有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也努力争取课堂师生互动,尽量采用启发式讲授法教学。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例如大多数教学围绕课本基础知识的讲述,按部就班;以单一学科知识为主线,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因此教师拼命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对临床感性认知不足,因此获得知识的效率不高,以死记硬背为主。此外,考核方式单一,主要以期末试卷考分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优劣,显得极为不科学不全面。
随着2010年《Lancet》杂志上《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一文的发表,世界医疗教育倡导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教育部、卫生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明,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内涵建设,形成落地生根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要求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式提出构建以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据此,我们确定了高职临床专业生理学教改围绕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展开,在多次集体备课、学术会议交流、同行深入交流学习之后,我们选取了案例教学法在临床专业进行试点。起源于哈佛大学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经过推广,逐渐成为受医学学科尤其是本科教育普遍欢迎的教学方法之一,但该教学方法在我国高职医学教学的推广起步晚,也极具挑战性。
二、教改实践具体步骤及反思
(一)前期准备工作
1.课题组成员准备。任何教学改革的推动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为保证这项教改能顺利开展,我们召集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文件,透彻领悟高职教育的理念、当前我院教学实情以及目前主流教学思路,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组织教研室老师积极参加各种省内外学术交流,与同行切磋交流,获得灵感、增强教改驱动力。在熟悉教改的方向与具体步骤、明确教改成员分工之后遂展开学情调研与分析,并组织大家反复讨论,有针对性地修正教改方案。这些前期工作成为教改积极推进的有力保障。
2.教学案例的收集与整理。用于教学的案例来源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借阅医院病案室存档病历,摘抄记录经典病例,但需要剔除复杂病例或病例中复杂的内容,尽量精简,满足初学者的需求即可;二是浏览网络或参考书目、收集已经过整理的病例资料,由于这类案例主要针对本科层次的较多,虽可直接用于教学,但难度不好把握;三是通过分批派出教师去临床岗位进行社会实践,收集一手病例资料,整理成适用的案例用于教学,这样的教学资料最符合当下临床实际,也便于让授课教师真真切切体会培养什么样的医学生才能胜任临床医疗岗位,对丰富教师的临床知识,提升教师专业修养大有裨益,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临床一手资料,值得推广。用于教学的案例按章节收集,选取的案例要体现重要生理知识点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涉及疾病诊断、检查手段、药物治疗、疾病的症状与转归等几个方面。为适应高职学生学习,我们整理的案例以各个系统常见病为主,症状明显,诊断明确,辅以提问,引导学生通过案例来学习生理学知识,这也符合“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理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抽象的生理学知识融入到病案的分析与理解过程中去学习。
(二)课堂理论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临床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全面展开。岗位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能够胜任岗位需求并取得优秀成绩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这里特指医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临床医疗工作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技能、社会角色、自我约束、人格特质、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等七个方面。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牢固扎实的生理学理论知识,又要初步具备临床医疗岗位所需的职业道德和修养。那么如何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岗位所需的工作思维呢?我们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第一,重视开学第一课,提出树立信念,医德为先,倡导大家明确心中目标和理想,提出做一名温暖的好医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才有利于正确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培养,不断支撑学生克服困难、朝前行进。
第二,每一章授课前明确学习目标,以思维导图中树形结构图的方式,将基础知识点尤其是与临床岗位联系密切的知识点简洁直观地呈现。与此同时也在有意无意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条理性、逻辑性、严密性。有利于学习者构建自己的学习框架,整合思维,提高兴趣和参与性。
第三,根据生理学学科特点,推荐适用的学习方法,例如对比法区分相近名词、生理过程流程图直观展示、表格法进行知识的小结与梳理等,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使用这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终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对于医生而言尤为重要。
第四,在课程内容的编排和调整中,突出临床需求导向,突出能力培养目标,实现基础与基础之间、基础与临床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融通。引入案例教学,强调与后续相关课程如药理、病理、机能实验甚至临床专业课程有直接关联的知识点的讲解,在应用中学习生理学,将抽象的生理机制辅以图片、动画、视频、微课等多种手段来诠释。逐步掌握生理学学习的三个基本思路:通过现象问本质,由解剖结构特点推导生理功能,以及根据生理过程分析影响原因。课前强调预习,课中关键是听懂,课后提倡辩证思考,多问为什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生理课堂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讲述,适量引入基础研究前沿领域的最新发现与研究热点,籍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思索和探究。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挑战传统理念、敢于创新的能力。经过三年不断的努力和尝试,课堂上学生逐渐开始活跃,开始有了质疑的声音,课堂之外,学生提的问题也越来越有深度,越来越有趣,这一切都建立在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展之上。当然这对教师也是一种促进和激励,只有不断学习与钻研本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新形势,成为一名合格的生理学教师。
课堂是人才培养最好的平台,在理论授课的同时,我们也注重穿插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适时引入新闻热点问题,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医患关系、医闹现象等,也让学生更多地去了解将要面对的医疗环境。
(三)课堂管理手段与教学评价
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课堂的师生互动,如何管理和评价课堂情况也是我们一直摸索的方向,管教管学,监督促进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普及,各种便捷的软件和应用程序也相应普及。我们鼓励教师运用各种软件与学生进行互动,课堂内外均建立即时沟通渠道。例如利用qq或微信来进行线上辅导答疑;利用云班课实现课堂考勤、回答问题、发起案例讨论、收集学生反馈意见等,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并给予评分,方便快捷;利用问卷星制作各章测试题,以二维码的形式让学生扫码答题,后台收集并进行点评。目前临床班学生生理学成绩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其中平時成绩还包括考勤、课堂讨论、小测验、预习复习情况。在这种评价体系之下,学生较之前更重视平时的学习,不断复习巩固,循序渐进学习生理学。
三、临床生理教改反思与展望
以案例导入的形式来进行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对高职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该教学方法要适应高职教学,关键点在于案例的选择以及找准案例中生理学知识的切入点,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不断学习中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学习思维也从单一学科的纵向思维向多学科横向思维转化,真正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教师在案例教学法中的引导作用很关键,因此不断加强师资培养,定期轮流上岗实践学习成为必要。高职学生学习方法、思维定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围绕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所进行的各项教学改革应遵循由少到多、逐步渗透的做法,才能更容易让高职学生所接受。此外,案例不宜多,但需有针对性,采取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留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方能发挥它最大的效能。我们初次在医学基础课程中运用临床案例,还存在较多问题,如何编写优秀的案例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改探索结合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比较适合目前我院高职学生的培养需求,这一做法深受师生好评,有助于实现记忆式学习到转化式学习的转变。下一步可研究在医学基础相近课程之间实施课程整合,甚至贯穿临床专业课程,以系统为模块,以经典病例为依托,运用临床思维,从疾病的检查诊断入手,逐步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及用药、预后判断,训练医疗决策、团队合作、医患沟通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庆,高建林,桑爱民.基于岗位胜任力培养的临床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管理,2017(1)
[2]何艳姣.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培养病理学研究生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
[3]王大伟,刘岩峰.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医学,2015(6)
【作者简介】胡婉湘(1978— ),女,湖南常德人,硕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临床,护理专业教改,生理基础研究(呼吸,消化)。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