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

2018-07-11熊素玲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医学生培育实践

【摘 要】本文提出医学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医学生培养和教育缺乏对“医者仁心”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照,成为医学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应构建合理的人文精神培育课程体系,在医药临床的专业课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之中。

【关键词】医学生 医学人文精神 培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C-0100-02

医学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医学科学不断发展,对医疗工作者的医疗水平和人文关怀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其综合素质中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医学人才培养中愈加凸现人文属性。

一、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依据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和实际需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把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作为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机构的设置,积极引进优秀医学人文教师,深化医学人文课程改革,重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践教学以及网络课程的设置,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等,积极探索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缺乏对“医者仁心”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照,成为医学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医学生对人文素质类课程学习的内涵及意义认识不足。目前,我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转型期,人们面对经济讯速发展和数字时代的到来,部分大学生滋生着一些自我利我、懒惰的情绪,甚至出现了一些享乐主义,漠视真理、道德遗失、沉迷游戏与网络,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不会也不懂敬畏自然和生命等。部分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其理想信念缺失,直接影响到医患关系。

医学生重医轻文现象不能忽视。首先,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其他院校学生相比具有学制长、课业负担重的特点。为了按时完成学业,需要在专业课上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侧重套用其它学科类专业教育的模式,实行了文理医分家,强调实用性和侧重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由于过分强调医学专业课的灌输,一部分大学生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学习,使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分离,妨碍了医学生走上社会后的人际交往和医患关系的融洽。其次,由于重医轻文的倾向存在,医学生的人文课程教育得不到重视,处于被弱化、边缘化的境地。大多数学校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课程还仅限于开设校公共任选课和限选课的位置,未被纳入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教学规划之中。再次是在医学生的人文培育中,还有相当大的隐性、显性人文类的教育资源尚未被充分调动和利用。医学是人学,关乎着人类最宝贵的生命。因此,应在医学生教育的各个门类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人文理念,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道德健康四个维度来印证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二、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一切从人性出发,是对病人的尊严、精神、健康的维护。以病人为根本,强调在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关心、关怀和尊重,是行医人所应该追求的人生价值观。医学人文精神体现了医学本质,而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则体现了医学的使命,即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

人文精神培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动,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对于医学生来说,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是在现代医学模式下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重要条件。

敬畏生命,关爱病患。要坚守科学人格与人文人格的整合,敬畏生命,关爱病患是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灵魂。将生命的价值和患者的感受贯穿整个医学的全过程,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这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核心所在。因此,关爱病人、敬畏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终极价值。法国医学家、哲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托·施韦泽 (Albert Schweitzer)提出“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理”。

人文的目的是止于其所当止,以维持社会的和谐与安宁。医生的操作对象直接是人,更应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救死扶伤、身心双治、救人离苦、劝人从善,以顺应天地好生之德。特别是当今新时代,借助于互联网建立起来的新的沟通渠道,诸如在线医患沟通平台、医医交流社区、患患交流社区等新事物不断出现,我们要在探索中不断反思与总结,构建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新体系。引导医学生从医为学,处理好与社会、与同事、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判断、意志等方面问题。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与不断完善,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改善医患关系、适应向“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三、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培育的体系构建与实践

近代医学从文艺复兴开创的人文源头发展而来,现在又进入新的历史螺旋,向着人文的宿命回归。科学在回归人文,医学也在回归人文并与人文统一,应构建和践行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教学体系。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目标定位就是界定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概念、性质、特点、地位和价值。培养人道主义、利他主义的医学职业精神立场,是优秀医务人员的必备能力和品格,正如美国学者Pellegrino指出的,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目标就如同作為医学基础的科学知识和能力一样。同时,“也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把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融入到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校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医学生为学、为人、为事严格自律,倾心为患者奉献自己的才智和热情,实现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体系的实践性效果。要培育学生把发扬医学人文精神转变成一种行动自觉,将医学人文精神根植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中,在内心深处积淀出对生命、健康以及死亡、疾病的正确观念,真正理解医学的含义,并发自内心地关爱病人,敬畏生命。

一是应当构建合理的人文精神培育课程体系。就现在而言,必须是新的课程体系框架,即主要由公共基础性的人文课程、医学基础的人文课程和医学专业的人文课程等三个体系来构成。以科学教育为基础,以人文培育为导向,重视人文课程的积极作用和不容忽视的地位。人文课程要有合适的比重,按优先与重点原则、侧重与平衡原则、相容与互补原则进行合理分配,并规定受教育的学生要在每类人文课程中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课程面向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从一般到特殊,从宏观到微观,相辅相成,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精选好人文类选修课,如艺术类、社会心理学等,构建一个门类齐备、结构合理、科学论证、学生喜欢的课程体系。

二是在医药临床的专业课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医学院校不只是人文教师的任务,而是所有教育者的责任。要把医药临床类专业课程与人文精神培育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專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里融入丰富的人文精神。比如医学生誓言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等。可以说,医学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会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三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教学。除必要的理论讲授采取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讲授法、指导法、谈话法、讨论法之外,要灵活运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演示法、参观法,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发现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质疑问难、调查探究、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甚至走出教师、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来感受人文精神的温度。同时,利用在线教育公开课、在线答疑课、学术讲座等场景,扩充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教学过程不断便捷化与灵活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有效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的效果。

四是把医学人文精神容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之中。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可以对学生的人生与社会、理想与追求、情与爱等文化心理层面产生重要影响。如广西中医药大学形成的“弘毅自强,传承创新”的时代精神。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凝聚力,激发他们勇于挑战、敢于突破的优秀品质;建设校园文化长廊、纪念亭阁等,渲染医学人文精神。如广西中医药大学新校区注重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重视学校人文景观建设,精心打造“廊文化”,有科普长廊和艺术走廊;“壁文化”有校训文化壁、经典再现壁;“园文化”有生物园和药用植物园;“馆文化”有图书馆、中医药博物馆、壮瑶医药展示馆;以及由张仲景的雕像为中心转圈构成的一个文化活动广场。每间教室都有特色文化的体现,每间宿舍都是学生温馨的家园,提高环境建设品味,丰富学校文化载体,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块绿地都有文化气息,让学校成为一座充满智慧的校园、温馨浪漫的乐园和人性关怀的家园,使师生时时处处受到艺术文化的熏陶与浸润。

医学是人类认识生命活动规律,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与痛苦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结合的综合学科体系。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与人的生命活力之美和身心健康之美息息相关,应不断探索医学教育改革新路径、强化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贯穿教学的全程,推进医疗卫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兰姝,孙宏亮,宫福清.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时效性解析[J].医学与哲学,2014(6)

【作者简介】熊素玲,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美学。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医学生培育实践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