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胜任力结构模型构建及其预测作用
2018-07-11陈志霞郭金元
陈志霞 郭金元
一、问题的提出
胜任力或胜任特征(Competency Model)是指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它是个体可以应用的所有知识和能力的总和,可以被观测到并且能采取积极的策略加以调节和提升。
胜任力结构模型是针对特定职位的要求对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外显特征到内隐特征综合评价而形成的结构,可用于鉴别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为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的前提。目前存在两种胜任力经典模型: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这两种模型最初被运用于企业组织层面,其后国外学者将组织中的胜任力模型应用于高等教育中,构建胜任力模型并将其置于教育现状中进行检验,以此作为改善教育模式的重要参考[1-2]。
国内仅有少量关于研究生胜任力的研究。一是对某一专业背景研究生胜任力进行探索[3-4];二是对研究生某一方面胜任力进行研究[5-6]。目前国内缺乏从研究生群体层面对其胜任特征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究。另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研究生胜任特征的主要方面,而研究生是心理问题高发人群之一,其心理健康日益为社会所关注[7]。已有胜任力模型未将心理因素纳入其中,不能全面反映研究生胜任力结构模型。此外,现有研究鲜有对构建胜任力模型的应用研究,所开发的研究模型能否检验预测研究生科研绩效等表现尚未可知。为此,本研究团队自主开发研究生胜任力量表,构建研究生胜任力结构模型,揭示研究生胜任力特征状况,并以研究生胜任力结构要素为前因变量,以科研绩效为结果变量,检验研究生胜任力结构模型的预测作用。
二、研究一
研究一的目的是构建研究生胜任力结构模型。采用资料收集、开放式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收集相关项目构建研究生胜任力词典,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从整体出发对研究生胜任力进行研究。
(一)项目收集和问卷设计
1.构建研究生胜任力词典
首先,收集并分析教育行政部门文件、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获取研究生胜任力词条。得知已有研究构建的研究生胜任力模型主要涵盖知识素质、科研能力、自我管理、个人品质等方面[8-9]。其次,访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医学等不同专业研究生60人及导师12人,最终构建研究生胜任力词典共六大类68项,涵盖知识类(如专业前沿知识把握、知识结构合理、研究方法使用等12项)、技能类(如文献检索、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等22项)、身心个性类(如心理调节能力、健康的体魄等5项)、人文道德类(如诚信正直、求真务实等10项)、人格特质类(如沉稳专注、勤奋认真等 8项)和个人管理类(如自我管理、人际交往、个人认知力等11项)等项目。
2.编制问卷
在研究生胜任力词典基础上,根据 Spencer胜任力冰山模型和理查德·博亚特兹胜任力洋葱模型,经过开放性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多次修改后编制出55个测度项的问卷。问卷采用Likert-5点量表计分法,其中1为“非常不重要”,5为“非常重要”。
(二)调查实施
在武汉市选取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5所高校在读研究生232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2份,其中男性83人(41.1%),女性119人(58.9%);文科生82人(40.6%),理科生60人(29.7%),工科生60人(29.7%)。
(三)数据分析结果
采用SPSS2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检验值为 0.940,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 7024.043,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问卷各个项目间的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适合做因素分析。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化的正交旋转(Varimax)进行因素抽取。首次运行,因素个数按特征值(Eigenvalue)大于1的标准进行提取,结合碎石图、因素累计解释百分比和各因素意义进行综合分析。再次运行时,提取因子负荷值0.4以上、特征值均大于1的因子,剔除不适合的题项,如此反复,逐步删除了18个题项,直至变异累计率趋于稳定,结果符合统计学要求。最后问卷保留了37个题项。
对37个题项做主成分因子分析,最后提取六个共同因子,旋转后各因子负荷量均在0.433以上,共同度在 3.56~6.78之间。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0.639%,可以解释变量特征大部分变异,结构效度良好;问卷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56~0.77之间,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其内容效度比较理想。问卷整体的 Cronbach’s α系数为0.893,分量表的 Cronbach’s α 系数在 0.85~0.95 之间,说明研究生胜任力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根据每个共同因子包含的内容,对六个共同因子逐一命名为:自主管理、研究能力、态度品质、心理素质、研究方法、专业知识,从而形成了研究生胜任力结构模型。
三、研究二
研究二的目的是在研究一的基础上选取更具代表性的样本进一步检验问卷质量,揭示研究生胜任力特征状况,并探讨研究生胜任力对科研绩效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
采用判断抽样和滚雪球方法,在华中科技大学、石河子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67份,有效回收率为89%。其中男性140人(52.4%),女性127人(47.6%);研一学生143人(53.6%),研二学生66人(24.7%),研三学生58人(21.7%);21~25岁的研究生218人(81.6%),26~30岁的研究生 44人(16.5%),31岁及以上的研究生 5人(1.9%);理工科的研究生137人(51.3%),人文社科的研究生130人(48.7%)。
(二)研究工具
研究生胜任力问卷采用自编研究生胜任特征问卷,主要包括自主管理、研究能力、态度品质、心理素质、研究方法和专业知识六个维度共37个测度项。
科研绩效问卷参照高校科研绩效评价问卷[10]和博士生心理资本对科研绩效影响的问卷[11],结合访谈对科研绩效问卷进行改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共同因子,用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所有题目负载到三个共同因子上,累计方差贡献率为 76.734%。具体涉及科研态度绩效、科研行为绩效和科研成果绩效三个维度,共10个测度项。问卷采用Likert-5点量表计分法,其中1为“非常不符合”,5为“非常符合”。
(三)数据分析结果
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为避免同源数据可能出现的共同方法偏差(Common Method Variance,CMV)问题,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方法考察是否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12]。运用 SPSS20对问卷所有题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七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且第一个因子解释变异量为16.0%,明显小于40%,说明第一个因子对变异量的解释程度并不起主要作用,因此本研究的数据无明显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2.信度效度检验
运用AMOS2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拟合优度指标良好[13],说明本研究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检验方法,对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检验。研究生胜任力六个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数均在 0.875以上,问卷整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893,说明研究生胜任力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科研绩效三个分量表的 Cronbach’s α系数均在 0.87以上,问卷整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938,表明科研绩效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3.研究生胜任力总体情况和差异分析
(1)总体状况分析。总体来看,研究生胜任力各维度均值在3.82附近,说明研究生胜任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位置。胜任力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态度品质(4.48±0.71)、心理素质(4.14±0.76)、自主管理(3.71±0.68)、专业知识(3.62±0.73)、研究能力(3.54±0.72)、研究方法(3.44±0.77)。结果表明,研究生在态度品质维度上表现最好,说明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态度端正、遵守规则,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研究能力、研究方法维度均值得分相对较低,说明研究生具备一定科研能力与专业素养,但需进一步提高。一方面,研究生学习与本科生学习差别较大,其学习适应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科研训练存在“短板”,要重视科研训练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科研过程中的指导和培养,形成独立和合作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14]。
(2)差异分析。本研究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对不同性别、年龄段、专业、年级等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显著性检验,探讨胜任力水平与研究生背景特征的关系。
分析不同性别研究生的胜任力,结果如表1所示。男性研究生在研究能力、研究方法、专业知识三个维度自评得分高于女性,差异达到显著性,表明男性研究生在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素养方面表现更好。女性研究生在心理素质维度上自评得分高于男性,说明男研究生在学习态度、规则遵守等方面表现低于女性研究生。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质[15],在实际工作中应针对男女研究生胜任力的不同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以进一步提升三方面的综合素质。
表1 不同性别研究生胜任力差异及检验结果
胜任力F检验结果表明(见表2),不同年龄段研究生在自主管理、研究能力、心理素质、研究方法、专业知识五个维度上差异显著(P≤0.01),这表明研究生胜任力水平在不同年龄段会发生变化。通过进一步多重分析可知,26~30岁的研究生在自主管理、心理素质、研究方法和专业知识维度上水平高于21~25岁的研究生。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能够解释该现象,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主要变量,态度越积极、主观规范越强、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16]。随着年龄增加、阅历不断丰富,26~30岁的研究生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方面较好,其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计划的结果,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处理好学业、科研、生活等方面的关系。
表2 不同年龄段研究生胜任力差异及检验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不同专业的研究生胜任力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研究生胜任力存在显著差异(P≤0.01),具体表现在研究能力、研究方法、专业知识等维度(见表3)。这表明随受教育时间的增加,学习研究不断深入,高年级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完备的研究方法、丰富的学术研究经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低年级研究生需要经历从课程学习阶段到科学研究阶段的转型,如何提高转型阶段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17]。不同年级研究生胜任力水平在心理素质和态度品质维度上差异不明显,这与心理素质的相对稳定以及研究生群体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总体上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且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有关。
表3 不同年级研究生胜任力差异及检验结果
4.研究生胜任力对科研绩效的预测作用
为检验研究生胜任力结构模型的预测作用,以研究生胜任力与科研绩效为例进行相关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 4。研究生胜任力与科研态度绩效、科研行为绩效、科研成果绩效存在显著相关(P≤0.01),按照显著性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科研行为绩效(r=0.579)、科研态度绩效(r=0.558)和科研成果绩效(r=0.484)。这说明提高研究生胜任力水平可以提升研究生科研态度绩效、科研行为绩效和科研成果绩效。
为揭示研究生胜任力对科研绩效的具体影响,以科研绩效3个维度为因变量、胜任力6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将胜任力六个维度依次代入回归方程,标准化系数显著(P≤0.05)。为突出重点,将标准化回归系数β值和调整后变异量列于表 5。结果显示,科研态度绩效有4个维度进入回归方程,能联合预测科研态度绩效的 52.3%变异量;进一步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 β值的大小可知,研究能力贡献率最大,其次是专业知识和态度品质。科研行为绩效只有研究能力进入回归方程,它预测科研行为绩效的 51.7%变异量。科研成果绩效有3个维度进入回归方程,能联合预测科研成果绩效的 41.2%变异量;进一步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β值的大小可知,研究能力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研究方法和心理素质。说明研究能力、专业知识和态度品质主要影响科研态度绩效;研究能力主要影响科研行为绩效;研究能力、研究方法和心理素质主要影响科研成果绩效。总体而言,研究生胜任力对科研绩效有显著预测作用。
表4 研究生胜任力与科研绩效的相关分析
表5 科研绩效回归方程的胜任力维度及其β值
四、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研究生胜任力结构模型并就其对科研绩效的预测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1)研究生胜任力是一个多维度结构,由自主管理、研究能力、态度品质、心理素质、研究方法和专业知识6个维度组成。本研究构建的研究生胜任力模型注重提升研究生心理调适能力,全面准确地反映研究生胜任力结构,可将研究生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对比已有研究,将心理素质纳入研究生胜任力模型中是本模型与已有模型最大的不同之处。
(2)揭示了研究生胜任力的总体状况,并对不同类型研究生胜任力水平进行了差异检验。研究生胜任力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态度品质、心理素质、自主管理、专业知识、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从性别角度分析,男性研究生在研究能力、研究方法、专业知识维度显著高于女性研究生,男研究生在专业知识素养和科研能力方面显著高于女性。不同年龄段研究生在自主管理、研究能力、心理素质、研究方法和专业知识维度上差异显著,26~30岁的研究生在自主管理、心理素质、研究方法和专业知识维度表现优于21~25岁的研究生。从不同年级来看,胜任力的差异表现在研究能力、研究方法和专业知识维度,高年级研究生在这三个维度表现相对较好,他们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完备的研究方法、丰富的学术研究经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从学科专业角度分析,不同维度胜任力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
(3)研究生胜任力结构模型对科研绩效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研究生胜任力对科研绩效的应用研究。研究生胜任力与科研态度绩效、科研行为绩效和科研成果绩效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作用。具体而言,研究能力、专业知识和态度品质主要影响科研态度绩效;研究能力主要影响科研行为绩效;研究能力、研究方法和心理素质主要影响科研成果绩效。研究结论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依据,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
2.应用与展望
本研究开发的研究生胜任结构模型对于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用于研究生的选拔、培养、考核和质量监测。
(1)以研究生胜任力结构模型为基础,创建以研究生胜任力为导向的素质能力评估体系,推进研究生招生选拔与考核制度改革。选拔优秀生源是做好研究生培养的首要工作,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选拔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结合胜任力结构模型,将考试分数选拔和胜任能力评估相结合,开发中国情境下研究生潜能测试测验工具,为研究生选拔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可将胜任力结构模型作为研究生面试的评分标准,为选出专业基础知识过硬和具备潜在科研能力的优秀生源提供支持。后期可在本研究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分法计算出胜任力各维度指标权重,量化具体指标,为研究生招生选拔和考核提供详细的参考标准,完善研究生招生选拔评价机制。
(2)探索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还不够健全,研究生培养模式还不够合理,研究生培养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18],研究生胜任力结构模型可以为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提供新思路。①优化研究生胜任力构成要素水平,抓住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质量保障理念[19],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胜任力水平在专业知识、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三个维度有待提高。研究生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这两大研究能力[20]。科学研究需要扎实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研究能力,研究生培养中要特别注重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的训练,注重学术软环境建设和学生科研体验,为科学研究打好基础。②实现研究生自我诊断改进功能。该模型在教育质量评价中可作为测试工具,研究生可据此进行素质能力自我测评和定期评价,强化其优势之处、弥补胜任力结构要素“短板”,提高人才培养的个性质量。在研究生自我诊断改进中,要特别注意其心理健康问题,实践中要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作为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工具。从研究生胜任力结构模型入手,提高研究生科研绩效和学术创造力,培养合格学术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胜任力对科研绩效具有预测作用,从科研态度绩效、科研行为绩效和科研成果绩效方面着手。首先要端正研究生群体的科研态度,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提高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其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跨学科教育,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优化知识结构,使其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研究能力又具有跨学科的研究能力,从而增强研究生开拓创新能力和跨文化研究能力[21];最后要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特别要注重科研压力这一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最关键因素[22-23],保障研究生健康成长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绩效。研究生胜任力是个体内在较为持久的不同核心素质和能力行为特征的集合,在研究生教育中要全面关注研究生胜任力维度的分指标,重点关注预测作用强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