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与发展我国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

2018-07-11李占华李祥瑞侯喜林陆承平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博士兽医

李占华 李祥瑞 侯喜林 陆承平

兽医博士专业学位于2000年设立,作为我国最早设立的专业博士学位之一,兽医博士专业学位设立十几年来,各培养单位坚持“重在应用,培育精品和特色发展”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为我国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积累了有益而宝贵的经验。

一、兽医博士专业学位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兽医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规格相对单一,以学术型为主,主要适应兽医教学、科研岗位的发展需要。我国已成为养殖业大国,养殖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这就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动物疫病防治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并且,我国兽医业务已由过去单一的防病治病,扩展到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和与兽医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等等,急需大批综合能力强、能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兽医技术人才来充实现有的兽医队伍,为我国禽畜产品对外贸易、食品安全、农民增收、人畜共患病防治等提供智力支持。

适应兽医行业现实发展需要,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兽医博士专业学位。2000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文批准中国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2所院校首批培养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十余年发展,目前全国共有7所兽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分别为东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累计招收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037名,授予博士学位516个,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我国兽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余年来,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精心发展,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与之匹配的教学过程管理,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师资队伍,较好地保证了兽医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质量。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已经逐步从最初的探索发展期,进入质量提升和制度创新的阶段。

二、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经验与特色

作为一个层次较高、专业性强、规模较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型,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思路是注重质量,打造精品,优先实现与国际接轨,这已成为全国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共识。经过多年的探索,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积累了一定的培养经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培养模式,体现了兽医职业导向,适应了兽医行业的实际需要。

1.培养目标定位明确,符合社会需求

兽医博士专业学位定位很明确,主要培养三类人才:第一类是执业兽医专家型人才。随着兽医行业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大动物数量和疾病相对减少,传统伴侣动物饲养空前发展,非伴侣动物的饲养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对其诊疗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培养在某一方面具有精湛技术和新技术开发应用能力的专家型人才。第二类是高层次管理人才。这是应对我国兽医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兽医法律法规处于快速完善之中,对执业兽医、官方兽医、行政管理、执业监督实行分类管理,培养懂兽医、懂管理、懂法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成为当务之急。第三类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随着兽医的服务边界和理念不断扩大,人畜共患病、动物源食品安全、生物反恐及动物福利等方面的问题不断发生,亟须社会安全、环境保护、医学、兽医学工作者协同应对,“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健康”的理念已经形成,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是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职责。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兽医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之初就明确其不同于兽医学科农学博士学位,培养目标强调实践和应用,是具有特定职业背景、与兽医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全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制定的《关于制订攻读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面向各级动物疾病控制中心、现代大中型畜牧生产企业、兽医公共卫生、兽医卫生监督、动物药品生产与管理、动物检疫等部门,培养从事兽医资源管理、技术监督、市场管理与开发、兽医临床工作和现代化兽医业务与管理的、具有宏观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经过多年的实践,各招生单位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面向实践,重在应用,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兽医专业学位人才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考生资格强调兽医背景,培养对象特定

兽医专业学位具有很强的职业背景和技术要求,考生若无一定的基础,则难以很好地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教指委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指导意见》中突出考生的兽医背景,为保证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奠定了基础,但未对考生资格进行严格限定。通过几年的实践,逐渐发现,一些培养单位录取的一些缺乏兽医专业或相关专业教育经历的考生,难以很好地完成学业,论文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兽医行业用人单位对兽医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也与兽医高水平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相悖。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指委于 2007年、2009年、2011年先后三次修改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资格要求,对考生的学历学位、工作年限、专业要求和职业背景进行了严格限定并正式发布实施。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者“须是硕士学位获得者,具有3年以上兽医业务相关实践经验。须具备兽医或相关学科领域的硕士学位,相关学科领域指医学门类、动物学、微生物学(与动物相关)、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水产(限鱼病方向);养殖、渔业领域的农业推广硕士(毕业论文内容与兽医相关),此类考生的录取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0%;若硕士学位为非兽医及相关学科领域,则本科专业必须为兽医或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兽医公共卫生、中兽医、动物检疫等;不接受普通本科高校教学科研人员报考。”上述对兽医博士专业学位考生资格的严格限定,有力保证了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为提高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将兽医博士专业学位办成精品学位提供了保障。

通过对全国516名兽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技术职称或职务的统计分析(见表1),我们发现62.6%以上的兽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具有研究员、副研究员、高级兽医师、兽医师等技术职称,国家机关行政人员、公司经理等人员占 16.1%。另有 21.3%的学位获得者为中级以下职称或没有填写职称或职务。具有研究员、教授职称的人员只占总毕业生的13%,而将近 50%的毕业生为具有副高级或中级职称者。这表明,兽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主要为行业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特别是近半数毕业生为副高级、中级技术人员,攻读兽医博士专业学位期间的训练和学位的获得,将极大提高这些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个人发展空间,进而促进我国兽医行业人才队伍结构的改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2]。

表1 2000~2016年7所院校兽医博士毕业生职称统计

3.课程体系注重实践和应用,特色鲜明

兽医博士专业学位与同一领域的农学科学博士学位虽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在培养方式、知识与能力结构等方面均有不同的特点。首先,兽医博士的培养口径应更宽,更具有综合性。《指导意见》指出,兽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要“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熟悉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执业道德,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政策法规和管理决策能力,强化学生的疫病防控、临床诊疗、处理公共卫生事务等能力,拓宽和提高学生在动物保护、行业动态、外语和现代办公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次,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应强调应用性,侧重实践探索的创新,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要求研究生“熟悉我国兽医事业的现状,了解国际兽医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统筹决策、组织管理和业务实施能力”;“能独立担负兽医科技服务、技术监督、管理与开发等工作,能独立制定相关的项目规划并组织实施”。最后,兽医行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要求培养单位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优势与特色,科学合理地构建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按照《指导意见》,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实行模块化设置,分必修课、选修课、文献阅读与专题报告、必修环节四大模块。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使得其课程体系注重整体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有利于研究生拓宽知识范围,优化知识结构。四个模块高度逻辑相关并内在衔接,其中,必修课程是基础,除政治、英语外,还设置基础理论类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类课程(不少于2门)。教指委建议基础理论类课程开设“现代生物技术或现代免疫学技术”,专业基础和专业类课程开设“兽医学进展”,强化了实践性和前沿性。选修课设置的宗旨是深化学生对必修课的理解,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职业需求,授课内容注重兽医职业需求和职业发展,提倡开设技术类、实践类和管理类课程,突出区域特色和单位特点。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深化前面的理论学习,并将学生前期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与变革中。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各单位逐步形成了一些培养兽医博士专业学位人才的特色课程。各校均开设了“兽医学进展”和“兽医法规”课程,为学生提供兽医学领域最新的理论与技术,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与能力。一些学校开设了具有本地区、本单位特色的课程,如“动物保护”“兽医管理学”“动物福利”“人畜共患病与食品安全”等。一些学校设置病例分析、兽医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动物疾病鉴别诊断学等课程,如“预防兽医学实践”“临床兽医学实践”“兽医实验诊断技术”等,加大了案例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提高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案例教学不断强化,注重技能培养

案例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对于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受传统学术型博士生培养影响,再加上案例教学对场地、教师和投入的要求远远高于课堂教学的照本宣科,所以培养单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践环节的现象,实践教学的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

在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教指委和各个培养单位始终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对案例教学高度重视,适当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环节,弱化传统教学,强化案例教学,力求使案例教学成为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教指委先后设立多项研究课题,委托十多家培养单位组织专家编写案例和案例教学用书,要求案例库所涉及的案例应符合典型性、客观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的要求;应立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能够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运用,并可在相关专业领域内共享;案例应关注社会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案例库的建设成果可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予以展现,课件应做到文字、图片、表格乃至动画相结合。

经过两期4年的努力,教指委共组织建设了《马属动物疾病》《牛、羊疾病》《宠物疾病》《猪病》《禽病》等五个案例子库,已经完成了近300个案例的编纂工作。同时重视对任课教师案例教学的培训,先后组织了三次案例教学培训会议,培训教师 200多人次。这些措施,极大提高了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了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体系。

5.学位论文质量标准明确,强调应用成果

各单位历来重视兽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质量,并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方法。如实行开题报告、预答辩、中期考核、盲审等控制措施。特别是对兽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审阅和答辩一直坚持“互相审阅”和“互派答辩”,实行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间结对互派评审与答辩专家的办法,相互促进,相互监督。一些培养单位在论文答辩中“动真格”,淘汰了少数不合格者,有效地控制了兽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质量。

能否围绕我国兽医工作的实际需求开展研究,将博士学位论文与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也是衡量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论文选题一直缺乏具体的指导和规范,很多选题学术型过强,与专业学位设置的初衷不符。经过反复论证、调研,教指委提出了《关于兽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要求的几点意见》,规定:“兽医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必须密切结合实际,针对动物(包括家畜、家禽、水产动物、蜂类、实验动物、野生动物)疫病防控、兽医临床、兽药及兽用产品、兽医公共卫生、政策法规、与兽医相关的系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重要技术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应体现有明显的创新性。”通过对论文的选题进行限制和规范,明确了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对全国516名兽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的分析和比较(见表2),发现38.2%的学位论文与动物疫病防控有关;15.3%的论文与宏观政策和系统管理有关;16.5%的论文与新兽药研制、兽药残留检测、中兽药开发、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等的研发与使用有关。涉及内科病、外科病、营养代谢病、中毒病、生殖与繁殖疾病、鱼虾等水产品动物疾病、野生动物疾病和野生动物保护以及实验动物等的论文占 17.8%;而从事基础科学(包括纯实验性研究、饲料、营养等)的论文只占 12.2%。这表明,兽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密切结合我国生产实际,符合我国兽医行业发展的要求。

表2 2000~2016年7所院校兽医博士学位论文分类统计

对于兽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形式,教指委明确规定包括专题研究类、案(病)例分析类、技术创新类、产品研发类和政策法规与系统管理类五种,并对每一种论文形式,都提出了具体的规范要求,使得兽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不再拘于学术研究性论文模式,有利于博士生开展应用型课题的研究,使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与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真正区别开来。

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以应用型研究成果的水平及效益作为客观评价标准。教指委组织专家经过多次调研与论证,明确兽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本着“真实、真用和真行”的原则,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现代科学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发研究的能力。对研究的问题应有创新,成果应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或对生产管理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指导价值,或能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性研究成果,不以SCI论文等学术型研究成果的标准来评价,具体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基本要求至少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兽用制品证书(含正式证书颁发之前的批件);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含标准颁发之前的批件);地、市级以上成果证书;兽医案(病)例的完整报告;被地、市级政府采纳的政策建议;专利授权;其他能够说明应用价值的证明文件;公开发表论文。”上述兽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不依据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的模式来框定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对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思考

1.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

就目前情况来看,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还存在一定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过程与实践需求相脱节、培养质量不高等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因此,今后应进一步明确兽医博士培养目标,在入口把关、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学位论文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首先,要扩大招生规模和培养单位规模。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年招生人数都在 100名左右,多年来仅有7家培养单位,招生规模较小,既不利于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的社会影响的扩大,也造成培养成本过高,进而影响培养质量。第二,要进一步严把招生入口关。西方发达国家的兽医博士培养项目申请标准很高,申请人不仅必须完成一定学分的先修课程,而且还要有在兽医院一定时长的临床实践。竞争很激烈,有时候要经过几轮申请才能成功,淘汰率高达90%。第三,要设置系统前沿的课程。国外很多兽医院开设课程都经过严格的审核和科学的设置,其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内容前沿性强,采用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方法,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第四,提高学位论文授予质量标准。经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兽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和农学博士论文在选题等方面水平已经逐渐接近,与生产实际结合更紧密,但在实验难度、试验方法、发表文章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许多论文内容宽泛但深度一般,结论性内容普遍较多,工作量也较小,论文逻辑分析、总结提炼与文字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3]。第五,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国外高校兽医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灵活,有的高中毕业即可申请,有的必须有一个学士学位才可申请,攻读的年限也长短不一。我国目前有兽医专科、本科、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体系比较完备,但是博士、硕士、本科阶段的培养没有打通,今后可尝试实行直博模式或转博模式,还可以尝试跨单位、跨学科联合培养博士模式等,努力创新和探索兽医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使之成为未来我国兽医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模式。

2.优化政策环境,理顺与国家兽医管理体制关系

兽医博士专业学位作为专业学位,在与专业认证机构接轨、与职业任职资格接轨等方面应该走到最前列。美国多数州立大学设有兽医学院,兽医学院必须符合美国兽医协会教育委员会(CEAVMA)制定的标准,方具有兽医学位授予资格。兽医学院的学生获得了兽医学位,并通过北美洲兽医资格认证考试(NAVLE),被授予兽医资格证书,方可在美国从事兽医临床或有关动物诊疗工作。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等地都实行了执业兽医管理制度,大都仿照美国的做法。

目前,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兽医管理体制的关系仍不明确,如何与官方兽医、执业兽医资格认证相衔接,直接关系到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培养目标及考试制度,直接关系到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今后应进一步探讨和优化外部政策环境,理顺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兽医管理体制的关系,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2]。

3.优先与国际接轨,做精做强

在全球化时代,兽医教育国际化、就业国际化、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国际化是趋势[4]。兽医博士专业学位作为目前国内职业化程度和发展水平较高、小而精的专业学位类型,与国际接轨条件较成熟,也最有与国际接轨的实力和可能。

国外许多高校兽医博士研究生培养理念先进,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兽医博士培养目标是致力于“促进动物、人类与环境的健康”,愿景在于“引领兽医学发展——解决社会需求”;康奈尔大学的兽医博士培养目标是致力于“促进动物和人们的健康与福祉”。另外,这些学校都注重案例教学,强调问题导向的学习。如堪萨斯州立大学兽医学院基本与教学医院相连,教学医院每天都有大量的病例,并且每周都有比较经典的案例。学生每周都会有课外的小动物、大动物以及野生动物的案例分析。病例解剖案例为了保持讲解病料的新鲜性,则是每天一次案例分析[5]。并且这些学校特别注重实践教学,如明尼苏达大学兽医专业学生必须分科室轮训学习,独自负责接待畜主和患病动物,在治疗室收集病史,对动物进行临床检查,提出自己的鉴别诊断,并给出治疗方案[6]。国外顶尖级大学研究领域专业,研究内容尖端,整体实力雄厚,培养理念先进,培养方式多样,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今后,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定位上要对准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国际化对兽医人才的需求,紧跟国际兽医学科的发展新趋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国际标准、能胜任多重使命的兽医行业精英,尽早实现与国际接轨。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博士兽医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中国兽医协会第九届兽医大会
我是兽医志愿者
制冷博士来帮忙
神奇博士感冒了
兽医改行搞发明
兽医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博士蚊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