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早期BMI与转氨酶异常的相关性分析
2018-07-11王银玲杨玉红
王银玲 李 娟 杨玉红
孕前及孕期BMI及其孕期增加幅度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研究,有研究显示孕期BMI与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巨大儿、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学龄前儿童的超重肥胖息息相关[1~2]。孕妇首次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时,妊娠期间由于机体各方面因素的改变,检查结果为转氨酶升高较未孕人群更为常见,国内报告7.3%~11.14%[3]。但笔者在工作中发现肥胖的妇女更容易发生转氨酶异常。本研究旨在通过流行学研究方法来探讨验证孕早期BMI与转氨酶异常的相关性,以便对孕妇进行更加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15年1月-12月,在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某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建孕产妇保健手册的558名孕妇作为调查对象,运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抽取转氨酶异常的孕妇100名,随机抽取同期来建卡转氨酶正常对照组孕妇100名,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编的《妊娠期健康状况调查表》收集孕妇的一般情况。排除标准:①病毒性肝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肝内胆汁郁积症。②视力、听力、理解障碍。③严重精神疾病等。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运用《妊娠期健康状况调查表》对孕早期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的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
1.2.2调查内容 孕妇的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有无、BMI、血糖浓度及血红蛋白浓度等。
1.2.3转氨酶异常和贫血的评价方法 ①转氨酶异常:指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有一项高于40 U/L。②贫血:本研究主要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孕妇贫血诊断标准,孕早期或孕晚期任何一次血液学常规检查血红蛋白值<110 g/L即诊断为贫血。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定性资料采用相对数描述,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转氨酶异常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研究对象共200名,平均年龄(29.76±4.33)岁,接受调查的平均孕周为(11.71±0.96)周。31.5%的孕妇处于无业状态,68.5%的孕妇工作就职中。73.0%的孕妇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高中及以下的为27.0%。63.0%的孕妇居住在城市,37.0%的孕妇居住在农村。61.5%的孕妇BMI处于正常范围,9.0%的孕妇消瘦,29.5%的孕妇超重或肥胖。
表1 孕妇转氨酶升高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单因素分析
2.2孕早期转氨酶升高的单因素χ2分析 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有无工作、是否贫血的孕妇转氨酶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孕早期BMI与转氨酶异常呈正相关,随着BMI的升高,转氨酶异常的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趋势χ2=6.308,P=0.012)。见表1。
2.3孕早期BMI与转氨酶异常的多因素分析 以转氨酶异常为应变量(异常=1,正常=0)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控制年龄、文化程度、有无工作、贫血、血糖等因素后,结果显示孕早期BMI>23.9组转氨酶异常的发生率是正常体重组的2.91(95%CI 1.47~5.74)倍。见表2。
表2 孕早期BMI与转氨酶异常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孕早期超重或肥胖是转氨酶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孕前、孕早期控制体重,是降低转氨酶异常重要措施之一。国内外有关孕前或孕期BMI与转氨酶异常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调查的是孕早期孕妇,并在调查前会询问孕妇有无相关疾患,并结合抽血化验免疫结果进行研究对象排除,选择的是无相关内科合并症的正常孕妇,针对孕早期BMI与转氨酶异常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有无工作、是否贫血的孕妇转氨酶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孕早期BMI与转氨酶异常呈正相关,随着BMI的升高,转氨酶异常的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趋势χ2=6.308,P=0.012)。
国内外均有BMI与转氨酶相关性研究。国外有研究结果显示,转氨酶异常与肥胖、高胰岛素血症、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等呈正相关[4]。罗美如等[5]对500名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升高原因中肥胖占20.8%,饮食占16.4%,肥胖、饮食为转氨酶与总胆红素异常的主要原因。综上研究可知,BMI与转氨酶异常存在着相关性,高BMI是转氨酶升高的危险因素。
总之,加强孕前及孕早期宣教,控制孕前和孕早期体重,对降低孕早期转氨酶异常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亦存在不足,为病例对照研究,存在把在研究期间之后发病的孕妇误认为正常孕妇的可能,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孕期BMI与转氨酶异常的相关性研究及作用机制,需要用队列研究的方法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