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据而动,微言大义

2018-07-10张国芳

考试与评价 2018年1期
关键词:微课程开发以人为本

张国芳

【摘 要】微课程计算机化的拓展性课程,是教材的有力补充与提升,是备课组群策群力智慧的结晶。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工作实际,着重探讨目前高中语文学科微课程设计中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微课程 开发 以人为本

这几年,以翻转课堂为理念的微课设计在大江南北搞得异常热烈,但也发现不少资源在课程理念层面上显得内涵缺失。就高中语文学科而言,为了比赛而应付、为了应付而创作的现象比较突出。有教师认为课程开发是教研部门的事,一线教师开发课程不切实际;也有教师认为微课就是微课程,上过一节课里边显示了一个视频,就算有了课程开发;还有的教师认为微课程的理想虽然很丰满,但高考的现实也非常骨感,到头来还不如把该训练的知识点按常规方法教来得省时省力。

笔者认为微课程应该是一个计算机化的拓展性课程,是教材的有力补充与提升,是备课组群策群力智慧的结晶,更是实现轻负担、高质量教学的重要途径。实际上,微课程的导向并没有有问题,只是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难让老师们望而却步了——试想,如果微课程能形成一个超越教材的文学兴趣培养的平台、一套本年段语文备课组集体智慧的资源共享数据包、能成为教师发挥特长的舞台,老师们何乐而不为呢?笔者认为,目前的高中语文微课程开发应重视几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的微课程定位

1.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来设计

建构主义把学习者在学习某一新知识前头脑里已經存在的前期经验叫做“先前组织者”,后期学习的内容与它之间发生同化与顺应,使头脑中的经验日益丰富起来。据此,我们在设计微课程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

我们把微课程分三类:一是基础性微课程,紧扣教材探讨语文知识与学习方法;二是拓展性微课程,主要起到深化教材、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的作用,如诗词鉴赏、影视品评、图书馆阅读等;三是提高性微课程,旨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能力培养平台,如语文知识竞赛、小论文写作与答辩等。在目前的分层走班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他们提供给不同基础的学生群体,让学生感觉有一定难度,但通过能力又能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跳一跳,摘到学习的果子,从而使“以人为本”理念在微课程中得到体现。

2.基于学生的认知空缺来设计

由于教材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阅历之间的差距,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容易产生一定的困难,微课设计应该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真切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比如小说《祝福》中四次对“雪”进行自然描写,表达了不同的感情,但因为文字的抽象与阅读的肤浅,学生往往无法获取真切的感受,心灵上难以达成共鸣,而通过微视频教学就可以达到较理想的效果。我是这么设计的:第一次播放视频“阴暗的天,雪在不停地下,雪花有梅花那么大,在鲁镇满天飞舞……”;第二次播放,则删除了“满天飞舞的雪花”,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作者着力写雪的大而乱,有意描写祝福前夕鲁镇忙乱的景象,不但紧扣了题目,而且渲染出鲁镇阴森惨淡的气氛;第三次播放“我在朦胧中……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的视频;第四次再播放与第三次类似的视频,此时把“团团雪花”这一场景删除,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雪的大而猛,与各家各户的欢乐喜庆氛围极不协调,这正是为了借雪寄托作者对亡灵的哀悼,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鲁迅先生这样写的原因,而且也理解了环境描写的一些手法,提高了课堂效益,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3.基于学生的情感差距来设计

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情感表达方式,由于受年龄、阅历、接受水平等的限制,这使他们在学习古典文学作品时总是面临对传统文化的隔阂问题,往往对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体验不深。此时加强教学上的创新显得尤为必要。

音乐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而且还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所表达的甚至比语言文字更生动、深刻、丰富。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歌曲,直接用“以唱代教”、“以唱抒感”、“以唱代背”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极佳。如李煜的《虞美人》、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一剪梅》、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白居易的《琵琶行》等,歌词语言与课文内容保持一致,曲调或悠扬动听,或哀婉缠绵,这些都能很好的起到诱发学生深层审美体验,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在教学《鸿门宴》时,我用了《霸王别姬》这首歌。当屠洪刚的“望长空,四方云动,剑在手,问世间谁是英雄”激起学生对西楚霸王的深深惋惜之情时,教师适时道出“其实项羽对刘邦有一个很好的斩草除根的机会,只是项羽大意使刘邦逃脱,放虎归山,才有了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悲剧。这个机会出现在什么时候,项羽又怎样放虎归山的,让我们进入《鸿门宴》的学习”的导语,学生的兴趣马上被紧紧地吸引到追溯项羽失败的转折点上去了。

二、以纲为据的微课程理念

微课程的开发虽然可以离开教材,但必须以课标为依据,重点落实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会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所以集体备课时,可以根据课标整理出几个学生迫切需要的主题,分给不同的老师来承担不同的主题,个别老师碰到问题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得到完善,这样既可以资源共享,还可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比如根据高中语文对文本中人文思想理解的要求,复旦大学附中黄荣华老师主持开发了一项拓展性系列微课程《中国人》,这项课程共分十讲,其中包含了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儒道而一、魏晋风骨、解放思想、西方思想、上古精神与侠义精神这十大知识点,不但起到了对教材的补充作用,使学生理解更为充分,而且通过微视频、文字、音乐等多种形式的结合对学生起到了极大的感染与教育作用。整个课程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贯穿了课标理念,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显示了浓重的历史沉淀感。这类课程可以使语文教学适度脱离统编教材的固定框架,使学生获得更加自由、实在与有效的进步。

三、以点架网的微课程体系

微课程是相对小型、甚至微型的知识体系,它的编排首先需要围绕主题开展相关知识点,其次也应该考虑每节课之间应该的逻辑联系,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链。

有位教师设计了一个古典诗词鉴赏课程,他把课程分为四大块:(1)古典诗词鉴赏的角度。(2)古典诗词中的常用意象——月亮。(3)古典诗词中的伤春悲秋。(4)古典诗词的语言魅力。可以发现,这几块内容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关联,设计者只是给出了古典诗词鉴赏相关的其中四小块碎片,无法给学生一个知识点贯穿的主线,不利于学生形成有一定系统性的知识框架。那么,怎样才能体现一个逻辑呢?我看过上海同济一附中陈怡老师研发的微课程《文学创思》,他的编排极富科学性:

虽然艺术所包括的所有对象不可能在短短的一套微课程中全部体现,但可以发现,这样从歌曲、漫画、到电影的编排能将文学分别从听觉到视觉,再到视听结合进行了相对系统的探讨,而且能从文学出发研究具体艺术,还注意从具体艺术出发

反观文学。从教学方法上看,教师可以从讲为主,逐步过渡到学生实践为主,体现了编排的科学性与严密性。

四、以情为线的微课程形式

微课程的具体展现还需要借助多媒体、电脑或者手机等实现,但具体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包括PPT、讲课视频、情景剧等形式,但都必须以方便实用,能激发学习兴趣为原则。

比如要将《沁园春.长沙》开发成微课程,完全没有必要去拍微视频,因为文章所展示的内容基本是静态的,而且现在各类网络图片非常丰富。教师可以首先可以将“湘江北去“、”万山红遍“、“百舸争流”等场景用图片展示在PPT上。让仰望、近看、无眺、俯瞰等观察视角在图片中体现,并将万山、漫江、层林等核心词汇突显出来,创设壮阔绚丽的图境,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思想情感。《罗密欧与朱丽叶》、《长亭送别》这类课文,教师可以化时间进行脚本编写,再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然后录制成微电影,然后学生可以反复播放并体会文章中的一些知识点,形成鲜明深刻的记忆,这样做虽然比较吃力,但因为可以不断修改,改后可以让全體学生自己带回去反复观看,其作用也是巨大的。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学中,我制作的是讲课视频,首先对作者与写作背景进行简要介绍,然后用电子板书展示本课的生字词,对其进行注音与解释。接着带学生品味其中的几个重要句子,让学生指出其中的通感用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之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剖析: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么样的经历?他为何半夜出去呢?作者心里为什么不平静?本文的文眼是什么?细读全文,请勾画出表明作者游踪与感情变化的词句,填写相应的表格。这样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必须动起来,这与课堂互动的效果基本一致,而且教师还可以在课上进行适当补充。

高中生相比过去更为理智,他们虽然还需要以兴趣为导向,但对学习的效果更为看重,如果微课的设计能让他们有所收获,那将是对他们最大的奖赏与激励。据此,教师应着重考虑的时学习效果能否出来,学生是否能满意,这才是维系学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杜少敏 ,杨青云,苏玉琢 .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微课程的运用 [J]. 宁夏教育,2015(1).

[2]翁淮南,刘菲菲 . 浅析微课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语数外学习 ( 高中语文教学 ),2014(5).

猜你喜欢

微课程开发以人为本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