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时代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教育探讨

2018-07-10梁少开

考试与评价 2018年1期
关键词:德育互联网小学

梁少开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其与教学活动的联系日益增强。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引入多媒体,创建教学情境;搭建网络平台,促进家校结合;构建校园网络,形成良好氛围。

【关键词】小学 互联网 语文 德育

德育教育工作具有较为鲜明的历史时代特征,当前,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工作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扩大教学空间和延伸教学广度。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历来都本着结合德育教育的教学理念,在教材内容中基本渗透着相关德育教学知识,而当前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深化德育教化,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急需变革问题之一。

一、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德育工作的影响

1.充实德育教育内容

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重在培养小学生认字识字能力、拓展学生知识面,进而将其言语表达能力和言语应用能力提高,而且更重在借助语文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体验世界、感悟世界,并由此培养优良的思想观念和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将德育教育贯彻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可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信息化数据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由此,不仅可有效充实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还可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整体提升教学质量。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等形式引起学生注意,于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入相关情境、氛围中,由此可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德育教育脱离刻板化,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2.提高德育教学互动

于以往德育教育工作中,小学语文教师往往通过填鸭式教学法,且借助大水漫灌方式,忽略学生个体能动性,忽视学生地位主体性,由此,于僵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学生知识的接收仅仅是水过鸭背,且基于无法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故而其行动力相较较弱,使德育教育只停留于表面工作,雁过声息。此外,以往教学活动中,基于德育教育自身特殊性,小学语文教师往往采取相对较为严肃的教学方式,这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加大学生排斥,且与小学生生动活泼的天性不相事宜,故而整体教学效率不尽如人意。而于互联网技术下,基于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可提高德育教育的整体教学效率。通過小学生与小学生,语文教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可建立起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课堂交互活动,学生则可自由发挥其主体作用,表达其所思所想,且通过引导学生间进行互动交流可建立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互联网时代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教育途径

1.引入多媒体,创建教学情境

基于小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相对较弱,于各类复杂事件中无法形成自身理解,且无法有效感知教学内容。因此,于德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丰富声音、影像、动画、图片等创建相关教学情境,进而引导学生体验其场景、感受其氛围,从而于一定的情感认同中获取知识。通过创建教学情境,巧妙激趣,可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实现能够真正体现德育教育的教学内涵,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比如,在教授学生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为帮助学生建立西沙群岛的形象,使其体验到西沙群岛的魅力风光,感悟到西沙群岛的富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视频方式,导入相关影响,让学生于动态的画面、形象的讲解中真正体验到西沙群岛的魅力,从而感悟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并以此为荣。通过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引领学生建立起江山多娇的初步印象,可于无形中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自幼建立爱祖国、爱家乡的意识。又如,在进行《树和喜鹊》课程内容教授中,教师在朗诵教学段落时,可借助多媒体音频导出背景音乐,进而使学生沉浸在相关学习氛围中,由此,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引起深刻情感共鸣,于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如教师在朗读树和喜鹊很孤单的段落时,可播放低缓、悲凉的二胡曲,由此让学生想象到树和喜鹊没有朋友时的萧条寂寞景象,进而更好地理解“孤单”的含义,而当阅读到树和喜鹊有很多朋友时,则可播放节奏欢快的背景音乐,由此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热闹的氛围。在此基础上,通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再推己及人,联系到其他生命,引导学生树立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不乱摘、乱拔花草树木,让地球的其他生命也有其自身的小伙伴,实现人与地球的共荣发展。

当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还可导入小学生平日喜欢观看的动画影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体验,由此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快速进入教学情境。如在进行《狐狸与乌鸦》课程教授时,为使学生可快速勾勒出人物形象,初步认识到文本的情感色彩,教师可导入动画片《熊出没》相关片片段,通过引出光头强是一个很坏的人物导出本课所学人物狐狸,也是一个很坏的人。由于借助学生日常所熟悉动画片段,由此降低小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轻而易举将其带入文本情境中。而在课文内容学习之后,教师则可通过课堂小结渗透德育教育,即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如,狐狸具有什么样的特性?这样的性格特征是否可取,如不可取,在生活中应当怎么做?由此,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其自主发挥其观点,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作用。

2.搭建网络平台,促进家校结合

于小学成长阶段,家长陪伴尤为重要,基于当前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多数家长因各种因素无法顾及学生的学习,而家长角色的缺失使语文教学德育无法进一步深化,而互联网信息技术可有效弥补此点,其具有即时性、碎片化的特点,有助于实现家长、学生于教师之间的在线交流,有利于家长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辅助教学工作。如小学语文教师可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建立读书交流会,如可于每月定期进行班级读书会交流,即通过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分享同一本书,实现三者的在线沟通交流,可请学生、家长自主发挥其观点,教师也可进行针对性提问,由此建立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良好互动。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在文本的选择上应选择篇幅适应、具趣味性与研读价值的读本,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教育渗透,既可作为课文内容的延伸,也可作为课外拓展学习。在读书交流会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将其所得所想记录下来,即通过微作文的形式总结学习成果。当然,在学习成果总结中,也可不局限于单一形式,尤其针对低年级学生,可鼓励其创作图文并茂的读后感想。由此,通过结合轻松的教学交流与丰富趣味的课外作业,可进一步深化德育教育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促进其人格素养的提升。

3.构建校园网络,形成良好氛围

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各小学教学单位也应重视校园网络的构建,从而实现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的共融式发展。通过建立、完善校园信息网络,可有助于学生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学习,跟进新时代发展的步伐。如在校园网络建构中,小学学校可建立多种网络资源教育基地,校园学习网站、网路教育网站、语文优美文章分享平台等。经创建各班级网页及个人信息网页等多样化形式,结合传统德育教育工作与网络教育方式,可进一步实现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内容的拓展,延伸教学主线。如构建红旗飘飘主页,收纳各类红色主义短片、文章、教学活动等;再如可通过网络交互模式讨论时下热门话题、进行“十佳学生”评选活动、开展心理教育等。

此外,小学学校还可通过建立网上图书馆、网上书店、网上学校等,其中,网上书店可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读本交换活动,由此,既提高学生分享意识,降低阅读成本,又可实现丰富其课外阅读。

三、小结

简言之,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提高德育教育质量,可通过引入多媒体,创建教学情境;搭建网络平台,促进家校结合;构建校园网络,形成良好氛围等方式渗透教学活动,从而强化其思想认识,全面提升学生人格素养。

参考文献

[1]谢汝积.浅谈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J].新课程(小学),2017,12(02):228-228.

[2]房镇.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J].新课程(小学),2015,10(12):245-245.

猜你喜欢

德育互联网小学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