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职“三创”教育协同发展机制与路径
2018-07-10王磊
[摘要]高职院校“三创”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有效途径。然而,高职院校“三创”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观念偏差、专业性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为保障高职院校“三创”教育的实施,文章根据“三创”教育主体及要素流动分析,提出了动力、分工、风险管控、服务保障等协同机制,并在协同理论指导下,提出高职院校“三创”教育的实现路径:政府、产业、大学树立共同的教育目标,构建“三创”教育的顶层设计方案,建立主体多维评价。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 高职院校 “三创”教育
[作者简介]王磊(1983- ),男,江苏金坛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常州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江苏省高校辅导员研究会重点课题“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职院校三创教育协同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5FYHZD12)和2016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基于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1430500216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3-0091-05
“三创”教育即“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其精神本质是“创”。创意教育重在激发学生新思维,提高其创造性构思能力;创新教育重在采取新方法,对原有技术进行革新或改良;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锻炼创业实践能力。“三创”教育理论由来已久,也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创意、创新、创业相互影响,互为补充,是同属于教育的三个层面。创意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创业的准备。三螺旋理论最初由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提出,用来描述政府—产业—大学三方组织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的关系。三者在保持自身角色的同时又与其他两方形成交叉、互动和重叠,在相互作用的基礎上推动整个体系螺旋上升。政府、产业、大学三方重叠的区域是核心单元,集中了各方资源,由此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大学助推的混合发展模型。
一、高职院校“三创”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三创”教育理念存在偏差。首先,高职院校只是把“三创”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一项内容,尚未将其上升到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度;“三创”教育建设停留在听讲座、做心理测试、指导创业技巧层面,还未形成系统的方案。其次,大学生自身不愿意接受“三创”教育,“95后”大学生往往都是家中独苗,进入高职院校时分数不高,入学的主要目的多为获取文凭或“专转本”,对于创业能力训练并不在意。再次,家庭不支持学生涉足“三创”教育,家长认为创业就是摆摊做生意,违背了上大学的初衷。最后,社会传统观念影响了大学生创业,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但社会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依旧很高,上大学找份好工作的思想仍然深入人心,短期内难以改变。
2.对“三创”教育的专业性重视不够。近年来,高职院校对“三创”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按照上级行政部门的要求进行创业计划竞赛指导,开设创新公共课,建立创意社团等,但“三创”教育之间未能形成交叉型阶梯形关系。学校并未结合自身实际,将“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方案并未体现“三创”教育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课程设置只是将“三创”教育作为一门通识基础课来对待,如利用业余时间开设SYB(Start Your Business,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培训。
从知识建构的角度看,“三创”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种子教育,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常将“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教育等割裂开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指出:要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所以,必须正视“三创”教育的系统化问题,建立起以专业为本、融合“三创”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育体系。
3.“三创”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职院校“三创”教育教师队伍主要由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拥有一定的营销、财务、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但没有创办企业的直接经验,在具体指导学生实践上往往是纸上谈兵,或者停留于一些创业计划竞赛指导。而且,专业教师平时教学、科研压力较大,投入到“三创”教育中的精力不足,通常为蜻蜓点水,多数内容只能由学生自学完成。辅导员的专业层次不齐,没有经过系统的“三创”教育培训,只能帮助学生做一些创业方面的政策解答等。部分从事“三创”教育多年的辅导员虽然有一些经验,但缺乏经管类知识背景,很难从专业角度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
“三创”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由专职的教师队伍来完成。目前,全国高职院校的标准师生比为1∶20,而一些高职院校“三创”教育的师生比低于1∶500。匮乏的师资力量使“三创”教育工作严重滞后,无法和我国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对应。
4.“三创”教育的管理分散。“三创”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其复杂性、专业性堪比学科专业建设。但当下“三创”教育管理归属比较混乱,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各个学校都存在思路不清晰、方向不明确、成果不显著等问题,目前教育部门、人社部门、共青团组织、妇联和工会都在搞“三创”教育,声势越来越大,实际效果却难以衡量。
从高职院校层面看,首先,分管领导对“三创”教育的理解不深入,未能从教育目的、教学方法、课程融入、实现路径等方面综合考量,进而建立适宜本校的“三创”教育顶层设计方案。其次,分管领导将“三创”教育划分为创意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分别交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如学工处负责创业,团委负责创意,素质教育中心负责创新。管理部门将任务划归至二级学院,但学院又没有相应的师资和教学设备,导致“三创”工作很难推行下去。最后,“三创”教育涉及内容广泛,理论、实训、实践缺一不可,学工处、团委无法担纲教务处、科技处的角色,导致难以落实“三创”教育内容。
二、三螺旋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三创”教育的协同发展机制
在三螺旋理论指导下,高职“三创”教育组织以政府、产业和大学为主体,以培养“三创”人才为核心内容,充分发挥三方优势,整合三方资源。培养社会需要的“三创”人才是组织的根本任务,大学发挥知识、科研优势;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实践场所;政府制定扶持政策和减免税费。波特的国家创新激励理论主张,在动力、分工、风险管控和服务等协同机制的作用下,政府、产业、大学可以通过知识、人才、技术等要素的耦合,促进“三创”教育发展。
1.建立“三创”教育动力协同机制。动力机制是组织发展的源头。只有充分调动政府、产业、大学三方的积极性,使其在“三创”教育实施过程中获得回报,才能促进整体稳定发展。
从内部动力层面来看,高职院校开展“三创”教育是履行人才培养的使命,让学生在校完成角色转变,成为政府认可、企业欢迎、社会首肯的创业型人才。企业开展“三创”教育能及时吸纳新创意、新成果,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创新发展。政府参与“三创”教育,依照国家对“三创”人才的要求,促使更多大学生毕业后成功创业,不但可以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外部动力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外部竞争和环境推动上。市场急需大学生转变就业思路,以创业代就业,缓解社会压力。各地区开展“三创”教育,用优惠的政策吸引大学生创业者落地生根,能够极大地提高区域竞争力。另外,现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培育健康、环保的项目,不仅能促进污染产业转型升级,还能带动上下游产业节能减排。
2.建立“三创”教育分工协同机制。合理的分工能够发挥各主体优势,促进组织整体发展效益提高。高职院校应利用科技创新资源为“三创”教育提供智力支持,以先进的科研场所、创意产品研发,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创业人才;企业应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提出研发方案和人才需求计划;政府应按照社会要求,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政策,促进社会平稳向上发展。
建立分工协同机制要提高信息公開的透明度,制定日常工作时间表及完成情况一览表,并特别关注任务推进的程度,适时调整工作进度;成立三方工作协调小组,定期沟通、反馈相关信息,开发主题交流的平台;建立过程性评价、监督与反馈机制,制定主体、部门和个人的奖罚条例,提高整体绩效水平。
3.建立“三创”教育风险管控协同机制。风险管控机制能够修正组织的内外部偏差,降低经济、技术、研发带来的损失,让组织获得安全保障,促进主体间协同发展。
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主体间达成的协议与实际产生的效益、资金投入、科研成果、人才质量、创意功效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另外,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主体间不同的行事风格、沟通方式与单位文化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再者,“三创”人才的教育、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无法产生经济回报,这与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相冲突,而且“三创”教育的实际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外部风险主要是组织无法控制的外部变化,包括政策改变、市场波动、产权争议等,一旦创新产品偏离了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的质量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组织的正常运行就会受阻。
建立风险管控机制要加强风险识别能力,对不同主体发生的风险进行分类整理;要开展阶段性或重要事项的风险评估;根据不同的风险发生源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频次和概率。
4.建立“三创”教育服务保障协同机制。服务保障机制由政策、信息化、资金等服务保障体系构成。围绕“三创”教育主体,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为组织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议事机构,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搭建主体间信息推送和任务审批桥梁,打破行政级别限制,以议事委员会为总指挥,加强边界开放程度。高职院校要将“三创”人才选送到开展创新研发活动的企业,为其提供必要的经费,形成“教师+学生”的团队,为“三创”教育提供人才保障。企业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三创”人才实训、创意开发和政府公共服务开支,并成立专业的服务部门,以满足政府、产业、大学三方的多重需求。
三、三螺旋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三创”教育的实现路径
三螺旋理论下的“三创”教育是以大学、产业、政府作为合力主体。斯坦福大学邀请企业经理参与课程讲授,百森商学院将创业课程纳入教育体系,这些做法为三螺旋“三创”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应以教育目标为指引,以跨界合作组织为对象,构建“三创”教育的顶层设计,将三螺旋各主体内化其中,通过动力机制、分工机制、风险管控机制和服务机制的作用,使各主体间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会贯通的“三创”效应。
1.树立三螺旋主体共同的教育目标。三螺旋理论指出,在政府、产业、大学相互重叠、交叉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各主体会有不同目标,两方之间的重叠区有第二目标,三方共同的交叉区还有第三目标。各主体目标的多重性易导致冲突的发生,若三重目标无法统一,无法形成利益互补关系,系统的发展走向将会产生偏差。
从各个主体来看,高职院校的目标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产业的目标是经济利益;政府的目标是提供优质的创业环境和公共服务。树立三螺旋主体共同的教育目标应充分考虑三主体的核心利益,以“三创”人才培养为根本,实现成果创新转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共同目标设立完成之后,应该对目标进行二次分解,落实到两方重叠区的主体上,最后再把二次目标分解成三次目标。每次分解的过程都是任务的具体分配过程,将设立目标和完成任务结合起来,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达到相应的目标,每个层级的任务完成后,共同的教育目标就会实现。
2.成立三螺旋主体间跨界合作组织。三螺旋理论中,政府、产业、大学三主体的重叠区本应是功能、资源、资金、技术等最集中的区域,上文将其理解为共同目标。将这一区域进一步细化,即能形成一个跨界组织,该组织是三主体的协调机构。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以基于多主体的任务为目标,该组织开展“三创”教育互动,职能上不具有强制性,功能上为所有主体服务。在组织中,政府、产业和大学具有完全的开放性,相互之间没有边界,这样能保证“三创”教育的知识讲授、模拟训练、创业孵化、创业实践等活动顺利开展,同时还能享受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基于跨界组织,大学能够改变“三创”教育灌输式的教学,通过实际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模型构造能力。组织可以利用团队的力量设计出创意十足的产品,并适时创新升级,最终推向市场。在能力训练和项目推选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以项目为龙头,通过校产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科技产品研发中,提高学生创业的能力和信心。
3.构建三螺旋主体“三创”教育体系。做好“三创”教育体系顶层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规划,对理顺“三创”教育思路、摸清“三创”教育环节、集中三螺旋主体的资源优势有很强的利导作用。制定“三创”教育体系的原则是“分门别类、分段培养、分层教学”。
分门别类是把“三创”分为创意、创新和创业,在课程建设基础上找出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创意是基础、创新是手段、创业是结果的三级联动平台,让学生一步步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完成“三创”课程学习。分段培养是充分挖掘高职院校学制特点,按照三年规划,第一年开设创意激发公共课,成立创意联盟社团,初设创新创业课程;第二年开设创新专业融通课内模拟实训和课外模拟实战课程,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第三年开设毕业环节创业课程,拟定创业项目规划,开展创业项目实施活动。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实施分层教学,比如按照成绩高低分为A、B、C三类班,A类班学生根据表现可提前完成“三创”教育学分,B类班需要进一步强化,C类班要积极补足知识、技能。三类班级学员实行动态调整机制,有利于学生持续参与“三创”教育。
4.完善三螺旋主体多维评价机制。“三创”教育效果如何,需要科学的评估体系和准确的评价指标进行评判,没有持续的跟踪、走访和调研就不能评判“三创”教育活动是否成功。完善三螺旋主体多维评价机制首先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改变原先单一的由老师、学生、领导评价的方式,引进三螺旋主体中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公务员等参与到网络评价问卷中。每一次课程、实验、实训、实践完成后都要及时做好评价工作,一个阶段的“三创”教育完成后再邀请多方参与评价调查,并将评价结果与分配机制相关联。
其次,建立多样化的考评方式,不再以一纸试卷来评定学生学习成效,应引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注重将项目任务评价、质量评价、创新性评价等结合起来,综合评价“三创”教育的效果。
最后,设计多样化的评价内容,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量,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允许学生围绕“三创”有意识地定向发展,挖掘学生创业的潜能,帮助学生在“三创”教育活动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四、结语
在三螺旋理论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三创”教育以跨界組织为实施对象,以统一的三主体目标为系统发展方向,构建了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育体系。在实际操作中,高职院校应当运用分层思想开展全方位教育活动,以保证各主体效益共享、资金共举、技术共享,从而解决高职“三创”教育在理念、课程建设、师资力量和管理上的问题,促进“三创”教育取得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伟杰,操阳.高职院校“三创”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4(33).
[2]曹扬,邹云龙.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3]孙春玲,赵占博,宋红,等.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大学生创业主动性影响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3).
[4]孙祥冬,姚纬明.双三螺旋模型理论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12(12).
[5]刘英娟.“三螺旋”理论视角下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