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
2018-07-10王英连王淑萍张迎中
王英连 王淑萍 张迎中
【摘要】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应用于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94例,通过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7例、观察组47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血管再通率观察组为95.74%(45/47),与对照组的82.98%(39/4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6.38%(3/47)与对照组21.28%(10/4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应用于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治疗中,对帮助患者血管再通有积极作用,且可控制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 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疗效
作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类型,心肌梗塞表现在冠状动脉堵塞下致使心肌缺氧缺血,影响心肌收缩功能,甚至有缺血性障碍表现。从症状特点看,多为心律失常、胸痛等,若未及时控制治疗,可能产生其他病症包括心衰、休克,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临床治疗中,考虑将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引入,使患者血液供应改善,提高救治率。本次研究将以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对象,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应用下取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94例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7例、观察组47例。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46~69岁,平均(58.5±4.6)岁。观察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48~70岁,平均(59.0±5.0)岁。入选标准:1)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有2个或更多ST段上升表现,且缓和伴有不同程度的胸痛症状,给予硝酸甘油含服未见改善;2)患者均无药物禁忌证情况;3)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等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做比较分析。
1.2方法
1.2.1对照组入组患者治疗采用一般治疗方案,如做心肌酶谱、凝血功能的检查,在此基础上做用药治疗,如取阿司匹林用药,剂量保持为300mg/d,并给予波立维,剂量保持为300mg/d。用药2d在剂量上调整,其中阿司匹林药物调整至100mg/d,波立维剂量调整至75mg/d。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取10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置入150万U尿激酶,给药方式选择静脉滴注,药物输注半小时结束,每日给药1次。给药结束12h内,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结合患者情况选择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用药治疗7d。治疗期间应注意对患者血压、心率指标观察,若出现异常及时做针对性的处理。
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如药物治疗2h内,借助心电图检查,可发现ST段下降50%以上,临床症状如方式传导阻滞、胸痛消失,有加速性室性心律产生,视为血管再通[1]。同时可配合血管造影检查,判断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另外,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观察。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结果以Excel表格汇总统计,统计学处理借助软件SPSS 21.0实现,血管再通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均选择数(n)或率(%)形式描述,数据结果组间对比经过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观察
血管再通率观察组为95.74%(45/47),与对照组的82.98%(39/4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观察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死亡情况,对照组出现3例心衰、3例束支阻滞、3例室颤、1例休克表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28%(10/47),观察组治疗期间2例束支阻滞、1例室颤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8%(3/4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关于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血管病症中严重疾病类型之一,病情变化快、发病突然且出现其他并发症的可能性较高,若治疗不及时,可能有其他心力衰竭、休克反应出现,在发病原因上,主要表现为血管通路有硬化斑块阻塞,致使心肌缺氧性坏死、缺血性坏死情况出现。这就要求临床治疗中做到血管血液供应改善、心肌功能与心室功能改善等[2]。
从早期急性心梗塞患者治疗看,一般选择药物控制料方式为主,如阿司匹林、波立维等,对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有积极作用,但难以达到疏通血管的目的。对此情况,考虑引入再灌注手段,如静脉溶栓、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尽管两种方式均能使血液供应问题改善,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应用下需考虑患者耐受情况,致使治疗过程受到限制。因此,临床治疗中考虑引入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其施治的要点在于使冠状动脉血液供应增加,缩小梗塞面积,防止出现心肌缺血缺氧症状加重情况。而静脉溶栓治疗中,在溶栓药物上可选择尿激酶。该类药物应用下,可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以此发挥溶栓作用,临床用药极为广泛。有研究资料中提及,溶栓治疗中,给予尿激酶之前应注意阿司匹林用药,其目的在于凝血系统、纤溶系统溶栓激活后,使血小板作用明显,所以需借助阿司匹林控制。另外,也有研究报道中指出,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给予溶栓治疗基础上,比较血管再通率,能够发现患者发病后6h内,患者血管再通率较高,而6~12h内,血管再通率明显下降,说明临床治疗中,应做到及时发并及时治疗,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对提高患者救治率有积极作用[3]。本次研究结果中,血管再通率观察组为95.74%(45/47),与对照组的82.98%(39/47)比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6.38%(3/47)与对照组21.28%(10/4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溶栓治疗下取得的效果显著。
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应用于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治疗中,对帮助患者血管再通有积极作用,且可控制不良反应发生率[4]。
参考文献
[1] 陈冬生.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10):12081210.
[2] 热孜万古丽·买买提,热比古丽·卡德尔.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与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5):76,82.
[3] 石珣,韩莉,王秋丽.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04(22):42,44.
[4] 章日春,王刚,刘江.早期嚼服氯吡格雷及阿斯匹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9):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