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理论探析
2018-07-09田思思
田思思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地方,应该注重人全面、均衡的发展,挖掘人的潜能,应该始终将“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管理的核心理念,方能真正展现高校的价值,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本文就针对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究和分析,希望能给相关行业的人员以借鉴。
当前我国的教育领域的改革正在不断的推进,相应的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从以前的“效率为主”开始向着“以人为本”进行着转变。这在充分体现现代教育价值的同时,也符合了我国新课改的趋势。我们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论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希望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的推进,能够形成学生尊重老师信任老师,老师也可以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的良好局面,创造出适合学生老师共同发展的高校氛围,促进人的全面、均衡发展。
1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模式中都存在着人文弱化的情况,学生的时间都放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以及参加知识讲座上去,兴趣和综合素质方面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培养;老师也不例外,并没有真正的实现主体地位,大部分时间放在备课、教学上,几乎没有参与过教学管理,这其实也从某些方面说明了我国现在的教育管理中存在着行政化过度的情况,没有民主参与,只有独裁专断,这也是造成以前教育中无法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原因。
2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内容
2.1 以教师为本
教师是教学任务的承担者和实施者,是整个教育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科研过程中,教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中主要发挥引导的作用,在科研中承担着实施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决定了为什么要坚持以教师为本。通过教师为本,能够增加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服务。如果把大学比作市场的话,那么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这个消费群体满意,学生的满意程度是由教师教学工作的好坏决定的。教师只有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学生才能满意。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充分重视教师对教学管理的参与,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将教育工作做的更好,真正投身到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去,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2.2 以学生为本
首先学生是高校存在的基础,也是学校的生存之本。高校的建立就是来源于学生的需求,高校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没有了学生这个群体的话,教师、教学设备以及教学管理根本就无从谈起,学校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然后是高等教育的交易性。学生接受教育最后是会颁发国家认可、含金量比较高的毕业证和学位证的,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以后的发展。而学生想要接受教育也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因此这整个过程是有交易的性质在其中的。学生作为其中的消费者在交费以后是可以享受到权利的,也就是学习的权利。因此学校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更好满足学生的需求。
3 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3.1 契合的时代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力资源以及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其发展与进步是知识传承的重要基础。当下,时代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校的工作中心应该放在培养全面发展、敢于创新的优质人才上,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模式。因此,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人才的培养。
3.2 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近些年,我国高校招生方面规模在不断的扩大,高等教育已经由以前少数人接受教育向着大众教育方向发展。为了顺应这种发展的趋势,高校必须迎头赶上,去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教学管理中去,使得教育管理模式向着更加开放、科学的方向发展。对于当下招生人数多所出现的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应该及时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3.3 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为了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转变老旧的管理理念,使得教学管理工作朝着科学化、数字化以及个性化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培养出个性化、创新型的优质人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既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也是消费者。学校应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因材施教、目的教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4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理论思考
教学管理的核心仍然是教学,所针对的对象是学生和教师。因此,高校的管理中必须创造出更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能力的展示以及老师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只有老师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质量。其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创新性,高校应该营造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的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释放,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
5 结语
当下,国家对于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需求非常大,因此高校应该勇担责任,将“以人为本”融入到现有的教学管理中去,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模式,以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
(作者单位:武汉华夏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