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管理专业硕士优秀论文计量分析
2018-07-09黄云霞
黄云霞
1 相关背景概述
公共管理硕士即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缩写为MPA。它最早发端于1924年美国的锡拉丘兹大学。1999年5月10日,《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过标志着MPA教育在中国正式启动。2001年,国务院学位办授权北京大学等24所高校开设MPA教育,17年以来,MPA教育在我国日益發展并逐步走向成熟。
MPA毕业论文是MPA教育的重要成果,是MPA学生的知识结构、分析能力和研究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对培养机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效果的综合检验。因此,研究MPA毕业论文对于认识我国公共管理专业的办学状况、发展历程及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学者关于MPA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MPA教育思路、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论文选题、论文质量管理等方面,而鲜少针对MPA优秀论文本身做计量分析的,为此,本文将以2005年以来的108篇全国MPA优秀论文为基础,从优秀论文参考文献情况、论文的培养机构来源频次、导师频次、地区频次等视角进行计量分析,以此审视我国MPA教育的现状,思考MPA教育的未来。
2 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来源于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MPA教指委)官网。MPA教指委是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性组织。自2005年迄今,我国MPA优秀论文评选工作已经开展了七届,共产生了108篇优秀论文(含优秀提名奖)。各届次评出的优秀论文基本情况如表一所示:
3数据统计结果与计量分析
3.1 参考文献情况
参考文献是知识再组织的基础。整合MPA优秀论文的参考文献信息发现,MPA优秀论文的参考文献语种主要是中文和英文,其篇均参考文献的数量如表二所示:
将上表绘制成图表(图一)可以帮助我们直观的理解参考文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由下图可以看出,MPA优秀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走势有一定波动,但总体来讲,无论是总参考文献数,还是中文、英文参考文献数,整体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总参考文献数由2005年的48.41篇上升到2017年的72.8篇,峰值出现在2011年,为73.8篇。以上迹象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MPA学生的英文水平、相关文献储备以及理论素养都有较大提升,为此,各培养单位在知识传授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警醒,防止过度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运用的现象。MPA旨在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2016年,MPA教指委发布的《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指导性意见》特别指出:“应用型的学位论文不宜过多强调研究文献综述,而应将重点放在通过实地调研或案例剖析明确问题,运用正确的理论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对策上。”由此可见,对于MPA学生来讲,理论储备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不能盲目追求参考文献的数量而忽视实证研究,导致理论脱离实践,甚至背离实践。
3.2 培养单位来源频次
将MPA历届优秀论文培养单位来源频次做数据透视,并将获优篇数大于1的培养单位列表(表三)后发现,108篇优秀论文来源于43家培养单位,其中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三所学校均有7篇论文入选全国MPA优秀论文,是获优频次最高的三所学校;除此之外,西安交通大学有6篇优秀论文;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在榜单上也成绩不菲,均有5篇论文获得全国优秀。这说明上述MPA培养机构拥有强劲的学术影响力,是我国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前沿阵地和中坚力量。
从表三我们也可以看到,获优频次超过1篇的单位计24家,在所有228家培养单位中占比为10.5%,这24家来源单位产出优秀论文共计89篇,占比高达82.4%。这再一次深刻的印证了我国MPA培养单位的教育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巨大悬殊。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数据所描述的优秀论文向某几个单位高度集中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1969年,普赖斯在《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指出:“撰写全部论文一半的高产作者的数量,等于全部科学作者总数的平方根”,这就是普赖斯定律。如果将培养机构视作作者,则108篇优秀论文对应108个作者,而 =10.39≈10,结合表三可以看出,以上海交通大学为首的10家培养单位累计产出优秀论文54篇,正好是总优秀论文数的一半。可见,培养机构获得优秀论文的不均衡分布与文献计量学中的普赖斯定律是相吻合的,普赖斯定律对该学科领域具有适用性。同时,普赖斯定律还可以用来确定一个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其表示公式如下:
m=0.749(nmax)0.5
式中nmax为杰出科学家中最高产作者产出的论文数,本文中其值为7,m为杰出科学家中最低产作者所产出的论文数。根据上式0.749(nmax)0.5=1.98≈2。因此,产出了2篇以上优秀论文的单位均可以视为该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也就是说,表三中的单位均可以视作该领域的核心培养单位。这些单位长期以来积淀了丰富的办学经验,雄厚的师资力量,良好的生源质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发展态势良好。
3.3 地区频次
MPA优秀论文的地区来源频次如表四所示。对地区频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MPA教育与地域及经济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对MPA优秀论文做地区标识和数据透视后发现,108篇MPA优秀论文来源于北京、上海等19个地区,其中北京产出优秀论文26篇,上海产出20篇,广东和辽宁在榜单中并列第三,各产出了优秀论文8篇。按照东中西部的地区划分统计MPA优秀论文后发现,东部地区MPA优秀论文总计高达84篇,占比达77.8%;中部地区优秀论文数合计为21篇,占比19.4%,而西部地区仅有3篇优秀论文,占比仅为2.7%。由此可见,MPA优秀论文的地区分布也极度不平衡,总体来讲,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教育投资较大,故教育成果丰硕;而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迫切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大教育资源的投资,改善教育成果贫瘠的面貌。
3.4 导师来源频次
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果,因此,一篇论文的优劣除了跟学生本人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以外,与导师的指导水准也密切相关。对全国MPA优秀论文做导师来源頻次的分析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导师的论文指导水准,为学生的选导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表五是获优论文大于1篇的指导老师列表。从表五可以看出,导师来源频次最高的是清华大学的胡鞍钢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胡近,二者均有3篇指导论文获评为全国优秀论文。除此之外,天津大学的陈通,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孙多勇,东北大学的孙萍,浙江大学的徐林,中央财经大学的赵景华都有2篇指导论文获评为全国优秀论文,余下的92篇优秀论文都是各导师的唯一获优论文。以上现象表明,胡鞍钢、胡近等教师所指导的论文质量高,在优秀论文评定时成绩突出,故此,以上教师可视为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力军。
值得一提的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我国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验,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和培养机制,而 “双导师制”就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其中一项重要共识。所谓“双导师制”,就是校内一个导师,校外一个导师,或者校内双导师。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实行双导师制”。2013年,教育部与人社部共同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以下简称《意见》),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意见》要求:“大力推广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为主,重视发挥校外导师作用。”然而,虽然MPA教育有“双导师制”这一共识,国家也明确了“双导师制”的建设方针,但各个培养单位的执行情况却不尽相同。在统计MPA优秀论文的指导老师时,笔者注意到,108篇优秀论文中具备两位及以上导师的论文只有12篇,其中涉及校外导师的就更少了,只有5篇(具体见表六)。应当指出,我国MPA教育旨在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并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式、应用型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意见》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这是开展MPA研究生教育的总指南。因此,当前MPA教育应当鼓励学生深入实践,也应当鼓励社会导师、实践导师积极参与到MPA教育中,广泛参与MPA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密切指导学生,形成统一、规范的双导师指导机制。如此,借助“双导师制”的切实履行,使MPA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得到切实提高,从而保证MPA毕业生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更快速、更高效的展开服务,做出贡献。
4 结论及启示
本文以MPA历年来的108篇优秀论文为基础,将参考文献、培养单位、地区、导师信息等运用数据透视和图表等进行计量分析后发现,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的参考文献呈总体上升趋势;机构来源频次高度集中在以上海交通大学等为代表的24家培养单位,如果把机构看作作者,则机构分布符合普赖斯定律;地区来源高度集中在东部地区,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与教育成果产出的高度正相关;同时发现,部分学术型指导老师已经成为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力军;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直倡导的“双导师制”在各个培养机构的落实情况不尽相同。为此,国家应该思考统一规制相关机制,促使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更加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