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2018-07-09朱伟丽
朱伟丽
【教学目标】
1.认识“拟、勋”等8个生字,学习新词。
2.自学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体会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悲痛心情,领略他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悲痛心情,领略他的伟大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悲痛心情,领略他的伟大情怀。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和毛岸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导入: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感受不一样的毛主席。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自学课文,思考:
1.自学生字词语,读准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新词
2.课文写一了件什么事?
3.毛主席收到几封电报?用一句话概括每封电报的内容,用一个词语概括毛主席知道每封电报内容的心情。并找出相关词句细细读读。
4.谈谈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感悟心境
1.感悟主席失子之痛
(1)第一份电报 用一句话概括电报的内容
自由读,理解:勋鉴、志司
(2)主席心情怎么样?从哪里看出?
出示句子:“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这是什么描写,为什么对桌上的饭菜进行细致描写?
出示句子:“‘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語言描写仅仅只是两个名字,你怎么看出他的痛苦。
谁来介绍一下毛岸英?(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
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再读句子,齐声呼唤我们的英雄。
2.感悟主席伟大心境
(1)这位老人仅仅只是这样的丧子之痛苦吗?更痛苦的抉择在等待着他。接下来他又收到了哪两封电报?
如果你是毛岸英的父亲,你会怎样抉择?为什么?
可是毛主席能这样做吗?为什么?
(2)课文哪个画面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主席内心的矛盾?
(出示)“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有我们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这是什么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种痛苦的矛盾心理,作者将他定格成一个画面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现在你明白主席为什么要强忍心中悲痛了吗?
(3)出示毛主席保留毛岸英遗物语段
这位老人有多爱自己的儿子?我们来看这样一段话。
出示资料:二十年后,主席走完了人生的最后的历程。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整理主席的遗物时却意外发现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的主席的衣橱里叠得整整齐齐的一叠衣物。那是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原来这是毛岸英的遗物……
因为爱所以痛,因为深爱所以才会有撕心的痛。也正因为如此,当真的要签字的那一刻,主席又——踌躇了。
(4)“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不论对儿子的爱有多深,作为主席只能选择——?
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诗句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同学们让我们用最豪壮、最深情的声音读一读这句话。
四、练笔补白,升华情感
就在这几个大字的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看到这句话,我知道了,那一夜毛主席一定是
(要求:写一段话,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达毛主席内心的痛苦。)
五、小结课文,读物推荐
同学们,主席是平凡的,失去爱子,他也痛苦、伤心,但是他又是伟大的,因为他拥有我们常人难有的广博胸襟。
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毛泽东的故事》。阅读后,相信大家对毛泽东主席有更深的了解。
【板书设计】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失去之痛——常人之父
超人抉择——伟人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