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文化理解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18-07-09宋丽
宋丽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尝试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从而拓展文化视野,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教师如果要发展高中学生的文化能力,就要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感受文化,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和理解能力,进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一、穿插经典故事,感受文化
教师可以采用文化渗透的方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文化,引领学生形成价值取向和文化定位。教师可以从文章中寻找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然后将经典的故事穿插到教学中,让学生尝试分析故事中展现出的文化信息,并积淀文化修养,进而发展自己的文化能力。
学习《指南录后序》时,教师可以穿插经典故事,让学生感受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感受其正气。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文天祥被元军捉拿后发生的故事,从文天祥的身上能看到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誓死卫国的牺牲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文天祥的《正气歌》《过零丁洋》等诗歌,并给学生介绍文天祥诗歌中所引用的典故,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其爱国情怀。
有趣的故事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深入钻研。这种由浅入深的方式能减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产生更强烈的代入感。学生可以根据经典故事采用顺藤摸瓜的方式分析,从中感悟到文化韵味,进而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组织实践活动,研读文化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趣的实践活动,让他们感悟文化;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找到与文化的契合点,然后设计一些相关实践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为真切地感受文化,并对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专项探究。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将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通过表演实践的活动进一步感受其中的文化。教师可以在学生尝试编写剧本前提出一些和文化有关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如可以提出问题:“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那么以和为贵这种传统文化是否意味着要处处忍让呢?你觉得蔺相如对待廉颇的态度是否體现了以和为贵呢?”教师还可将问题和现实结合起来:“以和为贵的这种思想,在现代的中国是否已经过时了呢?我们要如何继承古人的优秀文化呢?”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剧本改编,学生就能不知不觉展开文化探究,并将自己对文化的感悟融合到小品剧中。
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丰富的人文内涵,并感受到文化对于自己精神领域的影响。通过细腻而扎实的文化实践活动,学生能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展开文化追踪活动,进而更好地感受文化的魅力,从而让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三、开启学科整合,体验文化
学科整合是一种能发展学生文化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可以将课文作为基础,让学生阅读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的文章,尝试从不同的角度鉴赏文化,进而发展自己的文化判断力。文化判断力的提高,能促使学生从各种不同的学科入手获得文化背景、文化资源,并对这些文化信息进行修整和总结,从而更深刻地体验文化。
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展开学科整合活动,融合有关历史、影视方面的知识,对课文产生更为深刻的感悟。学生可以先阅读相关的历史作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充分理解;然后还可以观看一些和《鸿门宴》有关的影视作品,了解现代人对于该历史事件的理解。通过学科整合,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司马迁的英雄观,对英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感悟。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重教学的价值取向。如果教师能采用学科整合的方式促使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尝试更好地感受其中的文化信息,学生就能更深入地分析、领会文化的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爱国的情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些能促使学生深入探究文化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从文化层面与文本对话,提高文化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浙江省台州市北京师范大学台州附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