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点燃智慧的老师

2018-07-09马红芳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言语智慧思维

马红芳

记 者:史老师,这几年您作为名师数十次应邀到全国各地上课,受到了一线老师的好评,说您的课颇有创意,对此,您怎么看?

史记冬:语文教学博大精深,语文课堂瞬息万变,有许多未知的问题亟待探索。我所能做的就是不断从幽暗走向敞亮,从一隅走向广阔。有创意的课堂一直是我的追求。我觉得一个教师的幸福感直接源自课堂,只有不断创新,才会拥有深度的精神愉悦和职业幸福。

记 者:您的教学是聚焦言语实践,为学生创生了许多言语契机,每节课都能听到学生言语能力拔节生长的声音。对此,您是怎样考量的?

史记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禁锢了学生的灵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无法驾驭“语言”的骏马纵情驰骋。一些教师坐而论道,纸上谈兵,机械地进行语言符号的书面操练,满足或停留在低水平、低品位的言语实践层面,将原本活泼泼的儿童教成了视野窄化、思维僵化、语言贫乏的现代“仲永”。

记 者:当下,不少专家和老师也开始重视并研究言语实践,但很少有人从微观操作层面研究,指导学生高效的言语实践少之又少。针对这个情况,您有什么新的思考?

史记冬:针对上述问题,我提出了“智用语文”的教育主张。“智用语文”致力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智慧地运用语言文字,涵养学生的人生智慧,发展学生自主建构、自主实践言语的能力,通过创造性地使用和运用语言,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表达”,从而达到认识自我与世界、成全自身或影响他人、实现生命价值的目的。通过研究,我确立了“智用语文”的善、智、美三大原则。

发乎善。“智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向善性。智用语文的出发点同样是善的、基于人性的、真诚的、不具有害他性的,让学生向着美好圆满的方向发展而努力的。这一原则明确了“智用语文”的方向。

行以智。要培养学生智慧地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言语实践是一条必由之路。这里的“行”就是指实践。“行以智”包括学生的“智学”和“智用”以及与之呼应的教师的“智教”和“智评”。这一原则明确了“智用语文”的方法和途径。

臻于美。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储备,也为创新语言、创新思维和创造美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作为培养学生高级实践活动能力的“智用语文”,更应给师生带来审美的愉悦感。这一原则阐明了“智用语文”的审美追求。

记 者:“智用语文”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有哪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史记冬:经过艰苦的摸索,我总结出了“学以智用”“学用相长”“智用检学”的学用模式。“学以智用”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即学生能够智慧地使用和运用言语。“学用相长”指明了言语生长和发展的途径。人的语言与内在精神活动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本源与语言这一本质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在“智用语文”中体现为语言与人相互转化的两种过程。一是智学,这是文本语言向儿童有机转化的过程;二是智用,这是儿童向语言创造性转化的过程。智学是智用的前提和基础,智用是智学的延伸与归宿。离开智慧的运用必将滑向平庸的洼地,离开运用的智慧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學用相长,彼此互促,才能让语言在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历程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智用检学”则明确了“智用语文”的评价方法,即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能否智慧地使用和运用言语智慧,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记 者:2017年12月,您在江苏省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上执教了《天地之间有哲理》一课,孩子们的言语作品令人震撼,一讲完,场下便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节课是如何彰显“智用语文”的教学思想的?

史记冬:“智用语文”重在引领学生发现、学习和运用文本中的言语智慧。这次教学,我精心选取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六年级上学期第七册中的四篇诗文,找到它们共通的言语智慧:通过多角度思考,借助比较描写,从寻常的事物中提炼出不同寻常的人生哲理。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学以智用”:引领学生学会通过多角度思考、对比描写,从寻常事物中悟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生哲理。这一目标的实现通过“学用相长”的途径达成。教学实践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三句话受用终生》和《题西林壁》,通过反复朗读、合作交流等方式感悟并归纳文本的言语智慧,这是“智学”。随后借助观察《雪梅图》,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图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是“智用”的初步尝试。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需要扶一程。于是我及时出示一组写雪梅的古诗,指导学生横向比较,懂得三位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人生哲理的。其中第三首诗是我写的,学生感觉很新奇,同时也领悟到:原来通过寻常的事物悟出人生哲理这一看似高不可攀的实践活动,古人可以做到,今人也可以做到;作家可以做到,普通人也能够做到。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语用意识一下子被激活了。这个过程“学用合一”“智用相长”,学生在用的同时,生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文本的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语用的意识与能力。“智学”“智用”交互作用,相得益彰。最后出示三幅意蕴丰富的画面,学生任选一幅,从多个角度,通过比较写出人生的哲理。这是“智用检学”,即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是否具备“智用”的能力,通过机智的点拨提升学生的言语品质和哲思境界。这样的教学,环环相扣,前后贯通,才有了学生丰富而具有智慧的言语表达。

记 者:除了《天地之间有哲理》,您的其他课例都有一个共性特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请您谈谈在教学中您是如何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

史记冬: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同样的语言素材,会呈现出不同的言语气象。内在思维的或深邃或浅白、或开阔或幽闭,决定了言语境界的高下优劣。“智用语文”倡导高品位的言语实践,相机进行思维方法的渗透和训练自然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要找寻文本中的思维生长点,其次是要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引导学生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常规迈向创新。教学《孔子游春》时,我与学生有一段对话。我通过追问与思辨,引导学生自由表达。由“水是不是真君子”这一话题出发,学生不断发散思维,悟出“任何事物都有多面性”这样深刻的哲理,也体会到“借物喻理”这一写法的妙处。在多角度的探寻中,孔子善施教化的形象跃然纸上,辩证思维的种子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得以萌芽。

记 者:我关注到您的课堂都会给学生留下自由的弹性思维时空,通过高频互辩、思维碰撞,绽放出意料之外的精彩,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力与灵动的教学智慧是绝难做到的。请您谈谈如何才能做一个智慧的教师呢?

史记冬:通过师生的智慧交锋、心灵互动,彰显语言的内切性、探索性和表现力,不仅使师生双方感受到言语活动带来的高峰体验,而且更加抵近语言本身,抵近人性和世界的真相,从而更加抵近真理。

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養出智慧的学生,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课堂中的智者。要想成为智慧教师,必须打造集阅读、实践、反思、写作为一体的专业成长动力系统,我称之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四轮驱动模式”。

首先是要读书。没有海量的阅读,无法触摸到语言的密钥。“语文主题学习”提出“课内大量阅读,给学生自主阅读及思考的时间”的理念,我非常认同。不仅是学生,教师也可以围绕某个主题大量阅读,在此基础上横向比较,纵向联系,发现教育教学的规律。眼界开阔了,课堂的境界自然就提升了。其次要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去。实践是智慧的载体,也是智慧的摇篮。实践能验证所学,实践能提升技能,实践能生长智慧。第三,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要进行反思。苏格拉底说过:“没有经过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同样,没有经过反思的教育生活是不值得提倡的。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洞幽察微,找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理性的声音。最后是要经常动动笔,沙里淘金,捕捉灵感,留下精神的足迹。教师只有集阅读、实践、反思、写作于一体,“四轮驱动”,持之以恒,才能突破旧我,成为智慧的点灯人,才能光明自己,灿烂学生。

作者简介:北京华樾教育研究院《语文主题学习》杂志主编。

猜你喜欢

言语智慧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智慧派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