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废为宝,让实践操作为阅读教学助力

2018-07-09吴文娟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品味语言文字苹果

吴文娟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不难看出,学生思维的发展离不开扎实有效的实践操作,但操作必须要以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为己任。只有紧扣文本,发展语言,实践操作才能为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奠基。苏教版四下《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哲理性文章,讲述了用不同方法切苹果,所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从而告诫人们做事不能循规蹈矩。《教师用书》建议要少讲精讲,要借助实践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思考,练说体验。不少教师大张旗鼓地运用实践操作之法,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实践操作应该用,但必须要慎用,巧用,才能真正發挥其应有的教学效益。

一、丧失本体,在慎用中谨防虚假繁荣

所谓慎用,是在肯定“用”的价值前提下,对实践操作之法有警惕之心,切不可肆无忌惮、随心所欲地加以运用,否则将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恶果。

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先示范操作,演示了一般人怎么切苹果,并引导学生观察。随后,教师相机追问: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么切苹果的?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拦腰切”的信息,并自主演示“拦腰切”的方法。实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从中想到了什么?借以顺势感知课文中表达的主题——创造力。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实践探索,可以运用什么方法得出一元硬币的厚度。

纵观整个过程,实践操作共运用了三次,包括教师示范演示、学生自主演示和探究硬币厚度。虽然,课堂动感十足,氛围浓郁,但课程本质的“语文味”却已经烟消云散了。这样虽然激活了学生的热情,但淡化了文本的语言文字;理解了文本“创造力”的主题,却违背了学生接触、品味语言的要求。如果阅读教学仅仅是在这些浅表、外在的形式化层面摸爬滚打,而置语文课程本质性的言语于不顾,语文教学使命也将难以完成。

二、植入文本,在善用中品味语言文字

于永正老师说:“动手只是手段,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操作中走进课文,走进语文,走进语言文字。”由此可见,实践操作要想达成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就必须深入考量实践操作何时运用,如何运用,才能对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起到最大的效用。鉴于此,上述的教学板块不妨作如下调整。

首先,教师示范实践的环节直接剔除。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生活经验,无须多此一举,留下更为充足的时间细读文本,品味文字。其次,学生自主实践板块,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细读课文相关语段,将“拦腰切”的过程和结果埋进学生意识。学生实践操作中,让学生感知这一切法的不同之处,唤醒内在的新鲜感和疏远感,随后让学生以“另眼相看”的视角观察苹果核的样子,形成自己的感受。再次品味课文,重新获取惊讶与赞叹之情,与文本中的人物形成感情的共鸣。实验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顺藤摸瓜,借助自己的生活积累,写一写自己的操作感受,并依循自己的体验成果再次回归文本,深入细读文本。紧扣课文中“总是”“从未”“更没有想到”深入对比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结果的真正原因,从而走进文本的内核之中。

通过这样的改进,学生的实践操作与文本的内容高度融合,达到了日臻完美的境界,学生的实践操作最终服务于教材的课文,取得丰硕成果。

三、综合开发,在巧用中历练整体素养

上述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探究一元硬币的厚度,旨在让学生理解“创造力”的基础上,实践运用。不能说这样的设计毫无效益,但如果仅仅是理解文本,体悟主题,自然就单薄了。因此,教师就需要借力打力,据一点拓展开去,将单一的实践升格为综合性的语文活动。

首先,教师设计完备的实践方案,扎实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从具体操作到撰写报告,力求实践操作的系统性,彰显解决问题的实效性、扩展生活问题的发散性,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树立勇于尝试、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思维意识。其次,搭建汇报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积极分享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并在悦纳接受的过程中学会批判式接受。最后,可以将本次系统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与习作有机整合。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围绕着实践活动撰写练笔,将自己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融入到练笔过程中;另一方面,要延伸出去,将其与本册教材中的“习作3”有机整合,从实践中开掘自己发现的成果,为更好地写作提供鲜活的素材。

这样的改进使学生的实践迈上了更高的台阶,学生在自主性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历练思维,发展能力,并在获取素材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表达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品味语言文字苹果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品味桂峰
拿苹果
品味四季
会说话的苹果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