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语言形式,找准语言“训练点”
2018-07-09冯丽莉
冯丽莉
叶老曾经说过:“阅读要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笼统看一两遍,是不能够真正的理解的。”这里强调的“练习”,就是带领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学会阅读的着眼点就是要关注“语言的形式”,比如“词句的样式”“文章的结构”“描写的方法”等。语言训练点,依体而落,不求多,贵在精,要遵循一个“认识——实践——迁移”的过程,设计拾级而上的阶梯式活动。学生在语言中来回攀爬,才能让习得的言语智慧真正落地生根。
一、抓“准确、巧妙”的语言
文学性文本中,作者描摹人物、事物、景物时,用词上常常独具匠心,使词句的样式耳目一新,文本语言表现出准确、巧妙的特点,如《匆匆》中“叠词”的使用。卢老师牢牢抓住了这样的语言。儿童诗《四个太阳》中,画不同颜色的太阳,怎样送给三个季节,文本中用上了不同的动词——挂、送、照。教者紧扣“挂”,先让孩子们表演读,然后想想说说,这样一“挂”,“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发生了什么变化呀?一个孩子回答得挺精彩:“就像是一盏绿灯,只要一挂,到处都是清凉!”教者接着追问:“金色的太阳,(送)给秋天,红红的太阳,(照)给冬天;那么彩色的太阳,你准备怎么给春天呢?”孩子们的想象力被激发,答案丰富多彩——像个球儿似的投、抛;像幅美画儿似的贴……
二、抓“生动、形象”的语言
文学性文本中,作者为了使自己笔下的人、事、景、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常常采用多種修辞方式丰富表现手法,使文本语言表现出生动、形象的特点。如《庐山的云雾》第二、三自然段,就是要让学生在区分比喻与描述的不同中,感受比喻的贴切和描述的生动。季老师紧扣课后练习题展开教学,即“庐山云雾有什么特点?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以感悟“千姿百态”为例,教者先带领孩子梳理“云雾几种本来的样子和看起来的样子”,意图在梳理语言中认识“比喻”这种修辞方式的语言呈现形式。然后让孩子们再比较一下:本来的样子和看起来的样子,哪个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理由。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贴切的比喻会让文章在精练中更具生动性”。
三、抓“凝练、留白”的语言
实用性文本的语言,一般较为严谨凝练。在文学性文本的诗歌、小古文中,语言也具有凝练的特点,即“言有尽而意无穷”。想象说话,这对学生的补白要求上升了一个档次。紧扣主题生发想象,不仅要求表达相对完整,同时也必须想象合理,呼应主题。如《杨氏之子》中孔君平听到杨氏子机智聪慧的委婉应答时,会有怎样惊喜的言行反应?课堂上,薛老师就抓住了这一言语表达的语言训练点,引导想象。学生们已经融入其境,表达自然多彩。有的说:“夫子听罢,抚掌而大笑。”有的说:“孔闻而笑曰:‘妙哉,妙哉,不愧是杨氏之子!”将想象内容与古文语言完美衔接。
四、抓“反复、相似”的语言
文学性文本中的童话,常用反复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或者幽默风趣,或者充满诗意。如《猴子种果树》中大量运用言语反复的手法,如乌鸦、喜鹊、杜鹃对猴子说话用的句式和基本内容。特别是儿童诗,语言凝练,富于想象,在结构上也经常运用反复的手法。《四个太阳》便是这样的文本。每一小节先说画的是什么颜色的太阳,再说出理由,语言相似,三段结构反复。这一点,卢老师也已经洞察到了,于是他围绕课后练习题1作为学生的语言训练点,让孩子们先选择一个季节的太阳画一画,再介绍一下自己所画的太阳。他以此环节作为课堂导入,学生很快进入了情境,课堂便有意思了。
五、抓“得体、适合”的语言
文章中的人物语言,不但符合当时的场景、环境及人物身份,而且有助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称这样的语言为得体、适合的语言。教师要帮助孩子剖析环境场合,反复咀嚼不同场合下有针对性的语言,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人物形象,同时提升学生口语交际时得体应对的言语智慧。例如,《九色鹿》中面对调达的背信弃义和国王军队的围捕,九色鹿义正词严地说:“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道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教学时,先理清如下问题。九色鹿这段话表达了几层意思?(两层:首先陈述事实,让国王明辨;紧接着假设要害,让国王选择。)如果去掉反问句,效果如何?(游说别人,就要在别人的要害处拿捏。)九色鹿是一头怎样的鹿?它的言辞教会了你什么?(如何不卑不亢,抓住要害游说。)
语文是一门表情达意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语文实践中让学生学语言,用语言。学生对语言的习得与运用离不开科学的训练,教者一定不要忘了带领孩子在文本中触摸语言的形式,找准语言训练点,在“吸纳”与“倾吐”中,真正提高学生们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环北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