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洛市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8-07-09刘欢许云鹏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茶产业对策与建议

刘欢 许云鹏

摘 要:该文从商洛茶产业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产业布局、加大科研力度、加快良种无性系繁育体系建设、培育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实施人才培育工程等7项措施,为商洛茶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茶产业;现状与成效;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0-0045-02

商洛是中国西部最北端的产茶区,种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间,镇安县象园村刘氏引种制成象园茶,20世纪60年代,商南县茶叶专家张淑珍进行“南茶北移”成功种植,而后在山阳县、丹凤县相继蓬勃发展。近年来,商洛市委、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打造“秦岭泉茗”品牌,全方位树立“优质、绿色、环保、健康”的商洛茶形象,有效促进了茶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区域人民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为了探索商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笔者深入调研,通过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成效、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为做大做强商洛茶产业提供参考。

1 商洛市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茶园面积不断扩大 商洛茶叶产区涉及商南、山阳、镇安、丹凤4个县23乡(镇),茶叶种植面积由2013年的21333.3hm2增长到2017年的33133.3hm2,增加11800hm2、增幅55.3%;可采茶面积由16000hm2增长到23333.3hm2,增加7333.3hm2、增幅45.8%(表1)。建成5个66.67hm2生态茶园和11个33.33hm2以上的市级茶叶生态标准园。

1.2 产量产值大幅提升 产量由2013年的2500t增长到2017年的6036t,增加3536t、增幅141%;产值由2013年4.4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0亿元,增收5.6亿元、增幅达127%(表1)。

1.3 产业化程度不断加深 截至2017年底,全市茶叶企业达到15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96个,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茶叶深加工企业98家,从事茶产业人员30余万人,茶产业增加值达4.5亿元。

1.4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茶产品由老式炒青发展到现在的绿茶、白茶、红茶、普洱茶、黑茶、乌龙多种品系,2017年红茶产量达到510t,较去年同期增长10倍,黑茶、乌龙茶产量突破100t,其中生产的伏茶在市场上颇受好评,白茶产量达到81t。

1.5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自2013年以来,市政府加大茶叶品牌建设力度,全市有4个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有30多家茶企荣获国内外各类奖项110多个,其中28个产品获得金奖,36个产品获得银奖;在历届“中茶杯”、“国饮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先后有10余家茶企有6个产品获特等奖、25个产品获一等奖;商南县先后获得“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1.6 市场开拓有序推进 2013年至今,组织30余家企业相继参加国内外各类展示展销活动60多场次,提高了商洛茶的知名度。多家企业获陕茶走出去开拓市场优秀企业表彰,镇安县盛华茶叶有限公司“象园雾芽”被国家指定为专用“丝路国礼茶”,山阳金桥茶叶公司作为陕西省唯一茶企代表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推介商洛茶,传播茶文化,并成功与美国经销商签订出口意向合同。

2 商洛市茶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茶叶单产低 全市30%左右老茶园,因为建园基础差、建设标准低和后天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产出水平低,2017年投产面积23666.7hm2,平均单产255kg/hm2,与全国819kg/hm2和陕西837kg/hm2的单产水平相差甚远。

2.2 无性系良种覆盖率低 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仅有3600hm2,占茶园总面积11%,(全国58%、陕西30%),比全国无性系良种覆盖率平均水平低4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9个百分点,与汉中36%的覆盖率相较甚远。

2.3 组织化程度低 商洛茶叶生产多为农户分散种植和小茶厂加工,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抗风险能力较弱。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尚未形成。

2.4 产品结构单一 商洛茶产品主要以绿茶、炒青等初级加工的春茶产品为主,2017年绿茶产量占总产量88%,尽管红茶、黑茶、乌龙茶等夏秋茶产量大幅提升,但比重仍较低,仅占总产量的12%。全市没有精深加工企业,造成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

2.5 创品牌意识不强 商洛茶叶品牌有近100个,其中4个产茶县分别以“商南泉茗”、“象园茶”、“天竺翠峰”、“丹凤泉茗”为区域品牌,各自为政,造成市级品牌“秦岭泉茗”整合缓慢,导致单个品牌价值不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远不及“汉中仙毫”、“安康富硒”。

2.6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商洛产茶县中,只有商南县有专门的茶葉管理机构,其余均由特产中心管理,茶产业人才队伍上存在总量偏少、文凭偏低、年龄偏大现象,企业技术人员因待遇、环境等因素流动性大,核心加工技术人才严重缺乏,高层次人才短缺等问题,制约着生态茶产业发展。

3 促进商洛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优化产业布局 优化全市茶叶生产区域布局,保持茶园面积基本稳定,推进适区适种,巩固提升优势区,发展特优区。加大低老荒茶园改造力度,强化投产茶园管理,推广生态有机茶园管理新技术,规范栽培技术,提高茶园机械水平,提升茶园生态环境,促进“茶产业+”发展,实现与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

3.2 加大科研力度 依托商南茶叶技术推广站、商南县茶叶研究所等,加强与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研究所的战略合作,加大对茶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改良和创新等基础性研究,培育适合商洛气候环境的高产、优质和高效的茶树新品种,开展茶树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3.3 加快无性系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支持茶园采用无性系茶树良种,进行良种采穗圃和繁育基地建设,推广优良品种无性系种苗、机械化修剪、采集、清洁化加工等关键技术,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茶叶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增强精细加工技术工艺能力,加快提高茶叶的品质和效益。

3.4 培育市场主体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省市龙头企业起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扩张升级,通过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并购或重组,参与陕西茶叶集团建设或适时组建商洛茶叶集团,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更新生产设备、引进生产技术。

3.5 优化产业结构 抓好中低档茶和夏秋茶的合理开发,重点发展名优、突出中档、兼顾低档,做到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做优绿茶、做靓红茶,提升白茶、黑茶、伏茶的综合开发利用。延伸产业链条,加大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文旅商品等精深加工及茶叶衍生品开发力度,提高茶叶资源利用。

3.6 强化品牌培育 加大茶叶绿色和有机认证,不断扩大茶质量安全追溯范围和数量,强化地标的使用。促进茶叶品牌整合,逐步将多小弱的品牌整合到一县一品、全市一品上来,开展茶叶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市场专项检查,规范茶叶市场。鼓励企业参加著名商标、“中茶杯”、“国饮杯”等品牌评选,组织举办国家、省各类展示展销活动,鼓励企业在省外大中城市开设品牌专营店,同时推进茶产业与茶文化相融合,开展茶文化挖掘、创作和推介,弘扬茶乡文化,全方位塑造品牌形象。

3.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把茶叶科技人才引进纳入市、县人才引进计划,保证每个茶叶基地至少有2~3名专业人才,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对茶农和企业人员开展培训,建立茶叶培训学校,培养种茶、制茶、茶叶品评、茶艺服务等方面技能人才,实现本土人才输出。完善市、县、乡3级茶叶技术服务体系,在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区的县、乡镇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商洛市农业局.商洛市2013-2017年茶产业工作总结[R].2017.

[2]商洛市农业局.商洛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R].2013.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茶产业对策与建议
浅析恩施州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战略
关于提升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效率的思考
浅析以恩施旅游业助推茶产业的发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