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提升阅读理解力的思维方式
2018-07-07刘朦伟刘四新
刘朦伟 刘四新
【摘要】本文拟将理解力作为阅读质量的指标和手段,通过复述与领悟、形象与抽象、类比与推理、变通与反思、逻辑与语义等思维方式,以提高读者的阅读水平、阅读质量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理解力;阅读质量
阅读是认读文章的意义、体验文章的感受、认同文章的价值、吸收文章的文化,并进一步获取知识、掌握信息、理解文章、表达意义的认识活动。也可以说,阅读就是处理学习与思想、文章与理解的关系,所以“理解力”是阅读中对文章的认知、转变和接受的能力,是衡量阅读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拟将理解力作为阅读质量的指标和手段,通过复述与领悟、形象与抽象、类比与推理、变通与反思、逻辑与语义等思维方式,以提高读者的阅读水平、阅读质量和思维能力。
一、从复述到领悟,阅读理解的思维起点
复述是理解阅读文章的最基本过程,由此获得对文章意义的掌握。复述就是运用思维能力,将阅读文章经过概念、判断、推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一般阅读首先通过复述表达读者的理解状态和水平,如读杜鲁门·卡波特《一个圣诞节的回忆》,开头就有:
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拷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仍是个孩子。
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
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就是把握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复述就是在读懂文章的思想以后,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去表达。所以,复述要重视读文章的原意,用自己的理解力理解原话,运用关键词语解释、复述,形成语言逻辑,它具有一定的完整性。文章中回忆圣诞节,首先将出现的与作者相关的人、时间、物件、朋友以及记忆中的情景描述出来,读者需要理解其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即主人公是作者“很远的表亲”;再通过复述经历过的事件和人物,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去“回忆”:作者现在的年龄“20多年前的7岁”,那个时候的情感是作者回忆的种子,回忆的目的,是感恩一种挥之不去的爱;再根据作者的目的,弄清回忆的核心事件:20多年的圣诞节。由此作者“回忆”的目标具体明确起来:给予了他无限爱的圣诞情结。读者通过阅读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情感含义、写作意图等。
二、从形象到抽象,阅读理解的思维过程
有理解的感知是阅读的重要过程,但是如何感知文章、如何将感知到的文章转换为思维还需要一种心理机制:感知文章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目的,其质量要求不同、理解力的水平不同,但阅读的目标控制着感知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对文章的结构布局、各个部分的关联、体裁形式、表达手段、用语特点、词句的推敲等精细判断,这是用理解力来处理的阅读过程。古语说:“一目十行”的速读,在于快速地掌握阅读文章的大意,了解、浏览文章的主要观点,但是仍然需要整体理解力影响个体的阅读效果。例如,叶秀山《从脸谱说起》一文: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显然要表明一种思想态度:“谱”是什么?对于一般的文章,有些文章阅读是要靠直觉把握的,即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到总体的印象,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或观点,可以激发出类似直观的感受,以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所以,有的阅读可以用直觉促进阅读效果。但这篇文章谈论传统艺术的态度,就不能完全靠直觉来理解。古语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以谱“立意”,是文章的灵魂,读懂了文章的立意,就抓住了作者写作的精神实质、价值标准。所以,阅读这样的文章,需要通过不断地思考关键的词句所表现的立意,同时借助形象思维理解文章前后逻辑联系,简化大脑整理和贮存信息的过程,提升为抽象思维,才能把握文章本质。所以,《从脸谱说起》一文围绕“脸谱”展开,语言描述中直观特征明显,将词与直观形象的结合,用感知、记忆促进思维成长,在理解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文章的最后一句“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点明了“脸谱”的艺术灵魂是在传承中灵感突现,进而进行艺术创新的,这是从文章的逻辑演绎出来的。
三、从类比到推理,阅读理解的思維心智活动
理解的标志之一是对所阅读的文章推论出文章潜在的意义,即通过对语言文章加以改组,改变其表达方式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能力是从思维的比较开始的。有目的的阅读,使读者在阅读时容易抓住重点,发现文章中的问题,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要思想。
大概想了一下,人类的阅读活动,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目的。一是为了愉悦,如少年读连环画,成年人读言情、武侠,原本并没有想从这阅读中获取什么知识,但知识自然地也被获取着,情感自然地也被教育着,这就是寓教于乐吧。二是功利性很强的学以为用如读技术方面的书籍。文艺批评家和作家读文学方面的书籍,基本上也是出于一种实用的目的,批评家是为了评论别人的文章,作家是为了写自己的文章。(引自莫言《杂谈读书》)
思维的心智活动与感知最大的不同是有明确目的,有目标的阅读就对文章有了指向,有利于从文中了解和掌握文章的深层内容。因为理解常常以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过程来体现,阅读需要对问题给予正确的回答,由此可以表现出理解的不同程度或不同水平。要准确理解文章的本意,在閱读过程中,读者要将词与词之间的感知转换为自己能理解的信息。理解阅读文章时,过去知识经验对理解有重要的影响,要运用已有的知识思考后去解答文章中的问题,这就是分析、推理不断进行的过程。
四、从变通到反思,阅读理解的思维创新
阅读文章中的修辞、隐喻、概念、判断、推理都是靠思维活动完成的,而文化、知识是依靠阅读时的灵活、变通获得的。因为作者的意图往往是难以表明的思想、无法说清的意识,如果对某事物理解不确切,难以用自己的话表述,或仅能背诵原文,这说明对文句或事物并未有真正的理解。
1.文化信息
阅读报纸等新闻消息属于捕捉文化信息这种阅读方法。大多数阅读就是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而学会读一本书或者一个单元的目录、图解和插图,提前了解内容,需要联系前后的关系,获取更有效的文化信息。有的阅读文章表达的是传统的文化精神,还需要借助文化来解释。如:
我本不愿考大学的。之所以考了北大,是我妈逼的。我妈不是一个望子成龙的人,她只希望她的儿子活得明白、自信、充实,而要如此,她认定了非得送我去读大学不可。“五世业儒书有种,一生任运仕无媒。”我妈受陆放翁之毒颇深,她说我们家是“书香门第”,能不能当官,那是命,甚至于能不能找一份好工作,她都无所谓,可绝了“书种”,她会愧对先人,死不瞑目。(引自陈建功《我妈逼我考大学》)
这种文章需要读者查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直到弄懂字里行间的全部信息为止。对于介绍时代久远文化的文章,特别要弄懂文章背景,就是文章的文化要点。因此,读者应该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历史素养,要从历史为文化出发,着眼于文化的内涵挖掘。
2.人文美感
人文美感是情感体验的源头,渗透情感的阅读有利于激发阅读的兴趣、情感,特别是阅读诗词更要注意人文情怀,即使是一个音节,也要能听得出文章之间美感。如:
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引自董滇宁《江南雨巷》)
在阅读散文要注意它的格调,体味词句前后的声音、韵律的变化,还要从隐喻或词与词之间中感知作者情感的信息,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因此,阅读这些文章就是体验词与词之间的美感,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
3.生活趣味
当代一些作家,将人生感悟、自然体味都融合在生活趣味之中。如果说传统阅读是一种单纯运用视觉的阅读方式在“看书”,而不是在真正“读书”,而现代阅读则更多的是在“思考书”“回味书”。因为这些文章,包含丰富的人生道理,在阅读时需要反复斟酌。如:
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作为随处可见的人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引自毕淑敏《我很重要》)
阅读本文时,其中既有哲学意味,也有生活情趣,读这些文章需要对书中的一字一句细加思索、反思,归纳作者的真正的用意,从而理解其深奥的道理。这需要找准要求,抓住关键,整合全文,根据理解的对象把握其因果关系或其结构和功能。
五、从逻辑到语义,阅读理解的思维的智慧重心
理解意味着能够转变思维从而更清楚地掌握文章的内涵。阅读的智慧是按照字、词阅读,将被阅读的文字转化为头脑中的信息,是将文章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的过程,是阅读的高境界。读者常常将理解分为不同的形式,如对语言的理解、对情景的理解、对文章文化背景的理解、对于文章隐喻的理解等。看来理解是要把握文章的逻辑联系,形成完整的思想链条,需要从作者的意图到字里行间的叙述都需要思维去揭示,这就是阅读智慧。
总之,读懂的标志就是理解,理解力是阅读至关重要的尺度。阅读者通过多维的思考,可以增强对文章的透彻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在当今的阅读时代,人们往往忙碌于快速浏览各种信息资料,任务繁重掩盖了对于自己理解一个真实世界和作者真实思想的需要。尽管这样,还是应该抽出时间读一读自己有兴趣的读物,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有必要安排阅读时间,在深入思考的背景下,读懂文章的真实意图,提高阅读质量。是否可以这样说:学会真正的阅读,才能有更好的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