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德育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性探索
2018-07-07姜莉霞
姜莉霞
内容摘要:提高高职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对其全面素质提升意义重大。笔者认识到理性引导高职生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价值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
关键词:高职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 实践性探索
2017年02月,中央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作为一名高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为了在高职德育中落实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笔者深入学习人民网理论频道刊登的对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刘余莉的访谈节目实录,在高职班级德育实践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笔者的学习体会和教育实践之感悟如下:
一.引导高职生理性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道德。这个“道”是恒常不变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中国古人常用“天道”来体现这种恒常不变的、本来如此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比如《论语》记载,孔老夫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这个天说什么话了吗?天并没有像我这样用语言的方式和大家交流,但是,我们可以从四季的变化中,从万物的生长中观察到一种规律的存在。“德”是什么?中国人说“德者,得也”。“德”与“得”是相通的。“道德”,就是道的获得,即得道。我们经常说的“得道之人”,其实就是“有德”之人。“有德”的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就是说这种人既获得了众人的支持与帮助,又获得自我心灵的安宁。中国人常讲,我们要做君子。君子就是求道之人,他在学道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像圣人成为“得道之人”,但是他能体会到一种坦荡的状态了。
在班级德育中引导高职生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高职生安身立命,让他们走坦荡的人生路,过幸福美好的人生。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国家治理上,运用好传统文化,社会就和谐、天下就太平。中华传统文化对统治者提出很多严格要求,告诉他们怎样爱民如子。《说文解字》把“教”字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这个“上”,在家就是家长,在学校就是老师,在国家就是领导者。我们看到,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深入人心,一个重要原因是习总书记身体力行,推动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他自己能够率先力行传统美德。
对高职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让其多识汉字并深入经典。中国人讲“文以载道”,这个“道”就记载在經典之中。目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难题,就是我们很多人已经不能很好地认识中国字了。
二.例谈高职班级德育中落实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要求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到7项重点任务。笔者学习了访谈实录后的认识及实践如下: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个系统工程,各个部门都需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如落实“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这个重点任务。传统文化遇上承传难题,就是因为没有人再愿意学习了。因为考试不考这些了,评职称、高考,都把英语很重视。因此大家都去花很大的气力和很多时间学习英语,而对祖国的文言文反而忽视了。“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让高职生入校后在班集体中就开始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再如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的任务。这一要求抓住了“以文化人”的文化本质。这个“文”就是文字、文章、艺术、礼乐、曲调、建筑等等。现在人们供财神,多供范蠡。范蠡曾随越王勾践打败吴国,收复了失地。但后来他发现越王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于是悄悄逃离越国,来到了齐国。范蠡到齐国后就隐姓埋名开始做生意,因为其很擅长做生意,赚了很多钱。接着,他把这些钱都散了出去,帮助穷亲戚、过去的邻居和一切需要救济的人。之后又从小本生意开始,坚持之后又发了一笔财。历史记载,他“三散财、三聚财”。人们觉得他很会赚钱,把他供为财神。这个“财神像”提醒我们赚钱讲智慧。古人讲舍得舍得,要舍才能够得。“千金散尽还复来”,拿着你的钱去帮助别人,这样你才能够再赚更多的钱。“财神像”这个雕塑起到的是教育的作用,但是我们现在对很多的教育意义不懂了,把它当成神明去顶礼膜拜。我们应该思考,世间正人君子都不接受他人贿赂,神明更就不会接受人贿赂。如果人们供养神明,给他水果食品,他就保佑,不给水果食品就不保佑,这就把神明看得连世间正人君子都不如,这就是亵渎,不会得到神明的保佑。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抓住它的精神,抓住它的本质。以文化人,变化人的气质,意思是人听了一首歌,看了一篇文章,读了一句诗,看了这个喜剧和电影,最后把人的孝心提起来了,把感恩之心提起来了,让人变得更加宽容了,这个就叫变人的气质。所以,高职班集体依凭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高职生的文艺创作,让他们的作文、周记、画作、歌唱等都能够起到宣讲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民网编辑.刘余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N].人民网-理论频道,2017-02-20.
(作者介绍:姜丽霞,平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