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朗读教学的价值取向体系
2018-07-07康旭彤
康旭彤
内容摘要:朗读教学既要着眼于朗读知识、朗读方法、朗读技巧等手段性目标,更要着力于朗读兴趣、朗读意愿、朗读情感、朗读人格等本体性目的,并始终不忘通过手段性目标的达成进而实现本体性目的这一终极旨归。
关键词:朗读教学 价值体系
一.激活朗读意愿
在朗凑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做的首要功夫不是针对学生读出什么语气、什么节奏、什么感情的指导点拨,而是激活学生为什么想读、为什么要读、为什么去读的朗读意愿,即唤醒学生由“要我朗读”转向“我要朗读”。朗读意愿的萌生,一方面来自文本内容的感召:或由于情感真挚,动人心魄;或由于人物生动,品格高远;另一方面则来自朗读意图的驱使:学了《去年的树》,我要分享那种明亮的忧伤、平淡的深情;学了《游子吟》,我要抒发自己无法报答春晖一般母爱的愧疚之隋;学了《桃花心木》,我要传递如何直面不确定生活、如何应对各种生活考验的人生智慧;当然,文本内容的感召与朗读意图的驱使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但最终还是要落在朗读意愿的萌发、巩固和持续不断的升华上。
二.浓厚朗读兴趣
如果说,朗读意愿是即时的、瞬间的、当下的,那么,朗读兴趣则是长效的、持续的、恒在的。朗读意愿的不断激活、长期觉醒,就有可能培植起浓厚的朗读兴趣。学生一旦形成朗读兴趣,那么,“我要朗读”就能上升到“我爱朗读”的境界。要浓厚学生的朗读兴趣,关键是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落实:一是朗读氛围的营造。调查表明,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朗读频率和班级群体的朗读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体的朗读兴趣,教师愈是爱朗读、常朗读,班级愈是鼓励朗读、支持朗读,学生就愈有可能爱上朗读。二是朗读效果的反馈。学生一旦清楚每次朗读的评价尺度(即“朗读量规”),那么由接受挑战、渴望成功、被人赏识等所萌生的朗读兴趣就可能变得强烈而持续。三是朗读习惯的养成。如每天定时朗读、定期举行朗读比赛等,都有利于朗读兴趣的巩固和深化。
三.强化朗读体验
朗读体验指在朗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感受、情绪感知、审美感情和人生感悟等。在实际情境中,存在三个层次的朗读体验:一是对朗读的语言体验,如语音的轻重清浊、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流的滞畅断续、语速的疾缓疏密、语韵的虚实刚柔等,这属于朗读体验的物理层次,我们称之为朗读的语言感。二是对朗读的形象体验,《文镜秘府》中说:“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这里的“凝心,目击其物”对于朗读体验非常重要。朗读如果只是目击其字,却不能将文字还原成画面、場景、情境、细节等,就失去了生命的气息和活力,这属于朗读体验的心理层次,我们称之为朗读的形象感。三是对朗读的意蕴体验,在形象体验的基础上,思索其人生意义、感悟其文化底蕴、觉察其生命智慧,从而将经典的文字作品读得声情并茂、心驰神往,这属于朗读体验的哲理层次,我们称之为朗读的意蕴感。
四.习得朗读技巧
之所以没有将“朗读技巧”置顶,是因为站在“朗读者”——人的高度,我们必须谨慎定位朗读技巧的功能和作用。一方面,没有“朗读者”的意愿和体验,朗读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没有“朗读者”的觉醒和确证,朗读技巧就失去了运思的方向、操练的靶心。发音、调息、重音、停顿、节奏、基调等朗读技巧固然需要扎实练习,毕竟这些是朗读的基本功、童子功,一如纪昌学射要练好眼力、梅兰芳学艺要练好眼神。但同时我们一定不能忘却,上述朗读技巧背后还有一个为什么这么运用技巧的价值抉择,即“这样读”和“为什么这样读”需要整体把握、统筹考量。因此,成功的朗读不仅取决于技巧的娴熟,更取决于情感的真挚、生命的良善、心灵的美好,可以这样说,真善美的精神体验和境界才是朗读的最高技巧。
五.确证朗读主体
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乃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审美的朗读主体——朗读者。朗读基于人,朗读通过人,朗读为了人。因此,朗读教学不是为了教朗读,而是通过朗读教人。朗读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这个转变的过程不是机械的声音呈现,而是对文字语言的再发现、再理解、再创造。朗读者从审美性朗读进入反思性朗读,又从反思性朗读跃向历史性的朗读,不断拓展和赋予朗读以新的意义。在这样一个没有极限、永无止境的意义澄明的过程中,朗读者发现了一个更新、更真、更善、更美、更神的自己,这就是朗读主体的再实现、再确证。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朗读指导中细节艺术的应用研究》(GS[2017]GHB0096)子课题。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