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境界之塑造
2018-07-07金旭阳
金旭阳
内容摘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境界”二字贯穿了整本书,其中透露的审美价值观与美学哲学理论值得我们去探讨,在阅读书目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分析书中“境界”塑造的理论、方式,以发掘其中更深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人间词话》 王国维 境界塑造 文学价值
一.内容概述
书中王国维以“境界”二字为核心,以中华古诗词为立足点,评议了包括冯延巳、秦观、陶潜、元好问、杜甫、李白、李煜等众多诗人、词人。评议内容主要为他们的诗作的创作方式、创作风格、创作技巧及影响等。
关于诗词创作前奏,王国维谈论了“阅世”、“眼界”,主张一些诗人去开拓增长自己的人生阅历,放宽自己的眼界,对社会人生进行感悟从而作出好诗词。但是率真性的诗人,则不要过多的接触世事,以保其诗的纯真性情。“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而在诗词的具体创作上,王国维在评述中向读者揭示了景与人、物之间应有的关系,主张景与人心结合,能够“言情体物”,从而使诗词能够有“句秀”、“骨秀”、“神秀”。他提倡诗词创作穷极工巧,同时又不加粉饰,以达到想要的诗作效果。在诗词风格上,他点评了不同诗人、词人:洒落、悲壮、优美、宏壮、凄婉、雅量高致、陈雄悲壮等,而不同的诗词风格也都终究回归到“境界”二字。但是王国维又认为“境界”的“造”与“写”有时很难区分,其原因在于“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
整本书以王国维的精辟的议论为主,分不同的章则呈现给读者,每一则又有注释,佐证补充其言论内容,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视野,使读者真切的领悟其中的道理,感受诗词创作的“神”与“韵”。
二.理论与方法
在书的开篇,王国维就抛出了“词以境界为最上”的观点,“境界说”也继而成为了书中讨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也是王国维将西方美学理论巧妙地插入到中国古诗词中的体现。
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中,有学者用“同物”和“超物”解释①,他用近代美学的“移情作用”来进行了阐释:“移情作用”的发生是由于我在凝神观照事物时,霎时间由于物我两忘而至物我同一,于是以在我的情趣移注于物,换句话说,移情作用就是“死物的生命化”或是“无情事物的有情化”。关于“移情作用”理论,王国维并没有进行细致入微的解释,只是在诗词创作中处理“景”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渗透了进去,因而也造成许多学者对此争辩不一的情况。
在“现实主义理论”方面,王国维也有提及,他将诗人分为“或则就是自然,或则追求自然,”前者的诗人他称为“素朴的诗人”,后者称为“哀挽的诗人”,近似于“古典现实主义”和“近代感伤的、浪漫主义”,简要概括的话是“写实”与“理想”两派,这体现了近代西方文学批评史理论在中华诗词上的运用。②
回归到诗词学理论方面,王国维的理论见解可能也更新颖独特,因为诗词学理论类书籍并不少,如况周颐的《蕙风词话》、严沧浪的《沧浪诗话》等等,唯有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直为众人所关注。这大概是他将诗词学相关理论与哲学美学方面的理论融合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也将诗词的审美韵味通过理论表达出来,获得新的见解。
在议论方面,王国维并没有进行长篇累赘的评述,而是以3-5行的文字评议诗人或词人作品中的某个亮点,或是对其创作风格进行简要评价,大多都概括在了几个深入精辟的词中,干脆历练而传神。这也像中国画的“留白”,并不完全说尽,只言重点,更多的内容留给了读者去品位。同样,王国维不是将自己的思想理论说全说满,强加给读者,而是以引导辨析性的语言,带领读者去思考。这正如他说到三种境界:首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读者阅读此书中自我翻览、研读的过程,既不受外界干扰,也不受书中理论束缚,《人间词话》与读者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其次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对书中的哲学美学理论有所感悟的时候,读者可能需要去查找与此相关的理论书籍,进行对比学习;最后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③读者全然领会书中理论,发掘出其暗藏的内涵时便会觉得很欣喜。
此外,他没有拘泥于诗人或词人的出生先后、影响大小或诗作风格进行分类式的议论,一切都是遵从自然之感所有的评议仿佛都是信手拈来所作,也正是如此,整本书也映衬了“自然之境界”。
三.扩展讨论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核心思想是“境界”,而“境界”的核心是真。《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强调要用作真实的语言,来表达情感,而不必雕饰。他所提得真可以概括为三种真:景物的真,情感的真和语言的真。要求创作者反映真实的自然和社会,是王国维对“真”要求的第一个层面。在创作中,往往要通过真实自然景色的描摹,来传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在《人间词话》中,他称纳兰容若能“以自然之舌言情”。通过真实的物体传达人们的感情,显得无真情也真。在真景的基础上,注入创作者自己的真情,才能架构起境界。王国维要求:“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而这里的“赤子之情”就是创作者的真性情,只有在真景物中注入自己的真性情,才能达到另一个真的更高境界。体现在创作者的作品中就是语言的真,通过语言,展现出一个真诚的文学世界。用以体现文学作品的特点,实现文学作品的功用:呼唤读者心中的真性情。在《人间词话》中,就成為通过艺术评论来传达对人生真义的思索——对“真”的不懈追求。
造境和写境是从创作方式上论境界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则是从读者的审美感受而论的。王国维又把“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分别归为“宏壮”和“优美”。他对壮美和优美的区分是从“关系”方面考虑的,结合审美主体的美感特征而产生的,认为一直由此而被忘却的“无我之境”是由优美,而意志由此而破裂的“有我之境”为壮美。
王国维强调创造“境界”必遗其关系,这关系既可看成物与物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物与我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物与我的关系。“无我之境”正是物我同构的无“关系”的境界,它的形成是主体的心理结构与外物的结构和谐地统一的结果,在这统一之中,物我的关系也融合了,即形成了“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物我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变化,即由动变静。在由动到静的过程中,美呈现给主题,主体就可以看到境界。“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以我观物”是把外物纳入“我”之中。外物的一切属性都不再是漠然与我的,从外物中抽象出来的东西可能和从“我”中抽象出来的东西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上统一。“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本无高下之分,只是它们给人感受不同,在其结果上又统一于“静”,使人超越了“我”,摆脱了意志。
《人间词话》一书,突破了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用新的思想与眼光去鉴赏词话,关于它的文学理论价值,我们无法用几句话将其概括而尽,王国维给我们带来的文艺学、美学、诗词学的思考也可应用于我们现实生活问题的处理上,学习并跳出西方文艺、美学理论,归纳整理出一套属于中方的美学理论,也离不开对于《人间词话》的考究。
参考文献
[1]杨晓娜,王国维.“境界说”探析.[M]美学史研究.2016.8
[2]周兴陆.《人间词话》的理论魅力.[M]古典文学知识.2014.1
[3]吕谋琴.作为方法论的《人间词话》——基于阅读史的分析.[A]历史研究.2013.9
[4]蒋霞,徐园媛.从审美走向人生——再论《人间词话》的境界理论[M]大众文艺.2012.6
注 释
①朱光潜.《诗论》,正中书局1962版,第56页
②陈鸿祥.《人间词 人间词话注评》,江苏古籍出版社,第17页
③《人间词话》中华书局2015年第6版 第17页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