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皮肤萎缩为表现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一例

2018-07-07尹光文张华蔡丙杰王小云王梦奇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暗红色皮肤科肉瘤

尹光文 张华 蔡丙杰 王小云 王梦奇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患者女,48岁,背部暗红色萎缩斑块18个月,加重6个月。18个月前,家人发现患者背部一暗红色斑块,中央凹陷萎缩,边缘微隆起,质稍硬,无压痛,无瘙痒,无发热,病情进展缓慢,未就医。6个月前因皮损逐渐变大,先后至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硬皮病、萎缩性皮肤病、结节病、特发性皮肤萎缩等,给予外用药喜辽妥等对症治疗,疗效不佳。为进一步诊断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患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可,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否认背部有外伤史,既往体健,否认有传染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体检: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背部可见一类圆形2 cm×1.5 cm暗红色斑块,中央凹陷萎缩,边缘稍隆起,质稍硬(图1)。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传染病4项(梅毒、艾滋病、乙肝和丙肝)未见明显异常。皮损组织病理: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真皮下部肿瘤细胞排列呈典型车辐状或席纹状,肿瘤向脂肪组织浸润,呈蜂窝状(图2)。免疫组化:CD34(+),CD68(-),S100(-),Ki67(< 5%+)。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明确诊断后行背部隆突性纤维肉瘤扩大切除术,游离皮片移植术、组织筋膜瓣成形术。

图1 患者背部暗红色萎缩斑,中央凹陷萎缩,边缘可见半环形微隆起 图2 皮损组织病理 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真皮下部肿瘤细胞排列呈车辐状或席纹状,侵犯皮下脂肪,分割脂肪细胞,形成特征性的蜂窝状改变(2A:HE×100;2B:HE×400;2C:HE×100)

讨论 DFSP临床上常见为隆起的皮肤结节或肿块,发病缓慢,生长初期无明显自觉症状,经过稳定生长期后,可进入快速生长期,可伴疼痛、溃疡、出血等症状。以皮肤萎缩为表现的DFSP较为少见[1],被称为非隆突性DFSP,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典型DFSP的一种早期表现。本病一般单发,皮损各个区域萎缩程度不一,部分区域可高出皮肤,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发于躯干部,亦可见于四肢近端及头颈部。组织病理显示,以皮肤萎缩为表现的DFSP表皮常表现为萎缩或者正常,轻度增生较少见,病变区域与周围正常真皮相比厚度常减少50%以上。真皮浅层可见排列相对稀疏的肿瘤细胞,梭形细胞平行于表皮细胞呈波浪样排列。肿瘤细胞在真皮层呈车辐状、席纹状排列,可侵犯皮下脂肪,分割脂肪细胞。DFSP免疫组化特点:CD34及波形蛋白染色阳性、すA染色阴性均有助于DFSP的诊断,CD34诊断DFSP的敏感性可达84%~100%,可作为本病的特异性抗原,区别于其他纤维组织细胞肿瘤。

[1]陈浩,薛燕宁,王焱,等.萎缩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二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7):465⁃467.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1.07.002.

猜你喜欢

暗红色皮肤科肉瘤
熬夜为什么会出现黑眼圈
依托皮肤科独立病区开展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查房探讨
骨肉瘤和软组织肉瘤
肺动脉肉瘤:不仅罕见而且极易误诊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皮肤科医生6招教你抗“冬痒”
邢台市中医院皮肤科
暗红色的爱情
暗红色的爱情
咽旁巨大平滑肌肉瘤一例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