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庸之道在中国古代戏曲创作中的体现

2018-07-06乔慧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赵氏孤儿中庸喜剧

乔慧

摘要:儒家思想自从其诞世以来,就一直对我国古代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影响,它不只备受统治者们青睐,也影响了历史上诸多文人骚客。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中最为经典的一部分,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庸之道不仅对很多古人为人处世之道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也体现在了我国诸多文学作品之中。而戏剧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也处处体现着儒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在中庸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古代戏曲作品呈现出一种区别于西方戏剧的中和美、平衡美。给人一种荡气回肠后的宁静感。

关键词:中庸;悲剧;喜剧;《赵氏孤儿》;中国古代戏曲

一、中庸之道在中国戏曲中的体现

(一)在古典悲剧中的体现

有一个观点备受学者争议,即:中国古代戏曲到底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放眼世界来看,在与西方戏剧的比较下,中国的戏曲作品没有西方式彻头彻尾的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古代四大悲剧中,其中元代的杂剧《窦娥冤》最为盛名。其中在在作品《窦娥冤》中,窦娥从小穷苦,被父亲抵债给蔡婆婆当童养媳,夫君又早逝,后被张驴儿觊觎、并诬陷窦娥杀害其父,随后被昏官祷杌处斩。故事到这里,可以说是确实是一个悲剧了。窦娥的身世之苦被展现出来。但窦娥死后,她死前誓愿成真,故事出现第一个转折、父亲科举中第帮她反案,是又一重大转折。虽然情节是让人悲痛的,可故事的结局却使人欣慰。再如《赵氏孤儿》的复仇成功式结局、《长生殿》的化仙团聚式结局等等。相比西方悲剧作品,其在故事结局上有明显的差异:即戏剧最终的结局,是一种人心所向、顺应了天理人情的结局。在古代,中国戏曲并没有详细的、系统的理论指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程式化的结局,究其原因,应是中庸思想对中国戏曲创作潜移默化下的影响。在中庸思想的影响之下,即使是悲剧作品,也体现出一种婉转曲折的中和美,使观众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从而得到高度美的享受。

(二)在古典喜剧中的体现

在我国古代喜剧作品中,中庸之道也有所体现,如在经典喜剧作品《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间最大的阻碍就是老夫人,老夫人作为剧中最大反派的代表,最终在红娘劝说下,改变了最初的阻拦拒绝态度,做出等张生考取功名之后,便将莺莺许配给他的妥协,而剧中另一反派人物郑恒,也在他说谎被识破以后,羞愧自尽,故事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由此可见中庸思想在戏剧作品中,不仅仅体现在整个故事的曲折情节之中,也体现在剧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之下,如老夫人和郑恒就是最显然的例子。此外,在《救风尘》、《墙头马上》、《拜月亭》等经典喜剧作品中,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结局主题也处处体现着中庸之道。

虽然悲劇和戏剧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悲剧往往给人以沉重、悲痛的感受,反之喜剧给人以轻松、幽默的体验,但是纵观中国古代戏曲创作,虽然各类戏曲作品在故事、情节上大相径庭,但是就其情节和主题而言,几乎都是对正义的追求和歌颂,故事结局也都让观众喜闻乐见、大快人心。这并非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中国古代戏曲所呈现出的一个现象。如果联系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来看,就不难发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儒家思想对社会、对具体到个人的影响。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其中的“中”并非指的是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控制,也就是说喜怒哀乐的情欲要适中发泄,悲伤过度,欢喜过头都不是中庸之道。也许正是由于作者受到了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所以在中国戏曲在创作上都体现出一种不谋而合的规律性,使观众在观赏情感体验上,达到一种不过悲、不过喜的情感体验,即“发而皆中节”。

二、中庸思想在古代戏曲中的体现——以《赵氏孤儿》为例

我国古代戏曲最繁荣的时期就是元代,而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戏剧圈,更是元代戏曲最集中的创作地。纪君祥作为北方戏剧圈中的一员,他的《赵氏孤儿》也是元杂剧中十分经典的作品。所以下文以《赵氏孤儿》为例,来分析儒家中庸思想在其戏曲作品中的表现。

《赵氏孤儿》剧本讲述了,在春秋时期,晋灵公听信奸臣武将屠岸贾谗言,陷害文臣赵盾一家,随后韩厥、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奋不顾身去营救赵氏孤儿,程婴最终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这部我国经典的戏剧作品,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曾说:“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媾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赵氏孤儿》无论是剧中人物情节、还是是故事情节都隐含着我国古代的“中庸思想”。

(一)在情节中的体现

《赵氏孤儿》故事情节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中庸之道在《赵氏孤儿》情节中的体现,则表现在几个经典故事情节之中。在赵盾一家被害之后,公主将赵氏孤儿托付给程婴后自刎,程婴将他放在药箱准备逃走时,却被韩厥屡次唤回盘问,把赵孤从药箱中搜了出来,就在大家都觉得在劫难逃之时,韩厥却道:“我如果把孤儿献出去,岂不是一生荣华富贵?但我韩厥是顶天立地的男儿,怎么肯做这样的勾当!”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从这一情节中,首先可以看到的就是韩厥深明大义、舍己救人的君子之道。

然而在逃出之后,又听到了屠岸贾要杀掉全城婴儿的噩耗。此时故事矛盾空前激烈,气氛极度紧张,在劫难逃之即,程婴为救赵孤及全城婴儿做出了舍弃了自己的孩子决定。我们看到这里都无不被程婴的正义所打动,紧张激烈的情节被程婴这一举动所缓和。最终程婴和公孙忤臼合谋救出了赵氏孤儿,使他得以在屠岸贾眼皮底下成人成才,终报大仇。如孔子所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当现实情况出现恶化时,就要适时调节,加以变通。在中庸之道影响下的戏曲作品,每当戏剧冲突达到顶峰时,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转机出现,使得故事情节起承转合流畅、稳定。

(二)在主题上的体现

程颢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苴实中庸之道并非中和之意,中庸即是天下之正道、天下之定理、人之本性情。虽然《赵氏孤儿》是一部主题鲜明的复仇剧,但是就其主题而言,即是对正道的追求、对正义的褒扬。屠岸贾为了个人恩怨残害忠良,为追杀赵孤屠杀全国婴儿,这种令人发指的残忍行为,即为非正道、非定理,其最终结局肯定是走向灭亡。程婴、公孙忤臼等人冒死历险、慷慨赴义,使得赵氏孤儿最终报仇雪恨,这才是天下之正道。观《赵氏孤儿》后使人酣畅淋漓,十分痛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发扬了正义战胜邪恶的正道,从而使人感受到情感上的共鸣。

三、中庸之道对中国古代戏剧创作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人,由于深受儒家文化所影响,所以很多儒家的思想也会在其作品中不经意的体现出来。中庸之道即是如此。在戏曲作品中,小到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大到故事主题,都闪烁着中庸思想的光芒。这种故事情节婉转回肠的中国式戏剧,以它独特的调和美、包容美,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这是一种不同于西方式戏剧的东方包含美。中庸思想类也似于马克思思想中的对立统一观,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而放在戏剧作品中则是一种使人情感平衡的美感体验。其实中庸思想不仅存在于我国古典戏剧作品中,也广泛体现在诗、词、小说等各种古代文学作品之中。中庸之道不仅在我国思想文化中划下色彩浓重的一笔,同时也使我国的文学作品更加地丰富与深刻。

猜你喜欢

赵氏孤儿中庸喜剧
中庸自明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喜剧世界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欢乐喜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