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砂制作的发展与延续

2018-07-06汤杰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制作紫砂发展

汤杰

摘要:紫砂陶工艺要求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例如,制壶先要将泥凉到一定程度,打成泥片,做成坯体,做时注意坯体光洁平整,造型精确得体。

关键词:发展;紫砂;制作

紫砂茶具,文玩所用线条与苏式家具中“概念一致”的技术要求一致的,壶体线条的自然过渡与苏式家具的线脚处理有相同之处,要求挺、匀、秀、劲。总之,紫砂工艺体系的形成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完成的。要纯熟地掌握传统制作工艺,紫砂作品才能具明丰富和精妙的内涵,紫砂特有的色泽效果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形体的高、低、肥、瘦、刚、柔几个方面才能相互贯通。宜兴紫砂器之所以闻名,就是因为其有得天独厚的矿砂原料和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紫砂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比较均匀,制作也比较精细,其壶底多有放射状痕迹。所有的艺术品,包括紫砂陶工艺品,在技术和艺术上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技术是艺术表现的基础,作品的艺术内容是通过技术得到表现的。紫砂陶工艺要求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

周容在《宜兴瓷壶记》中说,供春偷师学艺的那位金沙寺僧制壶是以“削竹为刃,刳山土为之”,掌握了高超的制壶技艺。又在文中说到“供春更斫木为模”,说明供春制壶曾用过“木模”,供春壶时以手捏为形,并以茶匙等作辅助,又记载“时悟其法,则又弃模”这里是说时大彬弃木模法,改为槌片、围圈,把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法绪合起来,砂壶从有记载以来金沙寺僧、供春到时大彬,从初始的捏制法、模印法、车胎法,到拍身筒镶片成型法,由粗到细,经历了巨大的飞跃,如今的紫砂制作工艺就是大彬之法打泥条、打泥片、拍打身筒、镶接而成的成型制作工艺,一直沿用至今。

紫砂泥被称作“岩中泥”,但按它刚开采出来的性状来看,它应属于矿体,是很坚硬的岩石,并非泥状,它深藏于黄石岩下,夹杂在夹泥(市场中的一些非正宗紫砂壺便是用夹泥所制)矿中,呈带状分布。紫砂矿料被开采后,要露天堆放,雨水浸透,风化数月,然后会自行溃散成黄豆大小颗粒,这时再经人工碾压研磨、筛网筛选,后加水拌匀和成湿泥块存放。到此阶段,紫砂泥称为“生泥”。生泥是不能直接用来制壶的,工艺师在制壶前需要将生泥用木槌反复捶打数十次将其中的空气压挤干净后方可制壶,这时的紫砂泥被称为“熟泥”。如今大多数紫砂泥已不用老法捶打练制,已改为较为先进高效的真空练泥机进行练制。从矿物学的角度来看,紫砂泥料本身就属于夹泥,和其他陶土一样含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锰、氧化镁、氧化钾及石英、云母等一些颗粒物质,但在组合比例和颗粒构成上它与一般陶土却有着天然的差别。作为生活用品的紫砂壶,首先应具有合理的使用功效。紫砂泥料有极其理想的可塑性,坯体不上釉,形体的表现力极强,便于精细加工烧成时变形率很小,这就允许紫砂的成型有很大发挥余地。

紫砂泥料里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这些元素不但对人体有益,而且还能起到电质反应,具有抑菌灭菌的功效,加上紫砂的双重气孔结构保证了良好的通风性,所以用紫砂器泡茶不夺味,无熟汤气,茶叶不变色,暑夏隔夜也不会馊。紫砂泥料还富含矿物油性,长时间使用便会显现温润古雅的色泽,这也是紫砂泥料在感观上区别于其它陶土成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几百年来文人雅客们也为此如痴如醉。

紫砂传统工艺体系的形成,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结果。其中文人的参与对紫砂工艺的发展影响很大。他们引进了书法、金石、绘画和镌刻等多种艺术形式,并在紫砂制作中表现出来。

紫砂壶被人接受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的是喜欢;有的是为了收藏;有的是单纯用来泡茶;还有些是好奇或是受身边爱壶者的影响;更有几方面兼顾的。

如今的紫砂已进入到了一个百家争鸣、争奇斗法的时代,但众多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以及艺人自我价值的差异,使很多刚喜欢上紫砂壶的爱好者无法适从。这其中以爱喝茶又喜欢壶,顺便带带内投资收藏意识的居多,也就是这群爱好者使得现今紫砂市场变得如此兴旺。

紫砂泥的分类从颜色分可以分成紫泥,红泥,团泥。不管是哪一种泥料,都必须符合几个共同特征,表面具有颗粒质感,断面在显微镜下气孔曾双重气孔。经过泡养,颗粒质感圆润,饱满,砂感丰富。双重气孔可以保证紫砂器皿的透气性,和相对的隔热性质。

紫砂壶的制作,犹如写文章,没有长年累月的积累,何来锦绣华章,制壶艺人以创作设计之意识,形象思维为主导,加上自身的审美、修养、观念等,从工艺、技法、泥料等各方面去诠释紫砂艺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制壶技艺非是一朝一夕练就的,十年磨一剑,贵在持之以恒、耐心与细心、悟性的掌握。

猜你喜欢

制作紫砂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应用瀑布模型的MOOC制作方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