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德审美浅析《穆斯林的葬礼》的爱情和人性
2018-07-06贾瑞芳
贾瑞芳
摘要:女作家霍达是中国当代文坛富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作品题材广泛,《穆斯林的葬礼》是她的成名作,自1988年出版以来不斷被各大出版社重印,一直畅销不衰,并荣获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学者们推出了研究,同时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作为一位女性,霍达能亲历女性的幸福,感受女性的不幸,直达女性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她刚柔并济,一直以来都以诸葛孔明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为座右铭。从最初的业余创作到后来将写作经营成一份事业,除了她的艰苦跋涉、艰辛努力之外,还有她一如既往的真性情和善解人意的敏锐体察,她将‘泛众爱的自身信仰与对写作宗教般的虔诚融合在一起,读者会在每一部作品中读到浑然天成的悲剧精髓。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站在女性审美视角剖析作品人物,创新点在于立足道德视角剖析整部作品。
关键词:《穆穆斯林的葬》;审美;道德内涵
一、霍达及《穆斯林的葬礼》的创作和影响
(一)霍达的心性与写作
霍达,回族女作家,生于1945年,北京人,经名法图迈。1961年曾在北京艺术学院学习话剧表演,后因突患心脏病而中断表演生涯。但却一直没有中断其学习生涯,经过后期的努力,于1966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工作的同时一直坚持业余写作。霍达出生于珠玉世家,对文学艺术从小就偏爱,对太史公和曹大家的春秋笔法更是情有独钟。成年后认马非百先生为老师对中国历史进行研究,为未来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扎实稳固的史学基础。
霍达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爱她的丈夫和一双儿女,可以说她的生活一直被爱围绕,但在她笔下的人物却没有一个可以得到圆满完整的幸福。为此读者强烈要求要改变人物的命运说:“我理解每位读者的善心,但我却不能就此改变人物的命运,一切的结局归因于命运的使然,并非我一支笔就能轻易改动的”她认为:人活着就会有悲剧,只要有生命存在,那么死亡的阴影就会笼罩每个现世的灵魂。所以,悲剧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她的创作生涯中一直都秉承着发掘、发现并品味悲剧,进而间接领悟人生,引导读者可以就此品鉴人生。
(二)《穆斯林的葬礼》的地位和影响
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是霍达的成名作,让研究者开始关注少数民族自身的历史和文学,这部书自1988年出版以来,不断地被重印,畅销不衰,直至当下仍然是被广泛读者追捧的对象。并先后获得许多奖项。自1991年以来连续出版了多国版本,畅销国内外。文学巨匠鲁迅曾说:“悲剧就是将人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穆斯林的葬礼》就是这样一部著作。霍达将人性贯穿于创作的始终,把人物的艰苦奋斗与多舛的命运紧紧地交融在一起,谱出一曲伟大的人性之歌。亚里士多德针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进行了深刻分析,认为悲剧的最大贡献在于使人内心深处的灵魂得到新的洗礼这部小说对于最为个体的读者而言,使读者的心灵得到进化。同时,《穆斯林的葬礼》作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的代表丰富了中国文学,撼动了文学的内在结构,也影响到之后作家的文风。
二、在道德审美视角下纵观爱情与人性
(一)关于爱情
在小说中有两对恋情,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牢牢地站在道德审美的风口浪尖上。那就是梁冰玉、韩子奇的不伦恋,和韩新月与楚雁潮的师生恋。
1.姐夫和小姨子的爱情。韩子奇是整个故事的灵魂人物,他在不懂爱情的时候选择了梁君璧,组建了家庭。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的把兄妹之间的感情在心理上上升为爱情。但是像这样包裹着爱情外衣的兄妹情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当远离了妻子故乡,远离了家,这种感情在时间的催促下含金量就会越来越少,直到在异国他乡当战火再次袭来,强烈渴望得到安全感的柔弱女孩就像催化剂一样,融化了他心里所有的防线,他们相爱了,他们都忘了彼此的身份和距离。当然也许在爱情里是不讲求这些的,尤其是在崇尚自由的西方国度,身处异国他乡,没有传统道德的束缚,也没有人会对他们的身份刨根问底,没有人会对他们的感情提出质疑。
但是这样童话般的泡沫爱情只会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毕竟经受不住残酷现实的考验。姐姐怎么能忍受在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妹妹、丈夫共同组建一个新的家庭而让自己成为温馨家庭的局外人呢。她也不能忍受背叛教规的通奸者。在姐姐的逼迫和姐夫的妥协下,这段感情走到尽头。
现在我们将其放置在道德的审美视角下看待这段爱情,先入为主,责任大于天,不管两个人是出于什么样的感情结婚的,但是毕竟是韩子奇先对这段感情不忠的,韩子奇违背了婚姻道德。“美学家黑格尔主张悲剧发生于‘矛盾冲突的理论~。产生悲剧是源于理念的分裂,所谓的理念在一般的情况下都是平静的,不易察觉的,但是当条件改变各种矛盾都凸显出来时,在平静之中潜藏的矛盾就会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并于新的矛盾扭结在一起,如火山爆发般的涌出来,韩子奇和梁君璧的婚姻就如理念一般,知道梁冰玉的归来,新月的出现,一切的矛盾就激发出来,这种形式上的矛盾和冲突导致理念上矛盾冲突的质变,进而造成悲剧。妹妹冰玉和丈夫相爱生子也违背了道德和法律,这段在中国传统道德见不得光的爱情在法律面前也没任何效力,韩太太本能的选择守护自己的家,是合情合理的,在爱情面前人永远是自私的,只是她驱赶的对象是自己的妹妹,这似乎又是在蔑视亲情,在道德面前站不住脚。
2.学生和老师的爱情。一个是美丽善良,聪慧伶俐的花季少女,另一个是博学多才风度翩翩的有为青年,抛开年龄、身份、民族习俗和封建伦理,在当时的社会坏境中,两个有共同理想的优质青年,在彼此的生活中擦肩而过时没有擦出火花是绝对会让人遗憾的,但更让人遗憾的是他们纯洁的爱情——师生恋是无法让世俗大众所接受,更令人痛心的是他们的爱情在伊斯兰教里是不被祝福的,是隔着教门的。
俗话说:爱情是一种忘我的东西。现在我们常常玩笑着说:爱情无国界。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现实中的师生恋一直不被大家看好,甚至还会受到道德的批判,但书中的郎才女貌却让大家忘记了老师和学生的身份差别,极力想成就这段美好姻缘。
老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学生就是学习知识的人,退一步讲,他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老师和学生,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所以道德没有权利去干涉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何况真爱无国界。
(二)关于人性
归根到底《穆斯林的葬礼》是在探讨人性的解放和束缚等方面,在面对困难、现实、理想、爱情、宗教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人面前时,人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新月选择了与传统的宗教教规对抗,但它已经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很难在短时间之内让大家认可和接受,所以新月失败了。韩子奇选择了回到宗教桎梏中,带着宗教的枷锁度过余生。韩天星接受现实,走入一段有果无实的婚姻。而梁冰玉选择了离开,注定日后会在寂寞与思念中度日。每个人在面对人性的拷问时,挡在我们面前的困难越多,我们才越是会交出自己最真实的内心试卷。
我们可以设想,当初韩子奇和梁冰玉没有回国,继续留在英国一起生活,那么他又会被冠以负心汉的骂名,会在愧疚和悔恨中度过余生,一样不会活得潇洒。又如韩新月没有得病,和楚雁潮在一起了,在楚雁潮面对事业和爱情二难选的的时候,他又会怎样选择?再如韩天星在知道事情的真相之后,选择结束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那么他就同时伤害了两个女人的心。
面对人性的拷问,人们往往会交出自己心底最真实的答卷,但理性的人都会把伤害降到最低,而感性的人会跟随自己内心,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人生的选择题时,不要和道德发生冲突。
三、结语
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是霍达的成名作,让研究者开始关注少数民族自身的历史和文学,这部书自1988年出版以来,不断地被重印,畅销不衰,直至当下仍然是被广泛读者追捧的对象。霍达笔下《穆斯林的葬礼》没有虚伪的人生,只是将人类的苦难集中地呈现在一起,是典型的悲剧,她通过‘玉字系统和‘月字系统,两条复杂的系统,构建出一个丰满的穆斯林家族。本文是站在审美道德的高度观望这个家族,看到的是历史的兴衰、时代的变迁,和人物棱角分明的性格,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的感慨。,认为《穆斯林的葬礼》中不仅体现宗教、爱情和人性,更是将它们与回族的生活特点紧密扭结在一起,只有站在道德的高度才能将这些扭结的事情一一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