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灰量和返料风压对流化床锅炉燃烧的影响
2018-07-06吴永昌
吴永昌
【摘要】调整循环灰量和保持适当的返料风压对流化床锅炉返料器J型阀的稳定性这两方面研究,探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调整方法,提高锅炉效率。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 循环灰量 返料风压 J型阀放灰管改造
我公司现运行的三台锅炉均是四川锅炉厂生产的CG-75/5.3-MX型中温次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从运行情况看,投产以来,锅炉燃烧基本稳定,出力也能达到设计要求,不足之处是各项指标不理想,锅炉效率只有80%左右,飞灰含碳量高时能达到13%左右,炉渣含碳量高时能达到6%左右。吨煤产汽视煤质情况在5.5-7.0之间。总结燃烧工况及运行调整,认为本锅炉燃烧指标不理想的原因,存在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循环灰量的多少,二是返料系统的稳定性。
1 循环灰量
循环灰量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循环流化床外循环中的物料,也可以说是旋风分离器收集下来的返料量。在循环流化床密相区中约有50%的燃料被燃烧,释放出热量,这些热量除一部分被用来加热燃料和空气外,其余大部分热量必须被循环物料带走,才能保持稳定。如果循环物料不足,就会导致床温过高,也就是说,足够的循环灰量是控制床温过高的有效手段。相反,如果循环灰量过多,就会导致燃烧不充分,床温偏低。
此循环灰量也决定了炉膛内的物料浓度,由炉内传热分析可知,炉内传热随着物料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即物料浓度的变化对炉内传热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也可以说,炉内物料浓度决定锅炉出力,炉内物料浓度大,锅炉的出力也大,可通过控制炉内物料浓度来控制锅炉出力。在运行中,炉内物料浓度增大,即流动阻力增加,悬浮段压差增大。如炉膛物料浓度过大,则会使床温降低,从而影响锅炉出力,这时,可通过放循环灰的方法来控制炉膛物料的浓度。
从运行和指标情况看,煤质的灰分大时,各项指标就相对差。再从运行参数上看,煤质灰分大时,一次风量用不上,风机全开,感觉还不够用,这样调节已经超出了风机的设计要求,但为了保证负荷,必须这样调节。返料风量变小或消失,有时出现返料器积灰堵塞的现象,即返料温度缓慢下降。另外在投用脱硫石灰石时,反应更明显。这也就说明了循环灰量太多,炉膛流动阻力大,分离器收集下来的返料量多,返料器立管内积灰,所以导致返料风量小。由此可以说,我公司现运行的炉子存在循环灰量多的问题。
2 返料系统
我公司CG-75/5.3-MX型中温次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的是J型阀返料系统。由于自然堆积的作用,当返料风Q=0时,返料器不工作;当Q大于一定值时,物料开始流化,并在立管物料重力作用下形成自流,通过返料器进入主床。由此可见,返料风量是决定返料器工作的因素,它与风源压力、返料器上升段阻力以及布风阻力有关。上升段阻力特性首先与上升段高度H(后为H2)有关。实验结果显示,H=350mm时的返料器风源压力在6000Pa左右,H=1000mm时的返料器风源压力在13000Pa左右。返料器上升段阻力与上升段高度成比例。再有,根据压力平衡关系,得出返料器正常工作时风源压力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P>&g;△H2+△P布
(2) P≤&g;△H1+△P布
式中:P为返料压力,△P布为返料布风阻力,&为物料堆积密度
OH1,OH2分别为返料器人口料腿高度和出口高度
式中(1)(2)是运行中控制返料风压的依据,所以,如果漏风严重,风压不够,风压波动过大,或返料风中断,都会造成P<&g;△H2+△P布的情况,从而使返料器不投入造成堵塞。返料器中有异物处于返料出口时,势必阻止物料返回炉膛,可能导致物料在分离器内聚集造成返料堵塞。
3 总结分析
从停炉后检查风帽情况看,东西两侧返料口对着的风帽眼部分堵塞,这种现象引起了三个连锁问题:1,高压力的返料风带着循环灰冲向布风板,风速可能超过了炉内的流化风速,使这部分风帽的风受到阻力。长期运行,造成堵塞。2,旋风分离器收集下来的返料量大,必须用这么大的返料风压,不然就会造成返料堵塞,为什么负荷低时,返料风就大,而高时返料风就减小甚至消失,特殊情况还需要关小主风道档板来加大返料风。3,为保证负荷,必须加大一次风量来加强燃烧,这也说明炉内物料浓度大,有一部分燃料缺氧,得不到燃烧,就被排出去,从而增加炉渣含碳量。另一方面使更多的物料又进入分离器,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从以上情况看,第一步先要解决循环灰量大的问题。第二步再来调整返料风压。由煤质分析可知,灰分大时,循环灰量就大,所以根据煤质配比情况来调整。主要办法:1、在现有煤质配比的基础上掺人灰分少的煤种。2、在现有煤质不变的情况下从返料器底部放灰管来放返料灰。因为灰量比较大,人工用小车推肯定不合适,建议装一套输粉绞龙一样的自动化排灰装置,直接排到冷渣机,增加可操作性。
参考文獻:
[1]岑可法等.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及运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服务中心.全国电力行业CFB机组技术交流服务协作网技术交流资料汇编[M].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