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衣带渐宽终不悔 曲不惊人死不休——记黄梅戏作曲家陈华庆

2018-07-06吴功敏

黄梅戏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艺校邓稼先音乐创作

○ 吴功敏

随着黄梅戏《知府黄干》《残凤还巢》《红楼探春》《江淮儿女》《六尺巷》《浮生六记》《寂寞汉卿》《大清名相》《邓稼先》《玉天仙》《青丝恋》等原创剧目不断惊艳亮相,剧目音乐唱腔创作者 —— 黄梅戏作曲家陈华庆的名字,也越来越多地见诸于媒体,圈粉无数,日益为广大观众熟知喜爱。

少年得志成就卓著名满天下,固然令人赞许钦羡,大器晚成,更需要恒久毅力耐心。需锲而不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不渝地朝着既定目标,拼搏进取砥砺前行,直至到达成功彼岸。这种韬光养晦,意志坚定,百折不挠,胸怀大志,在逆境中成长的人,更难能可贵,更令人敬羡仰慕。陈华庆从事黄梅戏音乐创作是“半路出家”(陈华庆语),他从艺几十年,无论是作为琵琶演奏员,抑或是音乐唱腔创作者,虽然说不上大红大紫,亦都是小有成就。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长,历练的叠加,事业的精进,尤其是近年来,十几部音乐作品的相继问世,好评如潮,频频获奖,社会反响强烈。陈华庆厚积薄发,后来者居上,一发不可收,将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陈华庆因音乐创作成绩突出而被专家、同行、观众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大器晚成的黄梅戏作曲家。

陈华庆与黄梅戏的不解之缘,应该始于60年前的一天。那一天,一个身材修长,瘦弱文静腼腆的男孩,怯生生地走进安庆艺校简陋的考场,以清脆的童声高歌一曲“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音准节奏声线和谐饱满悦耳。作为考官的艺校老校长,欣喜地上下打量着这个过于纤细瘦弱的男孩,十分疼爱怜惜地说:“这孩子身体太单薄,先在音乐科养养身子”(五、六十年代考艺校孩子的家庭,大多非“红五类”出身,受政治条件影响,这些孩子在升学、工作上受到诸多限制,加之多子女生活困难,能否吃饱饭都成问题,父母只得将幼小的孩子送进艺校,进艺校不仅能够吃饱肚子,还能学得一技之长养活自己,三年毕业后,微薄的工资,能够帮助家庭解决燃眉之急)。老校长言下之意是男孩合适当演员,可惜单薄的小身板,难以承受艰苦繁重的基本功训练,弃之不忍,留下来吃饱饭养好身体,再考虑其他。慧眼识人且心地善良的老校长这一善举,不经意间为黄梅戏艺术,播下了一颗优质音乐良种,或许将来能成长为黄梅戏音乐创作栋梁之才。自此,命运之神引领着陈华庆,走上了一条艰苦坎坷而又浪漫神奇的音乐创作之路。艰辛地跋涉攀登,有成功的欢笑,也有挫折的眼泪,痛并快乐着。

安庆艺校音乐科,专事培养民乐演奏人才,陈华庆专工琵琶演奏。聪明好学的陈华庆,艺校学习三年,不仅熟练地掌握了精湛的琵琶演奏技艺,还系统地学习了乐理知识,了解熟知了黄梅戏传统音乐唱腔。毕业后在人才济济,享有盛誉的的黄梅戏剧团青年队工作。浓郁的艺术氛围,勤奋刻苦的学习风气,出类拔萃的舞台演出,严谨规范的职业操守,都为日后成长为黄梅戏作曲家的陈华庆,滋养了道德情操,拓宽了艺术视野,拥有了广博深厚的知识储备,奠定了坚实的音乐创作专业基础。

《邓稼先》

陈华庆(中)与马恒斐(左)、 余果(右)探讨黄梅戏音乐

陈华庆指导《玉天仙》演奏员练乐

陈华庆很小进艺校,文化程度不高,但他聪明勤奋,善于学习,喜欢读书,涉猎的范围很广。个性低调不张扬,沉默内向气质儒雅,做事果断雷厉风行,有独立思辨能力,不盲从跟风,宠辱不惊,胸有成竹我行我素,在圈内有较好的人脉。他弹得一手好琵琶,在事业上就此止步,休养生息,也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可他偏偏要自找苦吃,音乐创作半路出家从头学起,几乎完全靠自学,困难程度可想而知。陈华庆不愿平庸度日,他热爱黄梅戏,黄梅戏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至爱,他愿意为之奉献自己的一生。多年的默默耕耘,终于迎来累累硕果。

自八十年代初为黄梅戏电影《杜鹃女》担任音乐唱腔设计,至今已有四十余载。先后为《十五的月亮》、《巾帼县令》、《血冤》、《残风还巢》、《知府黄干》、《六尺巷》、《红楼探春》、《江淮儿女》、《靠善升官》、《浮生六记》、《寂寞汉卿》、《大清名相》、《邓稼先》、《十八里相送》、《青丝恋》、《瓜洲渡》、《红娘》等近百本大小戏谱曲。“忽听娇儿来监牢”、“孟姜女哭长城”、“木兰哭坟”、“梦诉”、“斩娥”、“打神告庙”等唱段为广大观众喜爱和传唱。

资深的音乐同行评价陈华庆:思维活跃,行动敏捷,充满艺术浪漫气息。他创作的音乐常常有一种跳跃式的发展,另辟蹊径,有着与众不同的变异,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这对于黄梅戏音乐发展,黄梅戏音乐创作多样性是难得的。

陈华庆谱写的音乐唱腔,朴实抒情流畅华美,情感浓郁,个性鲜明,朗朗上口,唱腔契合人物与特定情感。善于在黄梅戏传统唱腔的演绎中,借鉴杂糅多种音乐元素,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例如:《玉天仙》一剧,运用了大量传统唱腔中的“花腔小调”:【龙船调】、【游春】、【道情】等。由青阳腔移植而来的一唱众和的帮腔手法,在该剧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世态欺贫贱”、“愁眉锁,寒意浓”等唱段。有选择地撷取传统唱腔中,最能够准确表情达意的旋律,在腔体的连接和板式的变化上加以改造和创新:“你真是”、“脸上笑口张”等唱段。这种不失传统韵味的改造与创新,规避了单调与重复,使唱腔节奏有了跌宕起伏的变化。

《六尺巷》剧目风格诙谐幽默轻松活泼,黄梅戏具有质朴明快轻松活泼的剧种特点,二者结合相得益彰。而根据“六尺巷”题材创作的《大清名相》,则比《六尺巷》更有深度、厚度。好在黄梅戏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根据剧情及人物角色的需要,陈华庆在《大清名相》一剧中,采用了在回归传统中尝试创新的创作理念:运用传统黄梅戏板腔体结构及其他戏曲剧种音乐元素,来表现张廷玉劝慰皇帝时的苦口婆心、语重心长。“江山美景万年长”唱段,完全沿用了黄梅戏传统旋律,恰到好处地刻画了剧中人物复杂的情感。此外,还有多处唱段,同样采用了这种传统加创新的模式,用这种既不丢弃传统,又在传统中巧妙地融进其他音乐元素的表现手法,得到了很好的剧场反馈。

说起《大清名相》,陈华庆可说是煞费苦心绞尽脑汁。他说:“传统的黄梅戏,多以质朴明快轻松的曲调演唱,《大清名相》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剧,因此在曲调的考量上,既要继承黄梅戏的传统,又要出新。创作时,觉得自己就是戏中人,戏中人就是我自己”。

陈华庆深知黄梅戏大戏音乐唱腔的创作,需要灵感和智慧,作曲者同样不能忽视对戏曲创新的研究。《大清名相》是在《六尺巷》的基础上,做了全新的诠释,剧情和立意,有了更大的开掘和提升。陈华庆在设计音乐唱腔时,做了“回归传统中的创新”。大幕拉开,一曲厚重的主题唱段,立即将观众带入了那承载着礼让、和谐文化的桐城六尺巷故事中,全剧充盈着浓郁的传统韵味又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唱腔。资深戏迷金莲萍在散场时激动地说:“《大清名相》一剧,不再是家长里短,不再是男欢女爱,虽然是以男性视角为主,在音乐唱腔的追求上却是一种回归,创新而不厌旧。音乐设计大气高古味真意浓,不仅如此,我听着,应该还吸纳了诸多腔系的音乐元素,是黄梅戏最传统、最原汁原味的唱腔,令观众倍感亲切,余味无穷”。

以中国两弹一星的代表人物邓稼先为原型的大型原创剧目《邓稼先》,历时两年,经过专家多次论证和反复修改,终于在2017年与观众见面。邓稼先及两弹一星的元勋们,为了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强大,披肝沥胆砥砺前行,在民族与国家的大义面前,无私忘我,勇于奉献,陈华庆被深深打动。他说在整个音乐创作过程中,他与搭档董润淮,就是一个学习提高,思想净化的过程。在构思全剧音乐时,首先选用了“歌唱祖国”的主题,表现当时时代的大背景:用“六度”大跳音程的模进,来展现元勋们不畏艰险,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邓稼先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运用级进下行的旋律,表现邓稼先及其家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几个鲜明的音乐元素交织互融,贯穿全剧,取得了推动剧情发展和人物升华的预期效果

《邓稼先》初次亮相,便产生强烈的反响,尤其对音乐唱腔赞赏有加。同行、戏迷、观众致信、致电给陈华庆,与曲作者分享观剧的愉悦心情。一位年轻的“梅花奖”得主欣喜地说:“昨晚观看”《邓稼先》,数度动容,陈老师的曲子既传统又大气,二位演员娓娓道来轻声吟唱,以静制动更具感染力。我觉得演员有带入感就是成功,加上此次充分感觉到作曲家紧紧保护演员声音的特质,二位演员声腔既游刃有余,又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我很认同此剧雅致的导演风格,……向陈老师致敬!

一位大学生激动地说:“优美的唱腔,动人的旋律,一直萦绕在脑海……名家荟萃,亲力打造,黄梅戏大戏《邓稼先》,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太多的感谢给最可爱、最可敬的曲作者——陈叔叔!您让我们有幸走进剧院欣赏您的作品,亲切地与我们合影,美好难忘的一天!”

国家一级导演杨小青,演出结束后,在微信朋友圈里诚挚地写道:“作曲陈华庆棒棒的!……是你的音乐给了我力量和信心,由衷感谢你!”诸如此类的夸奖与肯定充斥耳际。陈华庆既感到喜悦又感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能得到许许多多的同行和观众的鼓励赞赏,实在愧不敢当。只有不断努力,创作出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来回报社会。

《知府黄干》的音乐唱腔,是陈华庆最为满意的作品。剧中纤夫号子、舞蹈音乐的加入,合唱、伴唱、齐唱、独唱等多种音乐技法融合,显得音乐厚重,充满了时代感。业内人士认为《知府黄干》音乐唱腔,是陈华庆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的一个成功典范。黄梅戏音乐泰斗时白林老先生夸赞此剧“音乐做得非常好”。然而,也正是这部作品,成为陈华庆最大的遗憾——因为历史原因,这出戏刚演出没多久,就被封杀。对于一个音乐创作人员来说,感到很痛心。

陈华庆在潜心音乐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黄梅戏传承工作及搜集整理传统唱腔的采风活动。

陈华庆投身到历时两年,搜集整理几百首散落在田野乡村的黄梅戏传统唱段,此次采风成绩斐然。陈华庆在黄梅戏大讲堂,做了关于黄梅戏音乐伴奏形式演变的讲座,与会者经久不息热烈掌声,印证了陈华庆讲座的精彩成功。

陈华庆担任了“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一至六届的音乐创作;第三届音乐总负责;第六届音乐顾问。担任了黄梅戏音乐情景剧《红色之旅》音乐总监;黄梅戏百首唱腔CD光盘“寻找湮逝的黄梅”音乐总监;2013“十一”黄金周展演启动仪式“黄梅戏唱段演唱会”音乐总监。

陈华庆奉献给社会是优秀的音乐作品,社会回报他的是各种荣誉和奖项:

《六尺巷》

《玉天仙》

陈华庆是安徽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作曲家协会会员;安庆市音协常务理事;中国黄梅戏传承委委员;黄梅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为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巾帼县令》,黄梅戏电影《杜鹃女》作曲(与王世庆合作)。

《六尺巷》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第八届安徽省艺术节作曲一等奖;《残风还巢》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大清名相》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榜首;《瓜州渡》获安徽省折子戏调演作曲一等奖;《玉天仙》获第三届韩国戏剧节最佳国际剧目奖。

面对这些荣誉,在不同的场合,陈华庆都曾先后由衷地表示:感谢各个院团领导对他的信任并为他提供音乐创作平台;感谢黄梅戏著名作曲家时白林先生长期以来对他的指导。感谢与他合作的主创班子、演职员;感谢邀请他参加“寻找湮逝的黄梅”百段唱腔制作的吴敬东、余登云,使自己有了一次重新学习体味黄梅戏传统唱腔真谛和神韵的机会;感谢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老师,在创排《大清名相》、《玉天仙》等剧目时,从演员演唱角度,对唱腔设计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总之,陈华庆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所有支持帮助过他的人。

国学大师王国维将人生学习研究经历,归纳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这三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终于获得成功的喜悦心情。这不就是陈华庆无怨无悔,苦苦求索艺术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陈华庆虽已届古稀之年,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仍然不知疲倦地孜孜以求新的音乐作品,大有曲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追求,祝愿他永远保持旺盛的创作态势,不断有高质量的音乐唱腔问世。

猜你喜欢

艺校邓稼先音乐创作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启示
锦州银河艺校作品展示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西藏当代音乐创作研究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如果大马不是马?
许鹿希: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廉进则腐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