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编排面临的困境及高效管理对策

2018-07-05陈文君范玲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12期
关键词:高效管理教学管理高职院校

陈文君 范玲

[摘要]作为我国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主要输出基地,高职院校的课程编排及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管理与教学实践效率。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编排面临着院系两级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未能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以及缺乏对课程编排高效管理的认识等诸多困境。文章提出,应基于以人为本、效率优先、注重效益的原则,完善院系两级管理制度,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加强对课程编排高效管理的认识,进而实现对课程的高效编排,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课程编排 高效管理

[作者簡介]陈文君(1983- ),女,重庆人,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青海 西宁 810006)范玲(1960- ),女,河南南阳人,青海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高级会计师。(青海 西宁810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青海省交通运输厅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高职思政理论课创新实践教学路径探索——以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思政理论课改革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sz4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3-0095-0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职院校亟待实现转型发展。然而,一方面,受生源数量快速增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因素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进展缓慢;另一方面,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管理理念更新仍存在诸多短板,导致院校在课程编排与教学内容设置方面缺乏科学性与可行性。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教育转型不仅需要对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制度等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也应实现教育内容与课程编排的同步更新。

一、高职院校课程编排存在的困境

(一)院系两级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第一,院系两级管理制度未明确各级管理单位在课程编排中的具体权责。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与培养层次更复杂,具体包括高职教育、专本连读、成人教育等,不同培养层次在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上存在较多交叉点,继而导致同种课程多次、反复开设,授课时间、地点、授课教师安排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冲突,不仅浪费教育资源,也降低了教学与人才培养效率。同时,由于教育资源协调存在冲突,导致不同培养层次在进行相关课程编排时也存在主体责权不明、各层级管理者相互推诿等现象。

第二,院系两级管理者在课程编排过程中信息沟通不畅。由于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完善的课程编排与管理制度,导致课程编排过程中院系两级管理单位无法进行有序、有效沟通,部分课程设计者也缺乏课程设计交流沟通意识,导致课程重复开设、教育资源协调不均衡、授课时间地点冲突。教务处作为全校教育统筹管理部门,应在课程设置中主动承担引导各级单位协调沟通的职责,牵头建设课程安排与信息交流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课程内容编排、授课信息统筹协调等交流沟通工作,保障各部门之间交流顺畅,提升课程安排的科学性及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未能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第一,课程编排缺乏人性化设置,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关键主体,也是教育实施的直接受益者,高职院校课程编排与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率与学生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实施。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与课程编排时仍以普通本科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为主要依据,未能实现课程实施与学生学习需求、课程实施与社会生产实践对人才需求的协调统一。同时,许多课程未能及时更新授课方式、更新知识体系,教师授课形式与内容僵化,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明显不足。

第二,课程编排未能实现教师管理工作人性化。虽然教师是教育实施的主要主体,然而高职院校并未实现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也未能尊重教师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更未鼓励教师开展教育创新,导致教师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智慧与良好的专业素养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只有在课程编排与课程实施中充分体现教师管理的人性化色彩,才能更好地促进课程编排科学、高效地进行。

(三)缺乏对课程编排高效管理的认识

第一,课程编排管理体系建设有待完善。高职院校课程编排管理队伍缺乏是导致课程编排沟通不畅、教学安排冲突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未建设课程编排管理制度,相关管理工作主要由教务处课程管理教师兼任。管理制度的缺陷与管理团队建设工作的迟缓,导致课程编排工作更新缓慢、工作效率低下、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唯有建设完善的高职院校课程编排管理制度,才能有效提升课程编排过程中教育资源的协调性,提高高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教育管理整体水平。

第二,课程编排信息反馈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课程编排信息反馈机制缺乏导致院校在课程编排过程中难以及时汇总各管理单位的意见与课程编排进程,以至于无法及时调整可能存在冲突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课程编排信息反馈机制缺乏导致高职院校管理者难以准确了解课程实施效果、教学进程、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意见与建议,以至于无法为后续课程优化提供实践参考。

二、高职院校课程高效编排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

一方面,在高职院校课程编排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为学生服务的角色,学生是教育的关键主体,课程内容编排与教育实施应充分体现对学生个人学习需求与职业发展规划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教师是教育实施的主要主体,是课程编排与教学计划的执行者,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应体现对教师教学特色的尊重,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激发师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效率优先

这里的效率,包括学生学习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管理效率,以及教学方式、内容创新效率。讲求效率优先,需要设置合理的课程重要性级别,并根据级别顺序进行课程编排;根据专业划分进行分类课程编排,如文科与理科分开、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分开等;课程分布均匀、合理,避免专业课或公共课扎堆的现象。同时,课程编排也需兼顾授课教师的个人情况,如课程安排应与教师科研、学习进修时间错开,避免出现短时间内某位教师排课密集现象,为教师预留出备课、休息时间。

(三)注重效益

教育活动效益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效益、社会德育效益、学校办学效益、教育投资与教育资源利用效益等。合理的课程编排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与学生的潜能,提升教学资源流动效率与使用效率,减少资源闲置与浪费,提升教育综合效益。

三、高职院校课程编排的高效管理对策

(一)完善院系两级管理制度

第一,优化课程编排中的院系两级管理制度。高职院校课程编排是一项需要全校各教学单位协调配合的综合性项目,课程编排工作组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院系两级行政管理制度的优势,协调各级教学单位共同参与,细致划分课程编排管理权限与责任,确保分工明确、运作有序。首先,教务处应从院系两级管理部门抽调人员,构建课程编排工作协调小组,负责课程编排的总体协调工作,尤其是对上课时间、地点、教师安排等进行合理安排,避免出现课程冲突;其次,由课程编排协调小组商议并合理安排院系两级管理单位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在课程编排中的具体职责与管理权限,确保无责权交叉、无工作遗漏;再次,由教务处指定专人负责统计授课教师的工作量,包括授课科目与数量、课时数、学生人数与课程考核结果;最后,由教务处指派专人负责实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并对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仪器设备损坏、教育资源短缺等突发问题进行协调处理,做到及时维护、及时更新、及时替换,确保教学过程顺利实施,提升课程安排的合理性,降低教学事故发生概率。

第二,建立课程编排信息统筹协调机制。高职院校教育类型十分复杂,高职教育、成人教育、专本连读等人才培养层次均有不同的要求,给高职教育课程编排与课程管理提出了新挑战。为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保障各类教育层次综合效益最大化,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课程编排信息协调机制,实现各人才培养单位实时、有效沟通。首先,学校管理层必须牵头建立课程编排立體交流网络,确保学校与各二级学院、各二级学院之间保持良好的教育信息互动。学期中,学校应制定课程编排基本原则与相关管理办法,下发各单位学习、执行,确保课程编排总体目标与方向正确。其次,学期结束以后,学校需召集各二级学院课程编排负责人集中学习,并就下学期课程编排工作开展进行具体任务划分,保证新学期开学前各项课程准备工作全部就绪。最后,学校管理层与教务处相关管理人员应及时协调各二级学院课程编排过程中出现的时间、地点、内容冲突,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单位教学需求。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第一,学生为教育之本,课程编排应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学生是教育的服务对象,也是国家与社会建设的储备力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首先,教师应对课程编排形成全新的认知。课程编排的本质是对相关专业知识及教育实践活动再实践、再认知的过程,也是结合过往教育实践经验、完善教育实施方式与内容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需加强全体教师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培养,倡导教师在反复的教育实践中实现对相关课程教学的再认知,并根据学生需求、兴趣、学习能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变化情况调整课程编排,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其次,教师需强化对学生社会实践精神与创新创造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课程编排内容不仅包括理论课程教学,更应突出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教育,增加学生实习、实训课程比重,鼓励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充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展实践生产、实践创新,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在课程编排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教育的使命是创新社会生产实践方式,实现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而社会文明进步的本质是人的进步。因此,高职院校课程编排管理需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人本位”作为教育决策制定的前提与基础。首先,高职院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课程编排理念。从学生层面来说,高职院校课程编排应充分体现对学生专业学习需求、个人职业发展需求的尊重,并在课程编排中有所体现。从教师层面来说,课程编排应尊重并体现教师的个人专业知识水平、职业素养与教育价值观,并在课程安排中体现教师的教育特长,以提升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认可。其次,高职院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课程教学理念。从学生层面来说,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以及学习心态,对于学习进度较慢、学习效率较低的学生予以强化辅导,保证学生不掉队。对课程编排中存在的不合理内容与不适合现阶段学生学习需求的内容要进行针对性取舍,保障教学质量。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在通过定期学习培训后,个人专业知识水平与专业实践技能都会发生阶段性变化,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编排时也应考虑到教师个人能力的变化,并结合教师现阶段个人综合素质水平进行课程编排,实现人才合理、高效运用。

(三)加强对课程编排高效管理的认识

第一,完善课程编排管理体系,实现课程编排规范化、高效管理。具体实施策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课程内容编排应符合当前社会生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课程时间编排与教学进度设置应符合国家相关教育管理规定,由于国家法定假日设定受公历与农历两种历法的共同影响,课程时间编排也应结合国家假期安排进行适应性调整;最后,课程编排及相关审批手续应尽量简化,精简行政审批流程,增加自身自评环节,将管理权下放,实现各层级权责分明,杜绝责任推诿,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第二,优化课程编排原则与管理理念,提高课程编排科学性与实践性。优化课程编排原则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制定原则之前需进行充分调研,了解学生、教师的实际能力与个体需求,了解学校教育资源实际分配情况,以进行个性化的课程编排与人员安排;其次,制定原则之前需充分征求各二级学院的意见,确保原则制定与二级单位的执行能力一致。优化课程管理理念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在课程设置、授课教师聘用、授课内容安排与工作量设置中均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结合教师的综合能力与工作总量进行合理安排;其次,课程编排管理中对软、硬件教育资源的分配,要体现资源共享、资源流通、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并通过课程之间的协调沟通促进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第三,完善课程编排信息反馈机制,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保障教学计划顺利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顶层设计方案,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做法包括:首先,建立健全课程编排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汇总各管理单位的意见与课程编排进程,及时调整可能存在冲突的课程内容;其次,建立教学督查小组,不定期开展教学巡查活动,确保教学内容、时间、课时、周期及课程考核方式不被随意修改,并及时纠正未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王莹,王华,赵丽,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索——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6).

[2]马玲,李静.基于SPOC的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23).

[3]龚凌云,陈泽宇.基于岗位职业能力提升的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8).

[4]邱容机,苏海燕.加拿大高校课程建设的特点及启示——以戴尔豪西大学为例[J].江苏高教,2017(5).

猜你喜欢

高效管理教学管理高职院校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云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我国LNG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
情感管理是最高效的管理
关于“鲶鱼效应”在学生小组学习中的运用与反思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