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的应用策略

2018-07-05黄健新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数学学习生活情境

黄健新

摘 要: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基础性的学科,也是学生感知社会、适应生活所应有的基本素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得善于解读文本、解读所生活的地域,灵动地把相应的生活资源创设为数学学习的生活情境,从而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具亲切感,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学会合作、学会研究、学会实践操作,进而学会思考,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且富有情趣。

关键词:生活情境;数学学习;交流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就明确提出: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在关注教材的编写意图的同时,还得善于把握生活资源,努力把数学内容与生活现象融合在一起,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带有明显生活味,让学生在非常熟悉的氛围中去探究、去合作,从而学会研究,学会思考,使得数学学习变得顺畅,变得富有智慧。

一、选择有用的生活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要想营造一个具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首先教师得精准地解读教材文本,把握即将要施教的内容所隐含的生活因素,并精准地把握这部分内容对应的生活现象,以便使二者之间得到有效的整合。其次还得精确地把握本区域的生活习性,了解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等,灵活地把教学内容融合在学生常见的生活事例或生活现象之中,从而启迪学生思考,激发积极有效的学习思考。

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升和毫升”的教学为例。

首先设计比一比活动,指导学生展示自己帶来的杯子、小盆子、饮料瓶等。一边让学生进行展示,一边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茶杯与同桌的茶杯相比,哪个大些?再引导学生说出“谁的杯子大?你主要是比哪里?”经历探讨,学生明白茶杯是用来盛水、盛饮料等液体的,从而感悟出杯子内部空间的大小。

其次设计倒一倒活动。采取小组合作,以A学生为主导,让他把自己的杯子盛满水,分别倒入其他同学的杯子中,观察倒一倒后的现象。学生会在实践操作、观察比较后得出,A同学杯子中的水倒入B同学的杯子中,发现没有倒满,则得出B的杯子比A的大……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中、思考中能够感悟到容量的含义,能够明辨哪个容器的容量大一些等。

第三组织议一议活动。让学生再去比一比小盆子的容量大小,饮料瓶的容量大小等,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建构容器、容量以及容量大小的意义等,使得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也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体验中形成认知。

从上述这个教学思考来看,只要教师把教材的内容紧紧地依托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或真实的物品中,学生就能够较为熟练地去观察、实践,并也能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生活化、形象化,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相关的知识信息,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领悟并掌握相关知识,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二、指导情境中的交流

数学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利用既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一方面利用创设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使学生的精力集中指向新知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从而拓展学习视野,开阔学习眼界,以达到丰富学习感知、扩充学习体验的目的。同时,利用交流活动,更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也让学生用于展示自己,达成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情境,以唤醒学生对三角形的记忆,为新知的探究活动提供经验与思维支撑。

首先,组织学生观看课件,从屏幕中出现的一幅幅画面中,让学生找出画面中的共性因素——三角形。美丽的斜拉索大桥,房屋的人字顶,自行车的大钢架,雄伟的金字塔等。同时,利用动漫的方式,凸显出学生发现的三角形,以加深学生的解读,促进学习的记忆。

其次,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的三角形。红领巾、三角板,到电线杆上的斜拉线,桌球上的三角架,电信的通讯塔上的三角形钢架等。通过寻找身边三角形的活动,让学生知道三角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这样的思考,也诱发学生的疑问“为什么都要用三角形呢?其他的图形不可以吗?”“三角形有什么独特之处?”问题会激发探索的活力,也能促使学生深入学习思考。

第三,组织画一画活动,指导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一个个三角形。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画法,在画三角形活动中学生能领悟到三角形的三边都是线段,为后面研究三角形的边积累感性认知。更为“首尾相接”的理解提供知识孕伏。

第四,组织摆一摆活动,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并展示活动成果,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评价,让学生明白没有衔接好的就不是三角形,有交叉的也不是三角形等。这些学习分析与交流,既巩固了前面三角形边的认识感知,又为首尾相接的理解提供最直接的实例,从而让学生初步明白三角形的构成,初步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能够较好地解析生活中三角形的案例,还能在分析比较中领悟三角形的存在。同时,通过找三角形、画三角形、议三角形等交流活动,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运用既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另一方面还为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辨析交流等活动提供空间,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活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交流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带来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三、安排好情境中的探究

设置生活化的教学场景,其实际意义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熟悉的场景,一个自然的情景,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解读其中所呈现的数学现象,促使学生生成疑问,以诱发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在疑问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领学生参与梯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从而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让学习更具主动性。

首先,组织必要的经验唤醒活动。一是设计一组三角形面积计算习题、一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题,让学生在熟悉的练习情境中复习相应的面积公式。二是设计梯形特征的复习活动,让学生用“七巧板”拼一拼梯形,并利用具体的实物让学生说出上底、下底、高等基本要素,为后续探究梯形面积提供丰富的积累。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你能想办法算出自己手中的梯形纸片的面积吗?”“你能算出拼成的梯形七巧板的面积吗?”用问题激励学生去尝试,从而打开数学学习的智慧之门。

第三,组织学习反馈。有的学生把梯形分成2个三角形,再把2个三角形的面积加起来得出梯形的面积。有的则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再计算面积。有的用七巧板拼图的规律算出一个小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从而算出梯形的面积……还有的根据七巧板的提示,把纸片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从而算出面积。

第四,再度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尝试与计算,并把图形中数据擦去,用上底、下底和高替代原有的数据。抛出“这时,你能想办法算出梯形的面积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会根据先前的经验去探索,有的采用先前的策略去解析梯形,得出面积公式。有的则采用教材中的拼图策略得出平行四边形,再得到一个梯形的面积。不管学生用何种方式得到面积公式,这一探究过程,就是学生智能发展、思维发展的重要学习历程。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灵活地把生活情境融入教学内容之中,让生活情境更具探究意义,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去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得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交流沟通,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开阔学习的眼界,也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升。

猜你喜欢

数学学习生活情境
浅谈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方面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数学文化价值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激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的小妙招
如何通过作业帮助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