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
2018-07-05林智泉
林智泉
摘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既要整体把握其基本内涵,更要落实到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之中。本文在阐释核心素养及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探究式教学;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逐步从课程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正逐步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焦点”与“核心”,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探究式教学正是立足于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活学生数学潜能,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应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探究式教学,准确把握核心素养内涵,根据核心素养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引导学生在探索、发现数学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数学学习体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品质,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及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1. 教育目标的综合性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发生了悄然转变,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不再局限于数学知识与技能发展,而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它基于小学生现实情境,将知识、技能与态度等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 教育评价的动态化
教育目标的调整需要小学数学评价做出相应的优化。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评价将从知识本位中转变出来,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实施动态的教育评价,针对学生的发展不断做出及时调整。
3. 内容选择的整合性
核心素养对小学数学内容的选择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小学数学打破传统学科内容选择的狭隘性,基于整合的视角推动数学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动,建立起适应学生未来发展、有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
1. 联系生活,激活学生探究动机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必须以激活学生探究动机为前提,只有有效地激活小学生探究动机,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才能被激活,从而以主动、积极的情绪投入数学探究学习中。联系生活是经实践证明的一条有效路径,因为小学生学习经历较浅,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能力发展都还有待提高。联系生活将为小学生数学探究学习构建场景,使小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或者在熟悉的生活经验帮助下,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不断将探究学习推向深入。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
(1)找角。主要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物体上的角。
(2)观察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的特点:都有一个尖,两条直直的边。
(3)认识角。教师在学生观察角的基础上,让学生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找角的顶点和边,让学生一边指一边说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4)想象角。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把角的样子画在自己的脑海里。
(5)判断角,主要以游戏的形式,抢答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等。
(6)最后再回来找生活中的角。
这样让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认识角、判断角,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探究过程,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建立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而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学生体验,教师的教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需求
情境具有很强的场景性与感染性,因此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要善于利用情境的场景性与感染性优势,通过创设探究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需求。从狭义来说,情境主要是指课堂探究学习情境,它是以课堂为主阵地,通过创设探究情境,推动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作用下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从广义来说,情境还包括一切与数学学习有关的应用场景,包括学生探究性实践活动情境,它涉及的情境更为广泛,更具有实用性与应用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例如“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教学,为了引导学生探究“旋转”的特点,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创设如下探究情境: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做的是怎样的运动呢?你能用手势表示这些运动吗?请小朋友来说一说,并且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指名学生交流并表示运动方式)。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次引发深层次的探究:你知道这些运动有什么特点吗?这几个物体运动时,为什么它们的位置固定在那里而没有移动到另一处呢,这是什么原因?(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围绕一点在转动)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像图中电风扇叶片、螺旋桨、钟面指针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旋转,旋转的特点是绕着一点转动。
在课堂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導学生探究生活中的转动现象,探究转动与旋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生活中旋转的运用原理,从而深化学生对生活中旋转的认识,并利用旋转的特点进行学习创造。
3. 设疑问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好奇心是学生探究的动力之源,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善于设疑问难,通过优化问题设计,不断提升数学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1)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发探究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而发散性思维又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涵。教师在设计疑难问题时要打破单一化思维现状,注重设计不同维度的问题、知识关联性强的问题等,设疑问难少一些规定,给予学生多一些自由发挥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时,一位教师抓住扇形统计图“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的优势,设置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探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略),从这个扇形统计图中,你们能了解哪些信息呢?
这样学生便从扇形统计图的构图要素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喜欢足球的占20%;喜欢跳绳的占15%;喜欢踢毽子的占12.5%;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占22.5%;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0%;喜欢踢毽子的人数最少,只占12.5%。同时,学生还对该班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形成了整体认识。
(2)注重在比较中深化探究
比较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它有助于教师们清楚地把握知识概念,对相近或者容易混淆的知识形成清晰的认识,从而将问题探究推向深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仍以“扇形统计图”为例,在学完本课知识点后,教师们可以围绕小学所学的统计图知识,包括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对三种统计图的概念、特点与应用场景进行设疑问难,从而帮助小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4. 引导猜想,培养学生探究创新
猜想是引发学生探究的主要动因之一,小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从而在猜想与假设的驱动下进行探究性学习。猜想既可以是顺向思维,也可以按照逆向思维,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思维活性,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
例如“猜想与可能性”,教师可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提出猜想情境:如果袋子里装有4个白球和2个黄球让教师任意摸,会怎么样呢?说出你的猜想,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试验探究,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记录,一画表示一次,一个正字就是五次;出示摸球记录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摸球活动;比较探讨。刚才的摸球实验与你的猜想一致吗?观察各个组的统计数据,学生交流探讨后得出可能性有大小的结论。
为了进一步深化探究,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延展性猜测:如果袋中装着1个白球与5个黄球,摸球的结果又会怎样呢?你们能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抽奖游戏,为什么教师在抽奖时得到大奖的可能性小,得到“谢谢参与”的可能性大呢?这樣不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而且也通过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从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诉求,也是践行“教为不教”教学理念的实践行动。小学数学教师要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意识,深化探究式教学,不断拓展探究式教学的深度与难度,使探究式教学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