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把教师送上“神坛”
2018-07-05高杰
高杰
众所周知,教师顶着很多的光环。在古代,“天地君亲师”是儒家祭祀的对象,“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更成为很多人的人生信条。在当代,对于教师的赞誉同样不少。比如:称教师职业是“阳光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蜡烛”“春蚕”等等。不难看出,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教师这一职业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但是,人们对于教师的期望没有降低,反而是更高了。特别在“421”家庭模式下,孩子受家庭重视的程度变高,对于孩子教育的关注度也相应提高了。而家长对于教育的期望最直接的承受者就是教师,这不仅是因为教师是作为教育的外在的具体存在,而且是因为教师与家长有着直接的沟通与联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长或者整个社会,就是透过教师这个群体来看待学校、看待整个教育。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代表了教育。在这种现实下,无论是外界对于教师提出高的要求,还是教师自身趋于完美的自我追求,都显得无可厚非。
然而,高标准、严要求并不代表着脱离实际的区别对待。前段时间,有教师因为周五聚会饮酒被纪委处分的新闻,引发多方关注;还有教师在占道摊点买菜被通报的新闻,更是令人咋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这样的新闻,除了对相关部门“任性用权”的做法表示不解和无奈外,也对教师群体的生活状态有着隐隐的担忧。尤其是近年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以及自媒体的盛行,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能播报“新闻”。在诸多的新闻中,只要有爆料涉及教师,很快就会引起“口诛笔伐”,一竿子打倒“一帮人”成为一种非正常的“常态”。固然,一些“害群之马”所做的事情让人气愤,理应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惩罚和制约。但是,这样的“新闻”或者是“丑闻”,毕竟只是个案,一小部分人代替不了一个群体。教师队伍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是兢兢业业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坚守着本应该坚守的职业道德。
在教师群体中存在着一个笑话:去菜市场买菜都不好意思讲价,因为别人如果知道你是教师,都会情不自禁地说一句:“老师还讲价啊!”在面对不少实际问题时,别人都会质疑一句:“老师怎么可以这样?”在过分拔高教师形象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也是社会人,是真实的个体存在,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
作为与学生联系最紧密、沟通最直接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对教师提出多高的要求都不为过。教师职业道德中要求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是教师工作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标准,更为教师的发展和提升指明了方向。从现实情况看,在对教师提要求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到他们的实际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教师专业的发展,更多的是把相关的培训作为主要抓手,强调的是“技”的提升,而对于教师精神层面的关注还显得不够。最直接的反映就是,一些评优评先的活动,不仅没有起到激发教师积极性的作用,相反还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热情,这在每年的职称评比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尊重和自我实现属于层级较高的需求,是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于教师而言,来自外界的肯定会更好地催生前行的内驱动力,使教师的个人成长实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专业自觉。在国家层面,要求政府对在乡村从教30年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就是一种导向。何况,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物质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的同时,意识也对物质起到很大的反作用。而相关层次的荣誉表彰,则也是个人价值的直接体现。从各级开展评比活动的主体来看,初衷都是通过评比这个具体的举措,来实现学、赶、超,最终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标。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不时出现“好心辦了坏事”的尴尬。特别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荣誉表彰等内容与教师的职称评审相关联,在不少地区和学校的量化评比中,相应的层级的荣誉和表彰对应相关的分数,这就迫使教师对于屈指可数的表彰名额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期待。面对“僧多粥少”的实际情况,如果学校层面没有处理好教师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使得“评”变为“争”,甚至上演“闹”的一幕。不论是伤了和气的“争”,还是伤了颜面的“闹”,都是对教师形象的直接伤害,更是对评比初衷的扭曲,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要充分发挥荣誉表彰等对教师的激励作用,需要把教师从高高的“神坛”上请下来,实打实地从实际需求入手,出台相应的机制,让更多的教师享受到应有的肯定。
首先,要把能力作为获得表彰和荣誉的首要条件。工作好不好,关键看成效。纵观现在的不少名师,能够在庞大的教师群体中“冒出来”,除了特定的条件外,其自身的努力是根本因素。努力的背后就是能力的体现,也只有当能力和荣誉相对等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做到“实至名归”,不至于出现“盛名之下其实难
副”而遭受非议的情况。
其次,要把评价作为获得表彰和荣誉的参考条件。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学生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同行的评价往往能够体现出个人日常工作的状态。这也意味着,评选需要在阳光下进行,避免“暗箱操作”,给予其他人对候选人评价和表达的权利。
再次,要丰富荣誉和表彰的类型,确保更多教师受益。当前,追求评价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教育的共识,尤其对于学生,不少有助于他们成长的评价体系应运而生。对于教师而言,同样也需要针对性更强的荣誉类型。比如:专业技术方面的、班主任方面的、家校联系方面的、学生心理方面的等等,让各种类型的教师都能找到自身的价值。
最后,要在强调精神激励的同时,进行物质激励。要教师一味谈奉献而不在待遇等实际问题上出真招,无异于釜底抽薪。作为社会人的教师,也承担着家庭的责任,需要面对衣食住行等现实问题。应将教师的薪资待遇与工作能力挂钩,进一步加大教育的投入,让教师可以安心从教、专心从教。当然,这一具体而实在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也要依托地区的经济现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相关部门将这个看似不是很大,但是对于教师确实非常重要的问题摆进发展的规划中,那么就总能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要厚植尊师文化,就需要构建新时代尊师文化体系,把教师从“神坛”上请下来,就需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教师能够在真实的状态中教书、育人、生活、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 本专题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