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宫文化是该走上“神坛”,还是该沐浴“人间烟火”f

2017-03-01李凤成

意林·作文素材 2017年1期
关键词:神坛门槛普及

李凤成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故宫博物院在建院90周年之际,面向大众推出18个展览,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许多观众需要排3到6个小时的队,才能入内看到一幅名画。有网友称这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普及有好处。但也有网友认为,故宫这样的文化殿堂需要设置门槛,这样才能让懂故宫的人去感受她,而不是让故宫成为更多没有文化品位的游客在朋友圈炫耀的资本。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江苏省盐城市高三期中调研作文试题)

【审题点拨】

这是一道有着“驱动意味”的“新材料”作文题。考生需要对“故宫文化”是该“设置门槛”,还是该“普及”这一问题作出明确表态。题面矛盾尖锐、调和困难,“顺理成章”地“化解矛盾”应该是考生作文的“中心”。题面包含了“四大要素”——故宫博物院、观众、网友以及展品,对照试题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考生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思:

思考1:肯定故宫博物院的做法。故宫博物院以“建院90周年”为契机面向大众推出18个展览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考生可以围绕“开放、顺时而化、包容”等立意行文。

思考2:民众的排队、炫耀“折射”出的“问题”。民众宁可排3到6小时的队也要去“看一幅画”,折射出艺术,尤其是高雅艺术存在着没有“深入群众”的“亚健康”状态。而反过来,一部分民众“游故宫”仅是为了炫耀也是不合适的。由此,考生可以围绕“如何真正地走进艺术殿堂”行文。

思考3:根据网友的评论逆向思维。对于故宫是否要对普通民眾进行开放,网友们刚好站成了“两队”,双方各有道理,考生可以“择一”来写。当然也可以逆向思维,也就是说两种评论都可以表明“文化的欣赏品位也是可以慢慢熏陶培养的”,因此考生可以围绕“如何学会欣赏”行文。

思考4:从展品出发谈艺术价值。故宫博物院在建院90周年之际,面向大众推出平时很少有机会看到的精品,那么就可以想到将艺术精品“束之高阁”是不合适的。考生可以围绕“如何让艺术精品实现艺术价值”行文。

思考5:辩证地看问题。矛盾可以“折中一下”化解,即恰当设置门槛,要求民众“有规矩”地欣赏。

突围角度一:学会对比,让问题的解决“明白清晰”

【名师支招】几千年前,道家就发现了任何事物都有着对立面,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真理指导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要有“辩证”的眼光。

【佳作赏析】

门槛内外

□江苏省盐城市一考生

余秋雨曾在《千年一叹》中写道:“再也没有了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可供凭吊或休憩的凉亭。”我深深吸气,想将这压在我心头、一字千钧的力气卸去,却无法阻止那源自古迹的叹息透进我的灵魂。

当故宫的门槛内尽是拍照炫耀的游客,故宫便成了一座荒芜的殿堂;当先人们的遗迹成了休憩的所在,中国的文化到底还剩下了什么?

故宫需要门槛,文化呼唤门槛!

缺失了门槛的文化,就好比卸去了城墙的城池。《三体》中,当面壁者罗辑看到装在层层玻璃后而显得很小的《蒙娜丽莎》时,他感到了一种摄人心魄的美丽。给《蒙娜丽莎》装上防弹厚玻璃曾惹来热议,让一批无知无识,为炫耀而来的游客大失所望,踟蹰犹疑,却让真正艺术者的心,穿透层层玻璃,与达·芬奇相会。这样的门槛,成了文化的翼蔽。

门槛内,是文化;门槛外,便成了闪光灯连成一片的炫耀。

我曾去往故宫,在乾清宫的门槛外看见几百个闪光灯争相拍摄殿内陈设。重重的封锁和木制的门槛根本挡不住朋友圈和虚荣心的热潮。

目睹此景,不由得想起《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将文化拔擢到经国大业的高度,怎能不令人警醒?而今日几乎泛滥成灾的文化节目,充斥在诸多旅游景区的所谓“唐宋建筑”,一次次拉低了文化的界限。在“零门槛”的文化氛围里,我们得到了点赞,却失去了对文化的敬畏之心。

曾读《尚书》,一句“华夏,服饰灿烂谓之华,礼仪宏大谓之夏”让我感动了许久。目不识丁却对孔子礼敬有加的老农,让孔子发出了“吾不如老圃”的慨叹。种菜稼穑的老农怎能理解儒学的奥义呢?可他并未附庸风雅而加以炫耀。只是虔诚地怀有一份敬畏之心,他赢得了孔子的赞誉。

我们的文化,也该建造一道精神门槛啊,门槛之内,真正的艺术家可以得到文化的滋养;门槛之外,平凡的人们常怀敬畏之心,望着门槛内那一方净土,不再为炫耀而附庸风雅,只在心底默默讴歌。

为文化殿堂筑一道门槛,慷慨的遗恨将重现,只供休憩的凉亭将消隐不见,而千年的历史啊,也再不会低声叹息!

【名师点评】1.该篇议论性散文从“门槛内”与“门槛外”两个对立面来论证“为文化殿堂筑一道门槛”的观点,说服力强。

2.本文调用素材精准,可谓“信手拈来”,从开头的余秋雨,到后文的《三体》《尚书》,无一不显示了作者的丰富“阅历”。

突围角度二:“一线串珠”,让文章有机一体

【名师支招】在写作中占有了优质材料之后,剩下的就是如何用好这些材料的问题了。材料越丰富,越要注意组材的“条理性”。“一线串珠”正是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组材技巧。

【佳作赏析】

我有一壶酒,尽倾天下人

□江苏省盐城市一考生

2016年,广东唱片公司推出了许多张中国古典艺术和西方流行音乐元素融合后的专题唱片,京剧邂逅朋克,昆剧撞上摇滚,粤剧和爵士共舞……真是想人之未想!新唱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获得了如潮的好评。

没错,应时代的需要,文化正从它至高无上的宝座上一步步迈下,更贴近生活。然而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问题与思考。

在我看来,文化当亲民化而非平民化。

亲民化,是指文化应为大众所接触,所共享,而非上层社会附庸风雅之物或文人酒后茶余方可赏玩之物。文化如一泓清泉,只有在世人心头流淌,才能使源头活水常在;文化如一条巨龙,只有在世人脑中腾飞,方能斗破苍穹。

文化,只有亲民,才能使自身活力常在,不在岁月的风沙中枯黄、老去,最终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五经之中的《诗经》经历几千年岁月的“涤荡”,依然妇孺皆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它的亲民化。它反映人民生活,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亲民的。而相比之下,魏晋南北朝时一味追求句式工整,辞藻华丽的骈文却如那一现之昙花,虽一时艳冠群芳,却终不可长久,早早凋零。

文化,只有亲民,才能使其中智慧不断,滋润人心。倘若文化封闭,束之高阁,纵使有一时的灿烂辉煌,终究无法再被传承。卢浮宫,作为巴黎、法国,乃至欧洲的文化结晶的象征,至今依然保留着一个已延续百年的传说:允许画家欣赏临摹。其实,临摹先人之作,就是对他们智慧的领悟,精神的传递。你或许无法想象到,多少年前印象派大师莫奈也是一个带着画板前来临摹的“无名小卒”。

然而文化的亲民化也绝非代表它应平民化。在这个网络、影视传媒越来越普及的年代,文化“平民化”现象屡见不鲜:网络小说横行,古典名著挨号翻拍……一年前,贾玲在一档节目中恶搞花木兰,“一石激起千层浪”,最终贾玲被要求为自己的“恶搞”道歉。贾玲的这件事有力地体现了“平民化”的弊端。可以说,恶意的扭曲、篡改,这不是文化的亲民,是一种蒙昧,是莫大的悲剧。

故宫在建院90周年之际对外开放,产生了巨大轰动。以故宫为代表的古典文化正逐渐地亲民,人们应该抓住这些契机,体验古典文化之魅力。

“我有一壶酒,尽倾天下人”,文化也正如一壶美酒,倾于天下民生,而“能饮一杯无”便是每一个个体应当思索之事了!

【名师点评】1.文章以“文化当亲民化”为中心论点,作者在前两段的引导下,在第三段明确提出该观点,之后即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论点行文,做到了“丝丝入扣”。

2.素材丰富,文章选用的“素材”十分新鲜,开头的“融合唱片”、中间的《诗经》、卢浮宫都体现了作者平常积累素材的“用心”。

突围角度三:由此及彼,文章更有“波澜之美”

【名师支招】文章自然是“曲线推进”才能焕发光彩。由此及彼就是其中的一种“S形”曲线,作者通过“此端”的引,进入到“彼端”的“深”,这种思维方式不仅符合人们的思考习惯,而且使得文章生起“波澜”,趣味盎然!

【佳作赏析】

蔷薇出篱别样红

□江苏省盐城市一考生

李渔说起玉簪花,大贬其低贱,谓其不过寻常人家的俗物。而宗璞在《报秋》中却说:“此花不挑地方,不拣土壤,性喜阴暗,将阳光留给别人,这便是玉簪花精神。”

同一种花,李渔以精神贵族的姿态予以不屑,而宗璞却给予了高度肯定。如果说疏远玉簪花的李渔像提倡给故宫设门槛的所谓“阳春白雪”的“雅士”的话,那么亲近玉簪花的宗璞则像提倡古典文化普及的“下里巴人”了。

其实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最是要不得,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阳春白雪有显得“俗”的时候;下里巴人也有显得“雅”的时候,所以有了“雅俗共赏”这种完美的中间状态!

古语有云:“蔷薇出篱别样红”。名花如蔷薇,妖冶美好,但仅局限于一隅墙角,只供院中人欣赏,并不能展现出惊心动魄的美,可是“出篱”之后,就“疏影横斜”而“一枝独秀”了!

文化领域也常有这样的现象。以昆曲为例,旧时,只有贵族人家才有资格欣赏到昆曲,领略《牡丹亭》的婉转伤迷,《思凡》的穿云裂石之美。然而这种“陶冶”始终与人间烟火格格不入,时光流逝,如今的昆曲早已江河日干,成为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昔之盛,一篙独去!反观昔日并不登流的徽剧,却因为“出篱”糅合了其他剧种形成了全新的剧种——京剧,如今京剧作为国粹发展得越来越好!如今京剧唱腔与流行曲调的完美结合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艺术普及是对艺术本体的一种保护,使艺术不至于陷进平庸与低俗的旋涡中,正所谓,出篱的蔷薇才能更为红艳。

唐璜、堂·吉诃德、卡门都是虚构的人物,然而这些人物已经越出了西班牙的国门,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积极影响,这就是艺术普及的功效。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普及“率土之滨”,这个民族才能形成特有的精神风尚与价值取向,整个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才能得到提升。

蔷薇出篱别样红,只有文化的普及,才能实现包容并蓄、“万国来朝”的文化发展终极目标。文化普及做不好,即便形成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也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

【名師点评】1.文章由“蔷薇出篱别样红”谈起,深入到文化艺术的“普及问题”,自然之理与人文之理相映成趣,逻辑严密。

2.文章选例精当,不论是开头的李渔、宗璞的“玉簪花”之论,还是昆曲、徽剧的不同发展结局,还是唐璜、堂·吉诃德、卡门都很好地切合了文章论点。

猜你喜欢

神坛门槛普及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走向神坛的祭侄文稿
网络作家真的“零门槛”?
转型直销 两面针能否重回神坛
走下神坛还是加固神坛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
异地高考岂能不断提高门槛?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