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地方文化,开发写作资源
2018-07-05朱娜
朱娜
一、写作缘起
在南京市鼓楼区一次题为《好久不见》的作文比赛中,学生作文呈现出选材单一、老套的特点。以鼓楼区一等奖100篇作品为例:
这种状况囿于学生学校、教室、补习班三点一线的单一生活,囿于他们狭小的生活空间、狭隘的个体世界。他们忽略了身边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因此,作文呈现出题材老套、缺少内涵的特征,更显现出一种文化的疏离、素养的缺失。
我们生活的城市——南京,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是一个有文化味道的城市。它厚重的文化底蕴,悠久的文化积淀、博大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去体验。它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如果语文教师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写作要求对他们的束缚,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提升他们写作的能力和素养,促进他们的精神成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积极向上,表达真实情感。因此,关注身边这座城市的文化,将它的文化遗产、文化因子、文化元素融进写作,设计好写作实践与指导活动,开发写作课程资源,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文化实践
(一)渗透文化意识,寻找写作资源
写作资源如何生成?它来源于生活。鲜活灵动、多姿多彩的南京文化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学生一味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应让他们走到广阔的世界里,感受美好的自然和丰厚的文化。悠悠长江水,巍巍中山陵,幽幽秦淮河,萋萋白鹭洲,无不彰显着南京的文化魅力。无论是栖霞山的红叶还是牛首山的蓝天,无论是波光粼粼的玄武湖还是人山人海的夫子庙,对于学生来说,感受南京多元一体的文化是一种鲜活的生命体验。它们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眼界、增长见识,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创作的灵感。
我曾和学生共同完成了一个以“美丽南京”为主题的文化实践与写作活动,鼓励学生走到宽广的世界里去寻找写作资源。文章交上来的时候,我收获了许多惊喜。角度多样、内容丰富、素材鲜活的习作明显增多。有的写南京美丽的自然文化,将视角对准了磅礴的扬子江、古老的明城墙、秀气的紫金山;有的写南京丰饶的物质文化,雨花石、金陵剪纸等;有的写南京诱人的美食文化,鸭血粉丝汤、小笼汤包、南京桂花鸭,隔着作文纸就香气扑鼻;还有的写南京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夺天工的云锦,余韵悠长的白局……学生的文字有了生命,有了烟火气,有了文化味。
这次实践证明:关注所生活的城市,亲近自然山水,理解地方文化,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对这个城市文化的热爱,更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和兴趣,拓宽并创新他们写作的思路。
(二)拓宽文化视野,巧妙处理素材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就《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生活的参与和体验的提案》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青少年亲近文化的最好方式是体验。”
南京有许多充满文化内涵的传统活动,学生在这座城市中体验,往往能够捕捉到素材与灵感。例如:元宵节夫子庙看灯会,清明节祭祖踏青,端午节吃粽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这些看似日常却又充满文化气息的生活画面进行叙述;南京人喜欢爬城头,食乌饭,吃野菜,这些看起来司空见惯的事情也可以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来;江宁的方山大鼓、江浦的手狮舞、溧水的打社火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也可以在体验过后呈现于文本之上。
这个时代的学生接受网络的多元文化太多,似乎与传统文化有点远,但他们是文化的传承者,因此,在生活中体验文化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能夠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更能将文化因子种进他们的个体生命中。当然,体验了丰富的文化还不够,还要学会个性地占有、处理素材。一个学生之前是这样写《秦淮古巷》的:
秦淮古巷充满着我童年的回忆。古巷里的柴火馄饨、南京烤鸭的香味至今难忘,青砖古瓦下诵读《三字经》的画面历历在目。邻居家颤颤巍巍的太太至今还好吗?我随手涂鸦在墙上的那些字还 在吗?
想念秦淮古巷。
我搜集了两段描写南京极佳的文字引导学生写出南京浓郁的文化味道: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
——朱自清《南京》
是这方灵石,以历历五彩,呼应中山陵之庄严,雨花台之恢弘,莫愁湖之清丽,玄武湖之旖旎,秦淮河之桨声欸乃;就是这方灵石,点缀深秀苍翠的帝王州,绮交绣错的佳丽地,百年千年万年,忠诚不移。
——张宗刚《雨花石小唱》
如果学生可以向以上两位作家学习丰富的联想,让自然的素材和自己的感悟发生联系,发生思想的化学反应,文章的文化气息自然扑面而来。因此,当我们已占有写作素材的时候,要能够巧妙处理,勾连历史与人文,将文化展现于文中。在此指导下,学生修改了《秦淮古巷》:
想念你,秦淮古巷。你的青砖古瓦记录了我嬉戏诵读的美好时光,你的蓝天屋檐下是我永远回不去的童年。你默默依傍着秦淮河,见证着“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目睹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你见证着古巷里的人们长大和老去,也见证着这个城市的沧桑风雨……
在“美丽南京”为主题的实践与写作活动中,学生纷纷选择了自己最有感悟最有特色的素材进行写作。某学生选择了《红楼梦》中的南京印记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对南京丰厚的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另一学生选择了南京地铁站“人杰”与“地灵”为主题的文化墙来表达自己对南京的现代科技与历史文明交相辉映的多元文化的赞美……
这样的素材经过个性化的占有、理解和处理,生动、精当、新颖,不仅具有古老气息,还具有时代气息,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千年积淀的南京文化无声地浸润着学生。学生在亲近它们的同时,拓宽了文化视野,也提升了文化素养。
(三)挖掘文化内涵,引导精神成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文化素养高的学生往往能够被身边的平常小事触动,写出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从而赋予作文真正的灵魂,但因为年龄、阅历的制约,部分学生往往缺少审美的眼光和文化的思考。语文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挖掘极富文化特征的场面、事件及各种细节,指导学生将这些画面、故事、情感融合,形成具有正能量的思想观,形成具有文化底蕴的价值观。在“美丽南京”这个活动中,我让学生自由书写《南京故事》,用文化的眼光去思考南京故事的内涵。
有个学生讲述了一家人在院子里与外地邻居聊天的故事,彼此之间轻松不设防,真诚不虚伪,表现出南京人质朴、不排外的性格特点,表达了对南京真诚博爱精神的赞美。这样的文章取材巧,立意高,显示了城市的文化;一学生讲述了爷爷奶奶这一对老南京人在艰难的岁月里历经风雨、相濡以沫的故事,赞美他们就像南京的市树——梧桐,不管多少狂风暴雨始终屹立不倒,这样的立意就有了文化内涵;一学生讲述南京这个城市曾经痛到极点的故事,30万人的生命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殒灭,但是南京人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用勤劳的汗水和坚韧的精神铭记住历史苦难,建设了幸福家园,开创着美好未来,这样的立意透露出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折射出南京人的坚强,传承着南京的城市精神。这样的立意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有深刻的文化启迪,帮助学生建立了健康、正确的价值观。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高度契合的。正如学生作文所写:
我沉浸在古都浓郁又清雅的风情中,仿佛觉得历史的车轮,正载着金陵文化的厚重,载着我,向着明天出发。
这样的作文是将小“我”融进大“我”,是将个体融进整个城市,以城市的文化和精神来指导自己的生命成长。就像著名作家王开岭所说,“在一个雾霾的时代,我们可以提升内心的光线,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用“文化的眼光来发展 自己”。
三、教学思考
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一个生活在南京的人,我们的故事与南京有关,我们的成长有南京见证,我们的生命中也留下了南京的印记。
一个美好的亲情故事曾留在层林尽染的紫金山,一个温馨的友情故事或许就在玄武湖的柔波里,一个思想升华的故事或许就在秦淮河畔的乌衣巷,一个经历风雨的故事或许被沧桑的古城墙看在眼里。如果能将我们的成长故事放在美丽悠远的具有文化气息的南京的某一个地方,而不是局促在钢筋水泥的一室之内,生命中的故事会不会因为南京这座城市更显出文化气息?如果我们只注重对写作的技巧指导,而忽视了写作中文化内涵的提升、文化素养的培养,这会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创新、思考的能力。
因此,語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亲近地方文化,融入文化思考,和学生共同开发、利用身边这座城市的文化,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也是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创造性地开展各类写作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一致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与境界,更有利于实现语文课程的长远目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致力于写作课程的建设,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涵养学生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