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导学案培养小学中高段数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18-07-05蒋世全
蒋世全
摘 要 当今,素质教育盛行,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利用导学案,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学案”的精髓是“因材施教”,通过教师指导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或者较高层次的同学指导较低层次的同学,学生依据符合自身发展的学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本文以“导学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为基础,讨论运用导学案对小学中高段数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导学案;中高段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109-01
一、导学案的编写如何能够让学生“自主”
导学案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教学体系主要有三个环节:课前、课上和课后,这三个环节也可以看做学习新知、实际运用、教学检测三个环节。导学案的合理设计和使用将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能够把以上几个主要环节落实到位,数学导学案的编写可以分成以下五大部分。
1.做于课前
(1)树立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即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我们这一节课、这一章节或者这一套书,甚至是这一学科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目的。下一节课之前就将问題抛给学生,让学生主动讨论学习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具体化、明确化和可检测化,不能用一些模糊的词语来描述它。
(2)预见重点、难点。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主动提出重点、难点,为在课堂中与教师讨论做准备。
(3)知识梳理。知识梳理这一块内容既要包括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要包括上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因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是连续的,这节课的知识大多需要上节课知识的支持。因为这节课的课前就是上一节课的课后,而这一节课的课后就是下一节课的课前。这样就把课前和课后这两个内容结合在一起了。
(4)基础自测。通过学生的自学,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题,让学生来完成,用于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此处的设计不可过多,亦不可过难。如果我们课堂探究的内容比较难,可以先设计本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中的一部分具有铺垫性质的题目。这对我们上课探究的问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上课时,花5~10分钟对基础自测中的问题做一个点评或讲解(其中有一些问题是学生不能完成的),然后开始上新课,课前准备的问题一定要提前发给学生。
2.师生探究、以学生为主
这一块内容是课堂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由学习新知到实际运用的重要环节。对于简单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即可,切不可大包大揽、包办代替。例如,对于“直线可以无限延伸”这一内容,学生没有讨论的必要,教师也没有讲解的必要,学生只要记住就行了。对于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教师可设计一连串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时候,教师的主导地位切不可动摇。
3.当堂训练
这一块内容是用于检验这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者可以说去检测我们的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当堂训练的设计要切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符合我们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检测作用。考虑到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切不可过难、过偏,一定要做到堂堂清理。对于师生探究和当堂训练的题目,教师切不可提前发给学生,上课再发。实际上,我们在课堂上只完成了师生探究、当堂训练和课前准备的一半工作。
4.节节训练
每一节内容包含了几个课时,在这一节内容结束后,教师应将这一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知识进行梳理,并开展系统训练。这次的训练强度不可过大,试卷的命制以一节课能做完为任务量。比如,可以命制5道选择题、3道填空题和2道大题。一是检测学生对这一节内容的学习情况;二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防止学生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最好不要选择一周一练,而是一小节一练。这样,只要对试卷稍加修改,以后还可以反复使用。如果是一周一练,由于进度的不同或其他原因耽搁,试卷还要重新命制。
5.章章检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表明:人们在学习中是有遗忘规律的。如果学生不抓紧复习,能记住的知识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住的知识为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的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记住的知识为98%;一周后,保持86%。乙组记住的知识明显多于甲组。所以,当一章内容结束后,教师应再进行一次测试,这次的测试强度要大点,可以参照高考命题的模式。再配上我们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促使学生反复练习,加深学生的记忆。
二、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我们的课堂更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
2.充分拓展学生的潜能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改教学为导学,给学生足够的课堂自主学习时间,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只是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上还要不断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倡思维的多元性,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成就的肯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发现、探索获得成功的快乐,展示自己的才华。
参考文献:
[1]田云海,赵琼红.小学数学自主学习[J].小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