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几点思考
2018-07-05刘云靖
摘 要: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了美感,美育渗透到数学课堂,能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数学的温度,让一个个数字透射出意境,让一个个图形描绘出憧憬,这才是学生喜欢的有美感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美育;美感
在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美育的渗透,使得课堂上一些冷峻的理性化思维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学生感受到数字和图形内在的美,让教师深深地感触到美感课堂的力量,可以说美感是课堂教学追求的至高境界,渗透美育的课堂和产生美感的课堂教学才是人本的课堂。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打造孕育美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呢?
一、打造诗意的数学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对美感的追求
一提诗意课堂,总会想到语文课堂,似乎与数学课堂风马牛不相及,但从我的教学实践出发,我却把诗意与数学课堂联系到一起,让数学课堂增色不少,颇有收效。例如,一年级新生认识十以内的数,我把一首小诗引进了课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利用多媒体营造了一个诗意的情景,让学生把小诗中的“一、二、……九”换成阿拉伯数字“1、2、…9”,学生感觉到很好玩,然后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发现这首诗中的数字换成阿拉伯数字后的表象,学生感觉到很有趣,又发现应该把“十”也换成阿拉伯数字,这样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拓展。有个孩子竟然通过观察发现,说出了谁和谁对应,还有的发现了“0”、追问了“0”,这样的课堂生成都缘于这首小诗的课堂呈现。可见,诗意课堂产生的美感,激發了学生的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让原本僵硬的十以内的数焕发出美感,学生很快就体悟到数字的魅力,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营造诗意的数学课堂的进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编写一些融进数学元素的小诗,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将其适时适度地植入课堂,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营建开放的数学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自然中体验到数学的美
实践证明,课堂有形也无形,说它有形是指我们在教室里上的课,说它无形是指开放的数学课堂,为了达到数学课的理想教学效果,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甚至带到野外大自然中,还可以把一节数学课辐射到学生所属的每一个家庭,这就看我们数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能力的高低,我认为开放的数学课堂让教学过程渗透美育,进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成学生思维的海洋,泛起美丽的浪花,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充满美学意蕴的数学课堂。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的数学课堂是学校操场,让学生体验到把学校操场“缩微”装进口袋的感觉,布置数学拓展性作业,在学校现在操场的面积上,为学校规划一个新操场的平面图(给出比例尺),这个作业的布置,调动了学生的创意情趣,这节比例尺课的“热度”持续了一周,一周后学生课下还在追着我谈自己新操场的创意,并捧上自己的“学校新操场平面设计图纸”。面对同学们的这些设计,我不但惊叹学生作图的精确和一丝不苟的精神,而且明白了生活化的数学才能孕育出教育的美感,才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数学,才能让我们的学校教育达到育人的目的。只有打开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打开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审美体验更加丰富多元,让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加浓厚,对数学学习内容更加深入。
三、关注数学的综合与实践,让数学本身的美感指向应用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数学的综合与实践被数学教师高度关注,有的被数学教师作为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这类以问题为载体的学习活动,由于以学生的自主参与为主,所以学生都十分青睐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都有一种期待的美、学习状态的美、动手操作的美。数学本身就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数学课堂教学也理所当然要与生活实践对接,特别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应想到与学生的生活情景产生链接,让学生在学数学的进程中体验到用数学的美感。数学应用的美要在教师设计引导学生边学边用的综合实践过程中充分暴露出来,并在反复的数学应用中得以内化,形成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时,我让学生列举出生活实际中,诸多表面呈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让学生体验它们的规则美,大到一幢我们校园的教学楼,小到一个魔方,这些物体呈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极具壮观和小巧的美丽。那么,要给这幢长方体教学楼粉刷外墙,这就与教学内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产生了联系,让学生深切地感到计算物体的表面积的重要性,从而引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更深层的思考。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找准美育渗透的切入点,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追求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付正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几点思考[J].中外交流,2017(14).
[2]韩德辉,刘艳芳.诗意教学法,数学课堂的调味剂[J].知识窗(教师版),2015(11):20.
作者简介:刘云靖(1983—),女,汉族,中学数学二级教师,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并担任班主任工作。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