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使学生学有所成
2018-07-05谭门娟
谭门娟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学校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渠道,要想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学有所成,就必须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因材施教;学有所成;积极性
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每个人的天赋、所擅长的领域不尽相同。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去教诲学生,这也是清代教育家汪辉祖极力提倡的因材施教。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人才特别是优质人才的培养一定要顺其材质之可造而教育,根据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适当变更教学教法。
从现有的教学模式来看,教师想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却有难度,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教学模式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学有所成。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这就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根据学生的水平需要因材施教。
从道理上说,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语文。虽然不能否认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差异造就了学生的差异,但“上智”和“下愚”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的人应该属于“中材”,或“中材”借自身的勤奋、有效的教育成为“上智”。所以,我认为,与其“分层”,把学生分出所谓“优中差”的等级,不如多花些精力,从各方面去了解、分清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性,着眼于全体,开发每个学生能够学好语文的“素质”。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属类,有的人是属于视觉型的,几乎能过目不忘,那么板书、图片、实物的讲解就很适合他们;有的人是属于听觉型的,必须透过声音才能记忆,对他们来说,老师口头的讲解最容易理解;有的人则属于触觉型,只有“边做边学”,记忆才深刻。
对于这种种差异,如何因材施教?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是扬长避短,还是弥补不足?这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历史上扬长避短的例子比比皆是,韩非子之所以能写出令嬴政十分满意的文章,是因为他扬长避短,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青史留名,创造一段佳话。当今社会里,如果也有像韩非子这样能读会写的偏才,他的语文能力算不算合格?老师在“听”和“说”方面应该怎样去要求他?还有,历史上无数的说书艺人、戏子,大部分文化程度都不高,但说起来绘声绘色,演起来出神入化,分别该称为听觉型和触觉型的人。现在的学生中就不乏伶牙俐齿、机警善辩之人,见闻广、脑子活、反应快,只是因为从小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对文字的感悟较差,考试成绩总不尽如人意。他们的语文成绩该如何评价?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是语文多在书面上学习,又全部在书面上考试,是不是委屈了这些思维敏捷偏偏钝于文字的偏才?
没有人可以轻易改变现有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语文老师能够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开辟多种传达信息的渠道,把丰富多彩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各种类型的学生在自己擅长的“感官”里找到学语文的感觉。我认为,这就是语文老师因材施教的举措之一。只要有了“感觉”,听觉型、触觉型的学生在学习中就有了加强文字功夫的内驱力,稍一用功就会事半功倍。
现有的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这当然适合视觉型的学生。其实老师也该时常甩开书,零板书,以纯粹的讲述引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想象天地。不仅是善听的人,所有的人都会获益匪浅,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是天生的听觉型学习者。还可以从课外引进精彩的小说念给学生听,还可以建议学生收听午间小说连续广播,都会有不错的效果。课文中有些内容是适合表演的素材,条件允许的话,一学期组织一两次课本剧演出,让学生自导自演,老教师做顾问和场外指导,一定可以调动各种学习属类尤其是触觉型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出色表现定会让你惊喜。只要有心,平时就有不少容易做、见效好的措施,比如开展诗歌朗诵会,举办辩论赛,看好的电视节目,交换好书并从书面或口头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摘抄名言名句、美文美诗,组织各种语文游艺活动等。对全体学生提出这些要求和建议,让每个人都积极参与,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应该能够收到“扬其长,避其短”的功效。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处理好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提问时,当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不要急躁,而要抓住时机给予启发、引导,并给学生再次表现的机会。对那些答错的同学,也应在充分肯定其进步的同时,善意地帮助他们重新把问题答好,使学生因自己终于答出问题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假如一些学生提出教師始料不及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应压制学生、堵塞学生的思路。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思路是正确的、积极的,哪怕是错误的,教师也应予以适当的支持和鼓励,这将对学生的终生学习产生莫大的作用。教师切不可指责讽刺,这将会遏止、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在教育的实践工作中,让我们每一个教师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尽其才,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叶琳.分层教学的历史、现状及其反思[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
[3]李献林.成功教育视域下的因材施教[J].晋中学院学报,2009(4).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