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型教学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优化创新
2018-07-05胡艳秋
胡艳秋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在教育中也是如此。小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常有注意力不集中,自主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差的情况,加强管理工作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推动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管理;教学;优化;创新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包括价值观、人生观基础形成、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以及性格养成等等。因此,优化创新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迫切性与必要性。班主任不仅仅是一位任课老师,承担着一定教学任务,还承担着管理班级,照顾、监护学生的重任,从实际教学情况中不难看出管理工作较好的班级在教学效果上也更加突出,由此看来,对新教学理念下班主任管理工作优化创新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一、小学班主任管理基本现状与典型问题分析
一直以来,班级管理工作都备受重视,因为班级管理工作与教学效率、教学效果联系紧密,互相影响。从管理工作内容上看,班主任管理主要包括班級纪律管理、住宿生活管理、培养班级集体荣誉感、构建良好同学关系与课堂氛围等等,由此可见,在大班制教学条件下,班主任管理工作十分繁重,而且开展相关措施改革时,实施难度也非常大,后进生问题突出,管理效果效率滞后,教育管理理念落后,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综合发展。
随着教学领域范围的创新改革不断迈进,对学生的评定综合化、科学化,不偏重于学习成绩进行评定,管理的方式也朝着刚柔并济的方向不断发展。传统管理模式单一化,不仅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也欠缺灵活性,管理效果不明显。班主任不仅需要不断优化自身教学、管理理念,还需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设计出更加符合班级整体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新型教学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优化创新措施分析
1.重视学生的差异化,优化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模式与机制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调皮捣蛋的学生、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等等,这也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这也是客观存在、无法避免的。而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需要正视这一差异,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尊重。
新型教学理念中强调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班级管理工作也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在传统管理中往往是刚性管理占主导,教师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命令式教育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教育来说优势并不明显,反而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从班级整体上看,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学习上具有较强主动性,遵守班级纪律,积极配合班主任管理工作;第二阶段是在学习上并不突出,但大多不会影响课堂纪律;第三阶段则是影响课堂纪律,作业不按时完成,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观察对象。对于后进生需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除此之外,还可以令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当中去,例如当一日班长、纪律委员等,组织全班参与到班级纪律行为准则制定当中去,强化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这都对优化班级管理工作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构建良好师生关系,重视学生反馈,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
管理需要刚柔并济,班主任需要有严肃的管理风格,同时也需要有包容学生的亲切的一面,对于班级管理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评核、总结汇总方式,比如说每周的班会。需要指出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奖励,奖罚分明,在学生心中树立公平、公正的形象,不能有所偏颇。在实际管理中,许多学生都认为教师会偏袒班干部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这些想法不仅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还不利于良好班风、班级氛围的形成。对此,班主任需要为学生创造意见、建议反馈的途径,比如说定时进行意见反馈、班级管理工作汇总等等。
班主任是学生们的监督者、教育者,为了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需要强化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交流,尤其是重点观察对象,比如说微信、QQ群等,强化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态度,完善学习方法,提高技巧等有着重要意义。更多地了解学生在家里或者学校的表现能够帮助班主任进一步明确问题症结,帮助学生进行克服与解决。
三、结语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主心骨,不仅需要在学生面前树立优秀榜样形象,以身作则,还需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对人格教育、班级管理效率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新型教学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在进行教育或者班级管理中更加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重视差异、尊重差异,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科学的管理计划。相信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能够不断推动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优化、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推进,为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邱玉芬.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完善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7(11).
[2]李向红,宋学宾.浅谈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J].赤子(上中旬),2014(13).
[3]桂玉艳.浅谈小学班主任对“问题学生”转化工作的展开[J].中国校外教育,2016(36).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