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整合助积累内化,巧妙反刍促运用外化
2018-07-05杨红梅
杨红梅
摘 要:文艺性说明文如何在教学中彰显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呢?需要着重关注以下三方面:1.依托文体特点,巧妙回扣开篇;2.依托单元目标,巧妙有序内化;3.依托学习规律,巧妙反刍外化。
关键词:文體特点;单元目标;实践运用
说明性文章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重要的文体,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目标中也有相应的教学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说明对象的特点以及作者所用的说明方法固然是说明文的核心任务,但笔者认为还应针对文体自身特点,结合学生年段特点,确定核心教学内容。《麋鹿》一文,作为说明性文章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文艺性说明文,如何在教学中彰显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呢?下面结合具体课例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依托文体特点,巧妙回扣开篇
文艺性说明文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还辅以描写、议论甚至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为了增强文艺性,有时娓娓地讲段故事,有时绘声绘色地写段风景。《麋鹿》一文的开篇就很有特色,描绘了一幅晨曦中麋鹿的生活场景,它们在黄海滩涂上自由自在地活动,静谧悠闲,让人联想到麋鹿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在学完整篇文章后,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文章的开头,感悟这一表达方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文无体不立,学无体不灵。”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文体特点,学习不同的文体表达方式,起到“授之以渔”的作用,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习作中进行迁移运用。
二、依托单元目标,巧妙有序内化
苏教版教材围绕“单元主题”,把读写听说、综合实践活动和专题等加以优化整合,以获取整体综合的语文教学效应。那我们在教学这篇文章时,也应该关注单元教学主题,落实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由三篇阅读课文、一篇习作和一个练习组成。细细揣摩这些内容不难发现:在这一单元,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应关注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麋鹿》一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层次清晰地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揭示了它们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细细读文,我们进一步发现:麋鹿3000多年间的传奇经历,可作者仅仅用了403个字就介绍清楚了,语言精练,让人一读了然,他是如何做到的,当然离不开大量的收集和整理。因此这些文字的背后,还有更多的信息散落在各种文献当中,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以,课前我们通过一份导学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搜集有关麋鹿的资料,辅以数学当中折线图、柱状图以及饼图等更加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
阅读课文5-6小节,关注不同时期麋鹿的发展变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麋鹿的传奇经历,完成以下表格。
这一表格,难度较小,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但接下来的这一思维含量较高的题目,学生就存在困难了,也很好地考验了学生灵活运用学科知识以及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挑战题:你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现不同时期麋鹿的发展变化呢?
聪明的同学想到了画折线图、柱状图以及饼图。但是对语言文字敏感的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的一些问题:“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但是汉朝以后逐渐减少,再后来竟然销声匿迹。”3000多年前,麋鹿的数量到底有多少,汉朝以后又逐渐减少到多少,相比1865年的120头,应该是画得高一点,还是低一点呢?是朝上的走势,还是朝下呢?此时,学生分小组带着问题走进图书馆,或查阅纸质文献,或根据老师指点登录中国知网查阅相关学术文章,最后竟被他们找到了相关的数据,画出了准确的折线图、柱状图。在这一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与同伴甚至是老师对话,带着问题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并且运用所搜集的信息解决遇到的问题,无形中感受到了探究的其乐无穷以及成就感。长此以往,相信学生会把这样的学习方式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自觉,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依托学习规律,巧妙反刍外化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在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一节课的教学更应在“理解内化”的基础上给予学生生长感,促进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及时地“运用外化”,以促进学生及时记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以及提高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能力。教学中促进学生及时反刍的方法有很多,在本课中,我们选择了由图到表文的呈现方式。老师给学生出示一张关于国民阅读的柱状图,让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来介绍这张图的内容。在学生感觉难度较大的情况下,老师接着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该节课的学习中,学生由文字到表格,再到折线图,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掌握了重要的阅读说明文的方法。现在采取反向输出的实践策略,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发现关键信息、整合推理以及概括表达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一举两得。
总之,教师一定要有“文体意识”、整合思维,遵循“因体而教,因学定教”的思路来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积累内化”到“运用外化”的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小毅.小学语文分类阅读教学研究[M].重庆出版社,2016-12.
[2]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03.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