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意象构建”下小学经典诗词的主题教学策略

2018-07-05张亚军

新课程·小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主题教学教学策略

张亚军

摘 要:“意象”是凝聚着丰富形象与经历的一种文化符号。诗词的教学,重点不在于逐字逐句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而是通过对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场景再现,体悟诗词背后的情味和意趣。教学中,教者应从以下两方面利用诗歌“意象”主题构建诗词意境:走进文字,在与意象相遇中实现诗歌情与境的体验再现;组合意象,在文化浸润中实现诗歌意与象的丰盈再造。

关键词:意象构建;主题教学;教学策略

诗是弥漫着、生长着的情感,是从作者、从读者的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情思,而不是语言本身。诗词的教学,应努力给学生留下一些长久的东西,这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意象”便是凝聚着这些形象与经历的一种文化符号。它是指在中国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古圣先贤怀着真、善、美的人格追求,将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思想、情趣的不同物象,通过诗文、书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形成一个个“生活场境”。儿童阅读古诗词时,重点不在于逐字逐句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而是通过对诗词中一个个场境再现,体悟诗词背后的情味和意趣,涵养带有民族文化印记的志向和情愫。

诗词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诗词“意象”主题让学生走出理解诗歌描写内容的藩篱,进入诗词构建的意境呢?笔者从《渔歌子》诗词教学要求出发,浅谈意象构建下的古诗词主题教学。

一、走进文字,在与意象相遇中实现诗歌情与境的体验再现

渔翁是中国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他们以山为伴,与水为邻,淡泊的情怀、超逸的品格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样的境界令人神往。在以“渔翁”为主题意象的教学时,我以《渔歌子》这首词为主,整合了《山中问答》《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江雪》等几首诗,在学生充分了解诗人身份背景的基础上,采用“三读法”,即: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让学生在富有层次的朗读中,寻找读词的感觉,揣摩词的意境之美。

为了建构诗词中营造的渔翁文化形象,在学生的感知中形成文化表象,在理解词意时,我重点讲解“箬笠”“蓑衣”“不须归”这三个词。在理解“箬笠”“蓑衣”时,笔者从汉字结构入手,让学生观察字形,欣赏课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直观地建立起渔翁文化形象。

二、組合意象,在文化浸润中实现诗歌意与象的丰盈再造

“渔翁”这一形象,诗歌中并没有直接描写,那么这一形象是通过什么来呈现的?如《渔歌子》《江雪》这两首诗歌都以“蓑”“笠”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渔歌子》中的“蓑”是绿蓑衣,“笠”是青箬笠,似乎与常理不合,诗人这样描写是为了通过这一“青”一“绿”与岸边的桃花、空中的白鹭互相映衬,突出江南春季的明媚艳丽。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悠然自得,是诗人内心的体现;而《江雪》中的“蓑”和“笠”,诗人没有描写其颜色,但学生通过想象肯定认为是灰色或褐色,它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这是诗人情感的表达。所以说,只有把这两样事物放到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比较阅读,它们生成的不同意境,才会具有独特的意义。

因此,在《渔歌子》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在以下三方面来重组意象,品味诗歌中的文学意境:

1.聚焦典型色彩,感知词中生机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首词短短27个字就用了3个表示颜色的词:白、青、绿。经过反复诵读,学生想象景物的色彩,并将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朗读呈现。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和谐画面,为后面走进诗人内心做好铺垫。

2.聚焦典型景物,感受词中自由之情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词中“白鹭”“鳜鱼”是闲适、自由的象征,诗人借景来抒发自己对自由的向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诗人内心,我抓住这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它们在古诗词文化中的意蕴,体会诗人描写这两个景物的用意。“世外桃源”历来是人们心中追寻的一个理想的、自由的圣地。词中西塞山前桃红柳绿,花团锦簇,此人只写了桃花流水,教学中我组合诗人李白《山中问答》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到“桃花流水”意象中流露出诗人的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追求。这样,意与象、情与景交融,学生便能深入地感受诗人追求自由的情怀。

3.聚焦典型人物,丰盈诗词文化意象

渔翁形象凝聚着中华文化中流淌着的悠悠风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研读柳宗元的《江雪》,找出文中能够反映诗人心情的词语,并结合诗人的政治背景来体会这位“渔翁”的孤独苦闷。对比阅读这两首诗,归纳两首诗中描写的不同画面,以及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态度。把渔翁文化的典型形象根植于学生心中,并由此引导学生走向对典型古典诗词中景物文化印象的研究。

“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解剖、探寻相同意象组诗的相异之处,通过比较朗读,找出组诗中相同意象在不同情境下的个性营建。

从文字阅读浸润到文化阅读,儿童走进的是一个陌生却多彩的世界,通过这样的主题阅读,诗中的一个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便成为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世界,文学意象便成为他们心灵的栖居地。

参考文献:

[1]祝禧.意象构建 读出文学的真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0.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主题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探讨
服装专业“主题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