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实施

2018-07-05刘长升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8年6期
关键词:环保意识爱国主义高中化学

刘长升

[关键词] 高中化学;德育;爱国主义;环保意识

当前,德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德育也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由此,笔者特别提出了一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合理对策,以期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一、借助榜样的力量开展德育

在化学发展史上,有无数曾为化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历史名人,他们的事迹能给学生带来具有深刻意义的影响。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这些化学名人身上真实发生的事迹,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最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在讲解“钠、镁及其化合物”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渗透一些我国化学家侯德榜的事迹。如“十八世纪末,人们开始对纯碱的合成方式进行研究。法国、比利时、美国等国家的化学家都对此进行了研究。而我国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没有掌握纯碱的生产技术,这时,侯德榜果断放弃在发达国家发展的机会,回到祖国,创造了‘侯氏制碱法,为我国化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通过讲解名人事迹,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够对化学史有一定的了解,借助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当前,很多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都缺乏探索精神,对很多化学知识都是一知半解。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合理地借助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唯物主义思想。如,在讲解有关“蔗糖水和盐水”的相关化学性质的时候,一些学生就认为两者仅仅存在一个是甜的、一个是咸的的区别。对此,化学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打破这种思维定势,开展相应的实验探究,通过导电实验,学生就会发现盐水可以导电,但糖水不能。接下来,再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探究、资料调查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盐水在电解条件下会形成氯酸钠和碳酸钠,这一化学物质在水中溶解就会产生移动的离子,进而产生导电效果。而糖水属于共价化合物,溶于水并形成分子,电解后不会产生离子,所以不导电。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结合现实生活培养环保意识,合理渗透德育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更应该加强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环保意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如,在讲解“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自然山水美景的图片,以及相对应的河流污染的图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分析造成水污染的原因,告诉学生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接下来,鼓励学生对水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还要说一说水污染的危害。最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水污染。如,重金属污染、石油泄漏污染等,这样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四、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德育中,意志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化学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一些演示实验中,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激发学生对实验学习的兴趣,树立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此外,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的过程,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讨论环节,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对学生实施德育。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离不开德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苏洪仙.高中化学教学德育渗透艺术[J].珠江教育论坛,2011(2):42-43.

猜你喜欢

环保意识爱国主义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汽车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作用
拾级而上 顺流而下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